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与《中国建筑史》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写作于四川省李庄,其时 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 , 贫病交加,故人寥落 ,而梁思成正是怀抱着殉国者的心态,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奋著述。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时出版。梁思成逝世十多年后,在费慰梅的努力下,这本著作终于得以面世。 《图像中国
这部由本地达人 地头蛇 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 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独创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 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精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 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 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
1941 年夏天,受戴季陶先生委托,梁思成与刘致平一起,应邀到广汉参与重修县志,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留下了广汉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的全套影像资料 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几乎囊括了城市的所有典型建筑。*令人震撼的是梁思成拍摄的从广汉西门外去成都的大道上,前后五座鱼贯相连、极为壮观的牌楼,牌坊上装饰精美的故事浮雕清晰可见。 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踪。《影子之城 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首次较完整地公开了这批古建筑照片,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
本书以延安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及利用为出发点,通过对延安红色建筑遗产的调查,总结了延安红色建筑遗产的特征,并进行了典型延安红色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估,提出了规范的延安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体系和利用方式,并通过实践案例说明其可行性及合理性。 本书兼顾理论和实践,通过强调延安红色建筑遗产保护及利用的整体性思维,构建整体性的工作流程及设计框架,整合调查、评估、规划设计、展示利用等相关工作,并尝试将其纳入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强调延安红色建筑遗产保护中的文化自觉性,探究红色建筑遗产利用中社会、经济、文化效益的协调,以保护延安圣地的红色基因,传承并弘扬延安精神。 本书可为城市规划、建筑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和环境景观设计等专业工作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提供参考。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从考古学、建筑学的视角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营造法式、美学特征,对古代建筑的特征结构、修缮修复、文化保护、理论研究也作了简要的介绍,利于研究入门,具有引领作用,是一部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通识教程。本书是该套教材上册,*章首先对中国建筑发展进行了概述,接着按照中国历史的断代发展顺序,逐章展开叙述,分别介绍了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每一部分先介绍聚落,再介绍建筑单体,复介绍建筑理论与技术特色,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理论等有比较系统的介绍,方便教学与学生自学。
本书是对伊东忠太1902年4月至次年6月在中国进行历访调查时所保存的5册野外笔记原书进行了拍摄、整理、附加图注以及解说等编纂而成。900余幅手绘图片,包含建筑文物、风俗古迹,其中大部分图片为彩图。其中所绘建筑,因战乱及自然灾难,有的已损毁,有的已不复旧时模样,伊东忠太的手绘笔记是中国建筑文物难得的历史记录。
《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的内容涵盖从20 世纪的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一直到当下,有关新艺术风格、包豪斯、现代艺术运动、装饰艺术直至高技风格和绿色设计等主题的讨论,可以说本书涉及1900 年以来所有室内设计风格,覆盖广泛而论述精辟,实属不可多得。本书记录了20 世纪室内设计领域发生的许多关键变革,催生了职业化的室内装饰,并*终演变为室内设计。本书对室内设计的讨论,无论是在家居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都结合了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相关背景。此增订版增加了关于可持续性设计的章节,重点关注公共空间,例如宾馆、办公室、工厂及商店等。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从考古学、建筑学的视角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营造法式、美学特征,对古代建筑的特征结构、修缮修复、文化保护、理论研究也作了简要的介绍,利于研究入门,具有引领作用,是一部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通识教程。 本书是该套教材下册,承接上册,接着按照中国历史的断代发展顺序,逐章展开叙述,分别介绍了隋唐五代建筑、宋代建筑 兼及辽金西夏等、元代建筑、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每一部分先介绍聚落,再介绍建筑单体,复介绍建筑理论与技术特色,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理论等有比较系统的介绍,方便教学与学生自学。
这部由本地达人“地头蛇”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准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最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独家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游
