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考察了全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开始了抢救式的考察古建筑之旅。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共内战一触即发的时候,梁思成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利用鸭舌笔和墨线等简陋的制图工具绘制出当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准的建筑图纸,构图之精准、细节之精细,图片之精美,都令人惊讶不已。在此基础上,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大量照片和图版,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作个通俗的解说。
《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 文法课本 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本书的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总括地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继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逐代阐述中国古建筑 词汇 、 文法 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讲解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解析他时他民族与我之异同,从而将一部古代建筑艺术的 鸿篇巨作 历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中国明清建筑木作营造诠释》以明清官式建筑为主,其中也包含传统民居建筑,以老北京明清时期兴隆木厂子(营造厂)匠作传承的木作内容编写了此书。《中国明清建筑木作营造诠释》内容前后共分十二部分划分了十章节。主要介绍了明清建筑的形制等级制度,阐述了木作的构造与权衡标准,从古建木作传承的角度诠释了明清建筑中木作各种做法的类别与应用,解析了明清建筑各种木作工艺流程与传统施工技术标准,以及选择木材材质要求,并且讲解了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中的传统施工方式方法。讲述了明代建筑与清式建筑不同的做份变化。《中国明清建筑木作营造诠释》以图解的方式诠释了各式明清建筑大木构造的参考算例。《中国明清建筑木作营造诠释》图文并茂,从口份制度、做法变化到构件权衡标准,由浅入深做了通盘诠释。在《中国明清建筑木作营造
1950年,建设局开始统一维护管理北京城墙和城上建筑物,以及跨街牌楼、门楼等古代建筑。而当年参加这项工作的北京市建设局道路科的孔庆普是这场浩大的维修和拆除的见证人。本书由作者孔庆普根据这些古建筑的真实资料整理而成,是极其珍贵的城楼与牌楼结构资料。本书从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牌楼和门楼、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与古代建筑、城楼等古建修缮工程、城墙开豁口及拆除、城门拆除及其结构考察、牌楼和门楼拆除及其结构考察、城墙拆除及其结构考察等方面详细深入地考察了北京的城楼与牌楼结构。本书系统全面、图片丰富、描述翔实,在建筑科学、建筑史志、北京文化旅游方面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西藏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西藏地区神秘和悠久的历史,演绎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和发展,凝聚着地区文化交流和藏汉友谊,成为西藏地区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骄傲和象征。 研究西藏古建筑,始终感觉有太多的内容,深邃神秘;有太多的建筑现象,还不能揭开其背后的建造思想和精神真谛。虽然我们对西藏古建筑作了功能上的分类,归纳了古代西藏建筑思想,介绍了宫殿、寺院、庄园、民居、林卡、桥梁等各类建筑的成因、发展和建筑特点,但这些分析和介绍,仍然是初步的、表面的,还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深入研究和归纳整理。
安徽省的古建筑特色鲜明,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传统村落、祠堂、牌坊、民居在全国范围内均名列前茅,而佛寺、佛塔、古遗址和古墓葬也不乏重要而典型的代表。《安徽古建筑地图》扼要介绍了安徽省的主要古建筑,包括对16个县市的341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244处古建筑群列表,并为所有介绍的文物绘制了20余幅地图。为便于各行各业的人士使用,本书亦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学或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说明。
《营造法式》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典”。全书共三十六卷,其中图样六卷,几乎囊括了当时建筑工程以及与建筑相关的各个方面,把当时和前代工匠的建筑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并提供了珍贵的建筑图样。全书体系严谨、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本书对原著文字部分进行了注释和解读,将图样部分的图有选择性地插入内文合适的地方,形成了“古文配古图,古图释古文”的特点。另外,在“原典图说”版块中,编者对原著中涉及的相关建筑,不仅配上了实景图,还进一步给予了专业性的解读。这不仅让读者对古典建筑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而且还融学术性、趣味性和欣赏性为一体,是古籍中难得的读本。本书适合建筑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建筑爱好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
无
《中国X美的古城》系列图书所要展示的是该古城X具代表性的景观、建筑,以及以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古城文化。希望通过图书的出版能给当下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使新型的城镇化定位、规划、建造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地缘优势,适应该区域的经济特点,符合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