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 收录了我国 20 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 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 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 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 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古桥建筑是中国建筑中的瑰宝,其造型独特、气势如虹,蕴含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也承载着古老的文化。 本书聚焦中国古桥建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析古桥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解读闻名遐迩的经典古桥的建筑艺术,阐述梁桥、浮桥、索桥、拱桥几种不同类型的古桥的建造技艺,展示仪态万方、充满野趣的古桥的迷人风采。阅读本书,定会对中国古桥建筑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本书包含寺庙建筑,道教建筑,这些建筑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同时又不缺佛教和道教的关系,大都建筑在名山大川,各具特色,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其选址,集资,修建,规模,雕塑,碑刻,门窗等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耍组成部分之一,随鲝时间的推移,有的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的由干战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新中国成立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善,现在它大多都屹立在名山大川,成为现在的名胜古迹和旅游圣地。本书分两个大的部分,分别对寺庙建筑、道教建筑的背景、形成、发展、规摸、特征、文化意义、历史变化、文人逸事、对联等进行梳理整理,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也给广大读者奉献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读物。
本教材涵盖古建筑油漆、彩画两大工程施工范畴,涉及等级分类、施工流程环节、施工质量监控等内容,且讲解古建筑油漆算量方式方法、彩画施工各部分算量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在后期的古建筑预算课程中油漆彩画部分的指导。
王崇恩、朱向东编*的《古代建筑测绘》是一本 古建筑测绘实践教学的参考书。目前,我国许多大专 院校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专业都开 设了“古建筑测绘”实践教学课程,《古代建筑测绘 》是与“古建筑测绘”理论教学教材相配套的实践教 学资料。本书是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古建 筑测绘实践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2013020)资 助完成的,目的旨在帮助测绘实践者进一步了解中国 建筑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传承和建 造特征。本书将古建筑测绘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测绘基 本方法都进行详细讲解。全书尽可能地包含了全部常 见的古建筑类型;同时还针对古建筑真实性测绘进行 了实例图释,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br/> 全书内容详实,可为大专院校建筑学、城乡规划 学、风景园林学等专业师生以及相关古建筑测绘实践 人员提供
《北京古建筑物语三:八面来风》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150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介绍了74处北京外来风格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颐和园清晏舫、六国饭店、西什库天主堂、顺天中学、卢沟桥等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本书详细介绍了颐和园 清晏舫大修的过程。详细介 绍了颐和园清晏舫的历史沿 革、文化价值和修缮过程,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这一特 殊园林精致的来龙去脉重现 于读者面前。全书分为研究 篇、工程篇和科技篇。
《北京古建筑物语二:晨钟暮鼓》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115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介绍了44处北京宗教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潭柘寺、白云观、牛街礼拜寺、王府井天主堂、珠市口教堂等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汪永平、程里尧编*的《唐模水街村/中国精致建筑100》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位于安徽黄山,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唐模水街村。介绍了它的源流、历史演变、地理环境;村落的选址布局与规划,宗祠、民居、书院、牌坊群、各式的石桥等古建筑的风格及形制;唐模村的祠堂文化、水口文化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建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综合载体,民居建筑除了要适应生活的功能性需求之外,其起居的功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必然要与文化观念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北京四合院无疑营造并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与文化的意蕴,展示了民众的恒久信仰和审美理想,成为一种民族气质的物化形式。从建筑的空间到装饰造型都寄托了民俗、政治等思想精神,铸就了中华文明所特有的恒久性及文化氛围。本书概述了北京四合院的演化与发展、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及其文化意蕴、四合院的室内设计、景观空间,以及北京胡同空间的边界、建筑文化,后介绍了北京四合院式居住环境的营造。
本书以大量的历史街区实地调研资料作为基石,针对我国历史街区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巴蜀历史街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展开研究,以历史街区的居民为视点来探讨历史街区的保护。从城市和地区发展的视域,论述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后,通过探索性的设计实例,将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理念用建筑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本书主要围绕河南历史古镇的保护与转型方法进行了研究。全书内容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首先在总体上对历史古镇进行综合、总括的研究和论述,交代了古镇研究的背景、意义、概念、国内外保护文献资料及现实状况,然后分别在第三至六章研究了河南朱仙镇、神垕镇、石板岩乡的保护与转型以及其他古镇保护转型可资借鉴的案例和成果。第七章则总结了我国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总之,本书对河南历史古镇的研究做到了论述全面、客观,语言使用精准、平实,是一本可以具体落实到河南历史古镇可持续发展具体实践中去的理论指导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