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8》以记录中国建筑行业内很好设计单位的典型作品为原则,对很近一年涌现出的很好很好的建筑设计项目、新的设计理念,甚至中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给出了很好直观、全面的诠释,它见证了中
南京建筑的现代化进程始于中国近代,《南京近代建筑史》正是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建筑的专著。 本书研究的“近代建筑”,是指1840年至1950年前后在中国新建的一批建筑,其形式与建造逻辑受西方文化及现代化观念影响,带有现代特点。本书针对南京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特点,按照不同建筑类型结合各类案例进行分卷分章讨论。 卷一包括:南京近代建筑史总论、城市规划与建设、行政建筑、教育建筑、商业建筑、旅馆建筑。总述南京近代建筑史概况,论述南京城市规划、行政、教育、商业类建筑的发展。 卷二包括: 居住建筑、工业建筑、铁路建筑、 教建筑、驻华使领馆建筑、城市公园和景区等。 卷三包括:长江路292号总统府、下关商埠区、梅园新村、颐和路街区、金陵机器制造局等具体近代建筑案例。
本书作者走访研究和拍摄了花都区分布在郊区或农村188个行政村中,汇聚了黄、江、刘、王、汤等200多个姓氏家族,目前尚存300多座祠堂,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祠堂这一民间文化艺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介绍了花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祠堂,具有史料性和可读性,是一本*全面介绍宣传花都祠堂的著作。这对民间研究花都家族的迁徙、分衍以及古建筑文化,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共4册,由福利营业有限公司出版,其内容主要为民国时期反映上海市区各街道商业机构、网点的商业地图册,由专家分区实地测绘,将商业的名单与分区图合二为一,其信息量非常大,内容详实,准确度非常高,其中还有大量的广告页,可以了解到上海当时流行的一些品牌情况。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都市建编*的《同济都市建筑十年》介绍同济大学建设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都市设计分院建院10年以来的**建成设计作品。其中包括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映秀重建,上海世博会等重点项目;也包括十年来建成的许多公共建筑,反映出这十年来中国城市建设的进程。
本书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为基础,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发展区域为调查范围,全面总结区域内与长江文化有关文物资源的分布、保存、利用情况。本书通过对贵州省长江流域分布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洞穴文化、别具一格的山地建筑文化、辉煌百年的红色文化等贵州省长江文化中的特色文物资源的梳理和研究,系统提炼长江文化的核心价值,明确贵州省在长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色,阐明其对长江文化的支撑和承载作用,对研究贵州省文物资源和长江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2R.C事务所的建筑作品多是剧院的建筑。设计师把设计工作巧妙地构造成了一种城市设计、城市市民们的参与,以及建筑作为我们扮演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舞台这个功能的混合体,一种不同年代的建筑物之间对话的产物,一种对情境设计界限的推动。但是A.2R.C事务所的建筑作品*核心的内容还是运用透视法,在建筑物内外创造风景,通过这种手法,人们可以感受一座城市的生命力,而我们在城市中的地位也得以呈现和宣告。 A.2R.C事务所编,齐梦涵译的《老建筑保护与城市*新(A.2R.C事务所建筑作品集)(精)》所采用的方法,是把古老的欧洲城市定义为由充满活力的街区、低矮的地标建筑和公共广场所组成的区域,在这里,每日上演的市民生活不太依赖汽车和高额的收入。他们聚焦于对城市的丰富的使用方式(写字楼、商业区和住宅区)和城市中不同的收人群体和社会群体之
本书是国内部以城乡建筑遗产保存与再生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实践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综合性专业著作。书中以国际前沿的视野和中外比较的视角,通过大量典型生动的案例分析,系统阐述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作为新兴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妥善解决城乡改造和城镇化中保护与发展关系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研究和教育两个层面,整体反映了上世纪末至今同济大学在这一学科方向上长期持续的专业探索,适合城乡建设管理者、建筑师与规划师、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关注我国城乡建筑遗产保存与再生的各界、各阶层人士阅读参考。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是对2016年、2017年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两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的 北京建筑 的提炼展示,其中不仅可发现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的建筑史、遗产史,更有建筑创作的人文史。《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的编研出版不仅合乎当下用文化思想和眼界创造并传承时代经典之作的观念,更印证并再现了 记录的力量 。
《中国建筑历程(1978-2018)》分为作品、城市与人物三个篇章。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城市的建筑形式在不断发展,其中有规划变迁,但更多的是因与环境共生的现当代建筑形式的丰富,特别是不少城市中迭起的 新城 建筑所决定的。在科技与文化、在历史与人文诸方面确给城市现状与未来新考验。因此《中国建筑历程(1978-2018)》选取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典型建筑作品一百个、城市四座、人物二十余个进行了走访和品评。
《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手稿本)》系梁思成领导的中国营造学社1937年底迁往昆明后所做的一份调查资料汇编,也是营造学社一次外出古建调查。时间跨度自1939年9月至1940年2月,人员为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它们共调查了四川和当时西康省31个市、县,从中筛选出重要古建筑、石刻及其他文物107项。由梁思成整理成图文并茂的"图说"。现仅存梁思成四川部分图说手稿。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系梁思成手稿;第二部分系梁思成西南考察中的摄影照片,与手稿对应排列,图文互注。此前,梁思成西南考察手稿从未面世,其摄影作品也未放大刊印。此次曝光,对喜爱、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古代文化的朋友们,可谓意义重大。
2011年,对北戴河近代建筑群进行修缮。历时数年,由设计和施工单位现场进行详尽的调研、测量、分析病害原因、出具设计方案和施工,通过努力将该项目顺利完成。因此,将工程报告集结成书。 本书从前期历史研究、前期勘察、设计方案、结构加固,保护研究、工程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归纳和总结。班第聂别墅(6号楼)、白兰士别墅(8号楼)、常立德别墅(10号楼)、来牧师别墅(11号楼)修缮工程在坚持 小干预,病害治理和风貌修复方面积累了详细的工程资料,经过研究整理将成果结集出版,或可为后续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本书集结了近年来文物研究机构对北京北海公园小西天建筑群进行安全结构检测和预防性保护研究的成果,梳理和记录小西天建筑群单体建筑,如:极乐世界殿、角亭、牌楼等建筑的保护状况、材料分析和 的研究成果。 因此,将这些研究集结成书。
本书以内蒙古自治区现存1949年以前建成的文物建筑作为基本的写作、调研范围。本书所收录的写作点以自治区级以上的古建筑类文保单位为主,也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部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村镇、聚落。根据内蒙古地区现存地面以上古建筑较少的情况,适当补入了部分古墓葬、古遗址尤其是古城址、石窟寺及石刻。对于古建筑较为稀缺的地区,也适当补充了部分低级别的古建筑案例。对于每一处古建筑,按本丛书惯有之工作程序,通过查找资料、绘制图纸、调研拍摄、走访等方式,忠实记录以下信息:古建筑所在地概况:古建筑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古建筑保存状况;调研所得与古建筑有关的听闻、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