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高、*古老的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它与埃及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齐名,被称为世界“四大名塔”;它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是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李世温、李庆玲主编的《应县木塔》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对应县木塔的建塔缘由、建塔历史、木塔结构、塔内的文物与塑像及围绕建塔的历史故事等做了详细的介绍,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由方拥、杨昌鸣撰文的《泉州开元寺》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大的佛教寺院泉州开元寺的寺名来历、历史、布局、建筑风格及演变发展、寺院建筑整体的定型、寺院中的镇国塔、仁寿塔、寺院的紫云大殿、甘露戒坛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包含寺庙建筑,道教建筑,这些建筑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同时又不缺佛教和道教的关系,大都建筑在名山大川,各具特色,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其选址,集资,修建,规模,雕塑,碑刻,门窗等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耍组成部分之一,随鲝时间的推移,有的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的由干战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新中国成立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善,现在它大多都屹立在名山大川,成为现在的名胜古迹和旅游圣地。本书分两个大的部分,分别对寺庙建筑、道教建筑的背景、形成、发展、规摸、特征、文化意义、历史变化、文人逸事、对联等进行梳理整理,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也给广大读者奉献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读物。
本书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武当山迤逦雄伟的风光及道教宫观建筑如遇真宫、玉虚宫、复真观、紫霄宫、南岩宫、五龙宫、太和宫、金殿、紫禁城、磨针井、元和观等、武当派的武术,以及有关名人轶事、武当山道教宫观大事年表。 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常言道,建筑是城市的“物质灵魂”,我们从古建筑中 可以读出城市灿烂的历史文化。本书以古建筑作为中轴线的主体,并适当融入中轴线相关的现代建筑群,故书名取为《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名建筑》。 全书以“绪论”开始,共阐述了31个相关的建筑群体项目, 有5篇附录,介绍了古建筑的相关专业术语、国外几个首都城市中轴线实例及宫城(紫禁城)导览。
王宝库、王永先、青榆、王鹏编著的《天龙山石窟/中国精致建筑100》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始凿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坐落于山西太原西南天龙山的石窟。详细介绍了天龙山石窟的缘起、发展、演变,各种佛像、浮雕、线刻画像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内涵。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乡村建筑工匠在乡村建设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提升乡村建筑工匠整体水平,作者组织行业内相关专家编制本手册。本手册共十个章节,从实用性出发,介绍了乡村建设工程中的常用符号及数据、建筑识图的常用图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体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木结构工程、架子工程、屋面与防水工程以及挡土墙工程等相关知识。本手册文字简练、图文并茂,力求切实满足乡村建筑工匠的学习需要。本书可供乡村建筑工匠、建房农户、乡镇建设管理和技术人员使用。
吴庆洲、程里尧编*的《藏传佛塔与寺庙建筑装饰/中国精致建筑100》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藏传佛塔的溯源、演变,藏塔的释文、曼荼罗探密、曼荼罗的种类、建筑中的佛国图式、别具风格的脊饰、雕塑艺术,以及佛教建筑寺庙的细部、装饰等。作者引用许多藏传佛教的教义、经典来解释和分析藏传佛寺佛塔的形制和装饰特点,深入浅出,颇具学术性。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全面宣传、介绍了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两个傣族聚居区的南传上座部佛寺的兴衰、发展演变、寺院布局、建筑特色,千姿百态的佛塔、各具特色的附属建筑、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造像、壁画等,以及它们与泰国、老挝、缅甸的相互影响。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殷永达*的《九华山寺庙建筑》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迤逦雄伟的风光、九华山溯源,遍布九华山的禅院、九华山佛寺的兴衰、佛寺的布局、寺庙建筑的特色、寺庙的世俗倾向、地藏道场建筑,以及这些建筑的细部、装饰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吕彦直(1894 1929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有关吕彦直先生稀有文本的整理、校订,并对其建筑设计作品进行研究,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谨此纪念吕彦直先生。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吕彦直评传,介绍建筑师吕彦直传略、作品及吕彦直建筑成就浅析;中编为吕彦直先生文存,通过孙中山先生陵墓建筑图案说明书、吕彦直君之谈话、吕彦直致夏光宇函、《建设首都市区计划大纲草案》等珍贵文献,研究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下编吕彦直建筑设计资料例选,附大量原始建筑图纸,详细介绍其作品。
完成于1974年的杰作《空间的生产》于1991年的英译出版,使列斐伏尔在英语世界的读者群中获得了更多声望,但他对建筑与城市实际产生的影响相较之下却颇不为人所知。尽管今日各高校的建筑、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均普遍地在阅读列斐伏尔,但他关于实践的教诲却少有人领会。这其实无法避免,因为英语圈在接触列斐伏尔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排斥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这两个在其思想中争议性的要素。而此二者既具进步性(progressive),亦是对现代性的正面回击。 可以说,这个时代对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的反感妨碍了列斐伏尔的学说由理论研究对象向实践指导思想的转化。若舍乌托邦和浪漫主义而欲以列斐伏尔之学说理解建筑与城市并进行相关实践,则或将抹杀其思想的真正意义。尽管于今时今日,乌托邦看似并无存身之所,列斐伏尔却指出,抛弃乌托邦无异于自私自
丁承朴撰文、摄影的这本《普陀山佛寺》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普陀山迤逦雄伟的风光及普陀山的三大佛寺及众多的禅院、庵堂等佛教建筑,以及这些建筑的细部、装饰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从符号学基本学科理论入手考察传统设计的代表设计案例,创新性地使用设计符号学理论探索民族设计当代化的设计程序与方法。分别对太极图、兽面纹、福纹三种具有不同指向性质的代表符号进行了深入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总结其中蕴含的造物思维规律。同时考察传统工艺典籍中的设计符号学思想及古代易图中体现的信息设计理念。后得出基于以传播民族文化附加价值为目的的 中国传统文化显性 隐性设计符号来源模型 中国文创隐性设计符号意义来源模型 中国文化创新型设计程序与方法 等理论工具,这对当代设计的民族风格设计理论探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竞赛和实施方案所引发的争论之中,建筑的“中国性”问题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和争论的焦点之一。王颖编*的《探求一种中国式样——早期现代中国建筑中的风格观念》认为,从建筑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产生肇始于20世纪初,而要真正理解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则需要从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传统、西方建筑学思想传人以及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建立三条发展线索来思考。 本书的论述从上述三条线索出发,将“式样”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概念在近代建筑话语中的含义转变作为观察的切入点和论述的枢纽,通过比较式样与来自西方的“style”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凸现中国近代建筑思想观念的独特性。 建筑思想观念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建成的建筑作品或文本层面,而应把建筑师的具体设计实践和建筑话语都
本书从装配式内装修各系统出发,将七大系统按照部品概念 部品分类 集成设计 装配施工 质量验收 练习与思考的顺序,分别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增加完整的设计案例分析学习,可读性更强,应用价值更高。本书可作为装配式装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实用书,也可以作为装配式装修一线技术工人培训教材,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