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战争年代(1937—1946)的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它们加以研究。本书是梁思成先生在学社南迁后,于四川李庄写成的。1946年4月,梁思成在妻子林徽因、学社同仁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 的英文著作,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过去十五年来,中国营造学社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梁思成用英文写成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助大量照片和图版,以及十分扼要的文字,给予西方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演变的通俗的解说。书中照片和图版大部分是梁思成及其学社同仁拍摄和绘制的。他们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不仅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
这是一本世界建筑指南,带领我们穿越以恢宏的纪念性建筑为特点的古代世界,跨出由神圣庄严的教堂与城堡构成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盛期、巴洛克的狂喜,来到注重创新与自我反思的现代世界。本书涵盖各种建筑风格与建筑类型,并有着贯穿全书的各种主题,讲述了流淌于建筑史中的思想和观念。本书介绍了许多伟大的建筑师,如印何阗、维特鲁威、贝尼尼、依理高·琼斯、克里斯多佛·雷恩、勒·柯布西耶等等,以及 的明星建筑师们。
伊东忠太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史学家,曾先后六次来华开展建筑考古活动。本书是其对中国建筑进行全域性的普查之后出版的《东洋建筑之研究(上卷)》的中译本,其中*篇《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史上*部较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建筑历史的著作。 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历史朝代和不同地域,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手调查资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书中有大量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300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本关于廊桥的文化随笔。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廊桥不仅仅是公共建筑, 是一些地方的文化图腾。本书作者亲历亲历十多个省市、数百座廊桥,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中国的五大廊桥群,十七座典型廊桥,梳理了廊桥两千多年的曲折历史,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廊桥的制作工艺、发展历史、 文化、宗教信仰、保存状况等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将自己寻访过程中的故事融入其中:对廊桥建造、保护背后一个个动人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书中配图精美,很多现已不存的精美廊桥照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有利于读者 加了解中国廊桥的灿烂历史和保存现状,引发对廊桥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本书顺着时间脉络,讲述从 1844 年到 1949 年,30 个幸存至今的上海医学历史建筑的故事,从西人创办的教会医院和民营医院,到中国人创办的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市立综合性 医院和专科医院, 介绍用于医院功能的历史建筑住宅和医学会、医学研究机构建筑。 上海医院建筑映 射了近代建筑师的“匠心”,又 蕴藏着近代医者和医学事业支持者的“仁心”。“匠心”与“仁心” 交相辉映,是上海医院建筑 独特 的魅力。 30个真实生动的医院建筑历史故事,100多张医院建筑美图、珍贵历史照片中英文双语+珍贵历史记录
本书以作者硕士和博士期间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所得的 手资料,对1968年意大利西西里岛大震灾之后贝利切河谷众镇的重建工作做了整体介绍。这场持续近30年的重建工程曾经吸引欧洲众多知名建筑师、规划师和艺术家参与其中;然而,旨在为灾区带来现代化转变的重建因与本土条件、历史语境、当地居民的生活传统和记忆不契合而导致 终建设成果与复兴河谷的美好愿景 背离。不可复制的历史条件使得贝里切河谷重建工作成为20世纪欧洲城市 新与建筑设计的孤例和重要研究对象。其中的功能性规划方案、标准化建筑设计以及充满英雄主义的经典之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20世纪后半叶意大利乃至欧洲建筑设计实践与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揭开并呈现这段渐已尘封的历史伤疤,以期引发建筑同仁以及广大城市/建筑热爱者的借鉴与思考。
《丰惠古桥》一书将带你深入了解每座古桥,使你情不自禁地被各具风格的古桥所吸引,忍不住近距离触摸每座古桥,与犹如饱经沧桑的孤寂老人般的石桥良久对视。 本书将为丰惠实现全域复兴、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建筑史》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 章绪言,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随后的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建筑之特征,行文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是我国 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从大规模量化建设向可持续性的质化建设转变。欧美 是早已进入了城镇有机 新的建设之中。本书中所谈的女性视角,并不是孤立强调街道环境中的女性意识,或是片面满足女性在城镇街道环境中的诉求,而是通过解析城镇街道景观的演变特征、构成要素、美学特质,从城镇街道景观特点和女性对街道环境特有感知出发,探讨城镇街道景观在城镇化深入发展之下的 加人性化、 可持续性的传承与 新之路。本书特色在于: 聚焦空间研究范围。本书在街道景观的传承与 新研究中侧重于城镇空间,将量大面广的小城镇街道景观营造纳入研究范围,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了 深入的研究依据。 揭示人性研究视角。本书聚集女性化视角,力图以 为多元、平等、包容的观察和研究,探讨人与街道公共空
汪晓茜编著的《大匠筑迹(民国时代的南京职业建筑师)》重点介绍了民国阶段(1912―1949年)曾在南京注册执业或开展过职业实践的27个代表性中外建筑师或设计机构的背景、职业履历、历史地位、在宁创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