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中国古建筑科普图书,用活泼的语言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通过 是如何演变的 如何欣赏一个 有话说 等问答方式,讲解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历史、文化、欣赏方式等。同时结合二维码动图,将古建筑一一拆解,让中国古建筑 活 起来。 全书共分8章,从中国古建筑起源讲起,涵盖城池、宫殿、民居、坛庙、陵墓和园林6大类型,另有5种中国古建筑的趣味结构和构筑物等您发现。浅显易懂的图解形式搭配拆解动图,适合中国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遗产的大朋友小朋友阅读。
李允鉌(1930年-1989年),祖籍广东,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 山水画大师 。李允鉌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1953年李允鉌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他曾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 李允鉌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他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继承中国古代典籍的论著体裁,以现代建筑科技的观点和语汇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验证了中国自古便存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及技法属中国独有或**,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
在中日两国建筑史上,关野贞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遗产调查、研究方法和保护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野贞也是近代 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学 创立者之一。他在涉华建筑与实地考古方面,是一位先驱者,一生来华不下十余次。其侧重建筑与考古研究,尤其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建筑及其艺术作详实考证,以微观研究见长。在1906~1935年之间,关野贞通过对中国建筑的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建筑与遗产观。在这个过程中,关野贞拍摄了大量照片,全面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对中国建筑及文物的记录包括陵墓碑碣、石窟造像 内容详细全面,次序条理清晰,兼具整体性与前瞻性,反映了关野贞在遗产记录上的专业素养。 关野贞有关中国的论考等,后汇编为《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艺术》一书。可以说
中国古镇历史悠久。《中国古镇》不仅有温柔的江南水乡如乌镇、西塘,水墨画般的徽派建筑如西递、南屏,还有天府之国的巴山楚水如阆中、李庄。所选100个古镇,从古朴大气的北方宅院,到山水甲天下的岭南风情,再到 诗和远方 的彩云之南,皆在国家评定的历史文化古镇名录里。这些古镇历史悠久、古迹相对存留完好,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 一道桥、一座寺、一方城,在等一个人 桥 连人心,寺 净人心,城 融人心,这是上下5000千年的人文厚度,也是960万平方千米的生活艺术。 大美中国 系列之《中国古桥》《中国古寺》《中国古镇》有着 2 73 幅手绘插图, 273 篇优美短文,穿越几千年、横跨数万里,成就中国古韵传承之书。古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古寺,或艺术史上留名,或自然风景优美;古镇,或古朴大气或清雅灵秀。历史、地理,
中国寺庙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寺》中有的古寺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如法门寺、阿育王寺,还有的融建筑、书画、音乐等艺术于一体,如柏林禅寺、大报恩寺,也精选了一些著名道观。所选98个寺观历史悠久,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大,古迹相对存留完好,艺术水平精湛、人文历史厚重、自然风景优美。 一道桥、一座寺、一方城,在等一个人 桥 连人心,寺 净人心,城 融人心,这是上下5000千年的人文厚度,也是960万平方千米的生活艺术。 大美中国 系列之《中国古桥》《中国古寺》《中国古镇》有着 2 73 幅手绘插图, 273 篇优美短文,穿越几千年、横跨数万里,成就中国古韵传承之书。古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古寺,或艺术史上留名,或自然风景优美;古镇,或古朴大气或清雅灵秀。历史、地理,自然风景、人文建筑,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北京古建文化丛书:府邸宅院》介绍北京地区的府邸宅院建筑。书中展示和记录北京现存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府邸宅院建筑,收录了大量图纸和照片。《北京古建文化丛书:府邸宅院》内文包括北京府邸宅院建筑概述和北京府邸宅院建筑实例。书中分别挑选北京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王府、传统民居、名人故居做了具体阐述。府邸部分根据王府的等级进行排序,宅院部分根据其所在城区和规模大小进行排序,名人故居部分根据故居主人出生年份进行排序,着重介绍了王府、传统民居、名人故居的历史、形制与特征。
通过皖南徽派古建筑的手绘速写配合文字阐释的图文形式来解读皖南徽派古建筑文化,把皖南徽派古建筑的独特之美朗诵出来,揭示出来。本书手绘建筑图的线条准确、简练,从中透露出来的是皖南徽派古建筑天人合一的文化底蕴。
由宋苗苗、林园主编的《古建细部CAD施工图集(3桥塔体隔断民居)(精)》对古建相关的细部及构件以施工图的方式,诸如桥、塔、隔断、民居等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是一系列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建筑CAD细部资料图集。书中文字叙述简单详实,图片质量上乘,图书制作精美,本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以及预进行古建风格设计的建筑设计人员。