这部由本地达人“地头蛇”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准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最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独家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游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钦准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建筑营造技术法规。自1919年初朱启钤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后,数代学者赓续不辍地开展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书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取向等多个层面,对相关论著及其研究动因、方法、成就和影响等予以系统分析和归纳,以揭橥并彰显各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探讨其利钝得失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期能裨益于《营造法式》研究的持续深入乃至取得新的突破,为充实和完善中国建筑史学做出贡献。
本书以我国现存规模**、建筑等级**的宫殿建筑 故宫太和殿为例,研究了明清官式木构古建的力学性能和加固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故宫太和殿的构造特征研究、抗震性能研究、榫卯节点力学性能与加固方法研究、斗拱竖向加载静力试验、柱根加固方法研究及大修期前的力学问题分析等内容。本书采取理论、试验、数值模拟多手段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故宫太和殿的结构特征、抗震机理、安全现状、典型残损问题、传统及现代方法在其保护和维修的应用等。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源于1953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铁道建筑、桥梁与隧道专业,至今历时六十载。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辛勤耕耘,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已建设发展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跻身全国同类学科前列,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编写过程中,谢友均、黄建陵等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侧重学科创建、传承与发展,突出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学术成就,尽*努力呈现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真实情况。在学科与专业选取上,考虑到铁道工程、道路工程两个学科是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同时依托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学院先后增设了工程管理、工程力学和消防工程等本科专业,鉴于上述二级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缘关系,因此一并编入该书中。在时问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承担学科史编写的相关人员,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保护及适应性再利用的“绿色策略”指南 ——保护/再利用作为一种绿色策略的力量 对于美国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来说,楼宇均分别占它们各自总量的近40%。《可持续的建筑保护》以美国保护业界一线建筑事务所为引领者,探索了适应性再利用降低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能力。同时,本书以H?H?理查德森的标志性建筑——波士顿三圣教堂为例,说明如何达成绿色目标,以及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的街头小超市不仅引人注意,而且成为给使用者添彩的建筑体。 本书甄选上百个可供建筑师参阅以达成适应性再利用目标的案例——其中的手法匠心独具,既有现存结构组件的再利用,也有历史悠久的自然通风技艺,更有复原场所自然生态功能的湿地建设。此外,本书: 提出了50个案例研究项目——包括学校、
时至 ,城堡依然是那些已逝时代的见证。在过去好几个世纪中,城堡总是与种种奇闻传说以及历史故事密切相关。但我们对城堡究竟知道多少呢?乌尔里希·格罗斯曼在这本书中带领我们探寻从中世纪早期直至19世纪晚期的欧洲城堡的历史,向我们介绍了城堡的建造者和居住者是什么人、城堡为何而建、有什么功能、城堡风格的变化,以及城堡中生活的风貌。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业已陨落的世界的大门,是古堡探访者一本不可或缺的 之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内蒙古卷)(精)》内容构成分为两个部分: 上篇为内蒙古传统建筑特征解析篇,分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总结了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又从文化的角度解析了内蒙古传统建筑的典型空间范例。 下篇为内蒙古现代建筑传承研究篇,在整体回顾和背景解析的基础上,总结内蒙古地区现代建筑传承实践的基本手法,力求把共性的、取得共识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传承成果加以总结,以求引导*为深层的传承实践。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
路红、冯军主编的《庆王府大修实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翔实地记录了庆王府整修前后的状况、整修的理念和整理内容,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功能定位和现代科技的应用。本书主要章节包括:庆王府的历史变迁与营建过程,庆王府区位及人文环境概况,现场查勘,方案设计与设计文件的编制,工程管理规划与质量保障体系,庆王府的修缮等。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是一套介绍喜马拉雅文化圈内不同国家、地区城市与建筑的丛书。丛书内容的总和即囊括了喜马拉雅文化圈内各国家、地区的城市与建筑方面从历史到发展再到现今的状况,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文化图景。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辑包括15册。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的研究是在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参与调研的人数多、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团队除了掌握了大量*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外,还对国内外在喜马拉雅文化圈的文物保护52作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将之集结成册。这套丛书不仅是对 东方建筑体系 研究的沿承,在 一带一路 的战略构想下,其成果将有利于丝路沿线国家对相互文化的理解、包容,实现互学互鉴、和平合作。 本书为汪永平、马从祥编*的《印度殖民时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