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部以城乡建筑遗产保存与再生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实践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综合性专业著作。书中以国际前沿的视野和中外比较的视角,通过大量典型生动的案例分析,系统阐述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作为新兴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妥善解决城乡改造和城镇化中保护与发展关系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研究和教育两个层面,整体反映了上世纪末至今同济大学在这一学科方向上长期持续的专业探索,适合城乡建设管理者、建筑师与规划师、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关注我国城乡建筑遗产保存与再生的各界、各阶层人士阅读参考。
朱文一、刘伯英主编的这本《中国工业建筑遗产 调查研究与保护(4\2013年中国第四届工业建筑遗 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以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 与保护为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个专题:工业遗产田 野调查与价值评价、历史文化名城与工业遗产、工业 遗产调查与评价案例研究、基于多学科的工业遗产研 究、工业遗产的适宜性再利用。
一、丛书辑凡20种,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创剥开新之作,或为传世经典之作。二、辑收书范围,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所收诸书,原版本均为繁体文本,在其流布过程中,亦有版本差异、文字错讹等现象,为方便读者,按古籍整理通行之例作了整理工作:(一)所选著作,以其原始版本为底本,尽量搜求不同版本,分别校勘,择善而从。(二)校勘中,只校是非,不校异同。凡底本脱衍讹倒而他本不误者,据他本勘正。(三)凡笔画小讹,不见字书,显系误刻者,一律径改,不出校记;凡日曰淆乱,己已巳混同,戊戌戍不分,一律径改,不出校记。(四)一般不用理校方法径改原文,确有把握且非改不可者则径改。(五)繁体字改为通行的简化字,但容易引起误解的人名、地名用字,仍保持原貌;习见的异体字、通假字,原则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南方传统民居与西方古典建筑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上中西建筑合璧的范例,是南方(尤其是岭南)城市特色和建筑个性的重要体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海南骑楼,与海南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与南洋文化相融合,见证了海南的经济发展和历史变迁。作为海南宝贵的文化遗产,“海口骑楼老街”已经在200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建筑专业角度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和研究的范例较少,若不及时整理和保护,骑楼也难免会被人们无视并逐渐遗忘。出于这种考虑,雅克设计公司发挥自己的建筑专业优势,在海南进行了现场测绘和调研,历时两年,才编写成眼前的《海南骑楼》。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骑楼的起源、街区空间、建筑语言、风格样式,以及与骑楼有关的人物、故事,并对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宋代那样纠结:既有“内敛晦守”的政治生态,又有“开放进取”的科技追求;既有“虚中求实”的造物经济实学理想,又有“实中求虚”以“艺术本位”为特征的美学追求;既有重商主义的“百器维新”,又有金石学勃兴的“复古尚古”思潮。这种情况造就了两宋在文学上婉约与豪放、绘画上写实与写意、建筑上奢华与简约等“二元并峙”的局面。 尤其在建筑上,宋代对各种新范式确立的根基,无不始于观察和内省的努力,使宋人在“破”与“立”的关系上进入一个自觉时代。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清晰呈现了影响近代中国的种种新元素。因此,不清楚宋代建筑“转型与定型”的特殊历史节点,我们就无从知晓元、明、清以至民国建筑演化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 宋代是我国历
《建筑史》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本书为第33辑。 《建筑史(第33辑)》共收入论文16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术、中国城市史、古典园林、乡土建筑、地域建筑文化、近代建筑、文物建筑保护、现代建筑理论等领域。 《中国人的建筑十灯》一文提出中国古代与建筑有关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十种基本追求;沈旸、梁勇的论文探讨了镇庙建筑的早期历史及岳庙、镇庙的建筑等级分化过程;《晋城青莲上寺释迦殿大木尺度设计研究》一文尝试还原释迦殿大木尺度原始结构尺度比例设计方法;程枭翀、吴葱的论文对武威文庙木构体系独特的地方做法进行研究;《河西走廊特色建筑工艺做法——花板代栱》则介绍了河西走廊地区花板代栱的工艺做法;《明清商丘古城营建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从考古学、建筑学的视角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营造法式、美学特征,对古代建筑的特征结构、修缮修复、文化保护、理论研究也作了简要的介绍,利于研究入门,具有作用,是一部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通识教程。 本书是该套教材下册,承接上册,接着按照中国历史的断代发展顺序,逐章展开叙述,分别介绍了隋唐五代建筑、宋代建筑——兼及辽金西夏等、元代建筑、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每一部分先介绍聚落,再介绍建筑单体,复介绍建筑理论与技术特色,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理论等有比较系统的介绍,方便教学与学生自学。
这是一本具有创新精神的著作,展现了历史长河中的工程革新和技术演变,其中不关于工程设计的描绘,更有客观条件、事件、文化环境和个性因素等在工程现状中打下的烙印。 马修韦尔斯于书中收录了许多专题,取舍的原则涉及模式的改变、个人的贡献、重要的结构及有影响的灾难等,目的是为现代的结构概念提供方式方法。通过展现工程学的历史文脉,马修创建了与众不同的设计指导思想,对于建筑和工程这两个领域的学生及从业人员均可起到激励的作用。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南方传统民居与西方古典建筑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上中西建筑合璧的范例,是南方(尤其是岭南)城市特色和建筑个性的重要体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海南骑楼,与海南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与南洋文化相融合,见证了海南的经济发展和历史变迁。作为海南宝贵的文化遗产,“海口骑楼老街”已经在200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建筑专业角度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和研究的范例较少,若不及时整理和保护,骑楼也难免会被人们无视并逐渐遗忘。出于这种考虑,雅克设计公司发挥自己的建筑专业优势,在海南进行了现场测绘和调研,历时两年,才编写成眼前的《海南骑楼》。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骑楼的起源、街区空间、建筑语言、风格样式,以及与骑楼有关的人物、故事,并对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浙江卷》核心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对浙江传统建筑地域特征进行研究,从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建造技术渊源三方面归纳进行归纳,并从聚落——公共建筑——民居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建构完整的浙江省传统建筑地域特征体系;下篇提出浙江现代建筑地域特征传承创作实践取向,探讨浙江当代建筑地域性特征的生成机制,提取浙江当代建筑地域化创作的语言要素取向、场域表述取向、回应气候取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