河北地区是燕赵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在现省辖区内,先后有40 个村镇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6 个村落被收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套《图典》系列图书,萃取了河北省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的五个典型案例,也是的传统村落。 整套《图典》内容均包括上下两篇,体例一致,编纂规范。上篇以文字、实景照片和分析图的形式,对村落环境、传统建筑和资源状况进行叙述和分析;下篇以精细的测绘图纸展示代表性传统建筑与院落的详细情况。 翻开《图典》,仿佛不只是精美的文字与图照,其间透析出作者淅沥沥的汗水湿巾,摹写着作者风扑扑的砥砺前行,严谨的治学风范与浓郁的乡土情结跃然纸上。对未留一文一纸而默默消失的村落,对失却家园而不知所踪的家人,这套书都是一种难舍的慰藉。
《城市公共建筑(简装版)/中国古建全集》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描摹老祖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遗产。全书共十本一套,选取了220余个中国古建筑项目,所有实景都是摄影师从全国各地实拍而来,涉及区域广泛、项目齐全。全书主要是根据建筑的功能进行分类,包括居住建筑、城市公共建筑、皇家建筑、宗教建筑、祠祀建筑和园林建筑,编者希望以简明清晰的形式让读者清楚地了解每一类建筑的特色,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内容所及,大自整体布局到单座宫殿,小自一梁一栋到一雕一刻,无不赅备。本书以有限的篇幅,容纳庞大的内容,全面而集中地展示了紫禁城宫殿及其艺术。
李允鉌(1930年--1989年),祖籍广东,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山水画大师”。李允鉌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1953年李允鉌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他曾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 李允鉌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他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继承中国古代典籍的论*体裁,以现代建筑科技的观点和语汇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验证了中国自古便存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及技法属中国**或**,在世界都居于**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
四川古戏楼众多,但因天灾人祸、城镇扩建以及其他原因被毁坏的越来越少。2012年至2018年,据笔者实地考察发现四川现存古戏楼234座,但多半未得到妥善保护和有效利用,有的无人看管,已经坍塌;有的长期锁闭,灰尘满地;有的被改建成娱乐休息室,成为打牌喝茶的场所;有的被改建成居民住所,堆满家具或杂物 《被冷落和损害的戏楼:四川古戏楼掠影》挑选部分该类戏楼进行图文展示,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反思。
由王博、林园主编的《古建细部CAD施工图集(1牌楼门廊架窗)(精)》对古建相关的细部及构件以施工图的方式,诸如古建牌楼、门、廊架、窗等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是一系列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建筑CAD细部资料图集。书中文字叙述简单详实,图片质量上乘,图书制作精美,本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以及预进行古建风格设计的建筑设计人员。
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的积淀,更是城市形象的显著标志。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近代百年,南北文化的交融,中西文明的碰撞,在天津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城市发展史。历史的尘烟虽已散去,但留给我们一幢幢优秀的历史风貌建筑,无不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成长年轮和发展轨迹,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历史韵味与无穷魅力。 千年独乐寺,带给人们幸福的期盼玉皇阁、天后,是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圣殿;石家大院、安家大院,记载了津城普通百姓探路近现代工商业的艰辛与荣耀;五大道、意式风情区、解放北路,鳞次栉比的西洋建筑镌刻着纷繁的异域风情。这些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就像一道道清晰的年轮,为我们这座年轻的城市记录着成长的曰志,成为这座城市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并生发展的好证明。
李允鉌编著的这本《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是一部较系统地论述中国古代建筑优秀遗产的知识性书籍。著者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分类、设计原理与营造方法诸方面,均一一予以较全面介绍,并运用中外建筑对比方法进行分析,阐述其相互影响与渊源异同,立论有据,图文并茂,并有提示标题附于正文之侧,新颖醒目。
北洋大学堂旧址,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光荣道2号河北工业大学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是天津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 北洋大学堂旧址占地面积5590平方米,现存南楼、北楼及团城三座建筑。北洋大学堂旧址是中国近代大学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点,对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2013年1月5日,北洋大学堂旧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津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北洋大学堂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29日,北洋大学旧址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