建筑与绘画同属艺术,自古就有将建筑、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的说法,许多建筑师都善于绘画,甚至一些建筑师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与画家并无二致。 但建筑师有一种独特绘画方式,不是对已有建筑的表达,而是对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建筑的表达,在建筑师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地需要将头脑中的构想图形化,形体、空间,甚至场地氛围都需要通过这样的图画来进行表达,因为这是一种呈现设计意图的非常便捷的方式,这是独属于建筑师的一种绘画方式。本书就介绍了这样一种绘图的方式,在作者循序渐进的教导中,初学者会发现,掌握这样一种绘画方式,既非毫无规律可循,又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即使是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绘画方式仍旧是建筑思维表达的非常有力的方法之一。 有关钢笔画、效果图画法的书籍很多,但与建筑师的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总论,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且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新建筑与流派》是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本书中所提的 新建筑 ,即今日常说的 现代建筑 ,以英国伦敦的 水晶宫 的设计建造为其诞生的标志。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现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约有15个之多,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法国的立体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在本书中,童先生以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线索分别一一加以评述,尤其是影响了现代建筑走向的格罗皮乌斯
《长城史话》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全面介绍了长城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长城的用途和构造,长城是怎样修建的,以及长城的几处遗址。本书对宣传和了解长城文化,正确认识长城的地位、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促进长城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建极绥猷 ,高悬在故宫太和殿上的乾隆御笔匾,语出十三经《尚书》所记 建用皇极 克绥厥猷惟后 。关于 建用皇极 ,《尚书》传曰: 皇,大;极,中也。凡立事,当用大中之道。 建用皇极 即 立中 。甲骨文卜辞常见 立中 之语,意即立表正位定时。关于 克绥厥猷惟后 ,《尚书》传曰: 能安立其道教,则惟为君之道。 意即惟天子推行教化之治。 在农耕文明时代,对农业时间的掌握关系着社稷安危。谁能够告诉人民时间,谁就提供了一种生死攸关的公共服务,也就因此获得了权力,得以推行教化之治。 本书作者首次发现并揭示了明清北京城子午卯酉时空格局之中央,太和殿高悬 建极绥猷 ,见证了支撑人类在东亚地区独立起源的农业文化与文明持续不间断发展的*基础性的知识体系与哲学观念,书写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的文化价值。
本辑《建筑评论(16辑)》以 城乡更新与建筑遗产保护 为核心命题,立足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的双重维度,深度探讨新时代中国城乡空间演进中的协同发展路径。通过中西案例对比与跨学科研究,系统解析新旧城区功能融合、城乡资源统筹的创新模式,尤其注重挖掘人与城市、自然、社会之间的多维共生关系。本辑以严谨的学术框架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笔触,呈现建筑遗产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的活化价值,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为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范式。
大家小书青春版 是 大家小书 青少年阅读系列板块,秉承 大家小书 的出版理念,不忘 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 的初衷,是一套针对青少年阅读特点而策划的文化普及丛书。所谓 大家 是指学有专长的老一辈学者,也寓意本套丛书是为大众阅读而编辑出版的,所谓 小书 ,是指所选著作都是篇幅短小的作品,用小32开印刷,便于携带阅读。本丛书收录有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普等各个文科领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又是大家民众的读物,可以开阔青少年眼界,得到文化上、文学上的滋养。 《桥梁史话》收录了桥梁大师茅以升关于中国古桥史和古桥艺术的文章,如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文的《中国石拱桥》等科普性质比较浓厚的散文悉数收入,论述了桥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介绍我国历代的名桥、古桥,记录其修建简史、结构特点
本书的作者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在作者的学术生涯中,其前期一直从事外国建筑方面的研究,但自退休之后,便一头扎进中国乡土建筑当中。在他看来,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是乡土文化*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本书集合了作者有关乡土建筑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著述,一是乡土建筑研究的论述,一是精选了序跋中的七篇。文章学术观点清晰,短小精悍,优美抒情,可读性强。在这一篇篇饱含深厚感情的文章里,每一个读者都会感受到家园故去甚至遭受摧残的伤痛,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根基被点滴侵蚀的忧虑,更有一份为 为抢救传统村落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的决心。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扬州,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气候宜人。一方面,江南秀润清丽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清秀细腻、富于诗意的江南文人风尚,明清时,这种风尚无论在文学书画还是工艺美术上,都成为当时江南甚至中国的主流;另一方面,扬州依托运河,从汉代至明清,有着千年的繁荣,是除京城之外比较大的城市之一。 清代,扬州为两淮盐运枢纽,盐商聚居之地,四方豪商大贾,鳞集糜至,侨寄户居者,不下数千万。 盐商们财力雄厚,富比皇室, 衣服屋宇,穷极华靡 。他们在扬州大兴土木,大肆建造园林、住宅、会馆等,追求住宅的宽敞气派,园林的奇巧变化,并不惜重金装饰和点缀门楼。乾隆年间,扬州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由于乾隆六次南巡,各盐商穷极物力以供欣赏,自北门直抵平山,两岸楼台,数百里相接,无一处重复。除园林、会馆、住宅外,清
本书总结了梅洛-庞蒂的哲学能为建筑师所特别提供的内容。同时本书还指出了他研究当中与建筑相关的思想,并将其置于空间、运动、材料性和创造性等相关主题之中进行了讨论。本书也介绍了梅洛-庞蒂的主要作品,帮助读
太和殿乾隆御笔“建极绥猷”匾,语出十三经《尚书》所记“建用皇极”“克绥厥猷惟后”。关于“建用皇极”,《尚书》传日:“皇,大;极,中也。凡立事,当用大中之道。”“建用皇极”即“立中”。甲骨文卜辞常见“立中”之贞,意即立表正位定时。关于“克绥厥猷惟后”,《尚书》传日:“能安立其道教,则惟为君之道。”意即惟天子推行教化之治。 对农业时间的掌握关系社稷安危。在农耕文明时代,谁能够告诉人民时间,提供此种生死攸关的公共服务,谁就能获得权力,推行教化之治。在明清北京城子午卯酉时空格局之中央,太和殿高悬“建极绥猷”匾,内蕴中国古代文化具基础性的知识体系与哲学观念,彰显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的价值。
马丽萍编著的《明清贡院建筑》以明清时期贡院建筑为研究对象,围绕贡院建筑的功能需求对规划布局及建筑形制的影响这一核心研究思路,在文献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史为基础,系统梳理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