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山西共有国保单位531处,数量傲居全国。山西古建筑占现有全国国保古建筑总数近五分之一,古建大省地位显赫。《山西古建筑地图》介绍了自北朝至近代各个时代古建筑的时代背景、建筑形制特征、附属建筑、现存状况等,并邀请古建筑专家对重要古建筑细部结构进行精彩讲述与点评,堪为本书一大亮点。本书将各时代、各类型古建筑标示于多幅地图中,使读者一目了然。本书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参考价值,可作为一本山西古建筑的高级科普读物,也可作为一本游览探访古建筑的书。
本书是一本中国古建筑科普图书,用活泼的语言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通过 是如何演变的 如何欣赏一个 有话说 等问答方式,讲解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历史、文化、欣赏方式等。同时结合二维码动图,将古建筑一一拆解,让中国古建筑 活 起来。 全书共分8章,从中国古建筑起源讲起,涵盖城池、宫殿、民居、坛庙、陵墓和园林6大类型,另有5种中国古建筑的趣味结构和构筑物等您发现。浅显易懂的图解形式搭配拆解动图,适合中国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遗产的大朋友小朋友阅读。
刘大可编著的《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是以明、清官式建筑的作法为主线,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营造方法和法式,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屋面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作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参考。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限量珍藏本)》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英文文集汇编的限量珍藏版,在平装版基础上,增加了梁思成夫人林洙提供的数十幅营造学社 的珍贵孤本手绘图,极具收藏价值。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沿着梁先生的足迹,读者不仅可以从宏观 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建筑中所蕴含的绘画和雕塑技术,而且可以从生动的个案描述、珍贵的手绘图片和建筑照片中,更加深 入地了解中国的五座古塔、中国*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国石窟佛像等中国建筑。
样式雷是清代供职于皇家建筑设计机构的雷姓世家的誉称。本书系统回顾了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的研究历程,自19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开始整理研究,经过80多年的发展,该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反映出该领域研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日两国建筑史上,关野贞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遗产调查、研究方法和保护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野贞也是近代 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学 创立者之一。他在涉华建筑与实地考古方面,是一位先驱者,一生来华不下十余次。其侧重建筑与考古研究,尤其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建筑及其艺术作详实考证,以微观研究见长。在1906~1935年之间,关野贞通过对中国建筑的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建筑与遗产观。在这个过程中,关野贞拍摄了大量照片,全面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对中国建筑及文物的记录包括陵墓碑碣、石窟造像 内容详细全面,次序条理清晰,兼具整体性与前瞻性,反映了关野贞在遗产记录上的专业素养。 关野贞有关中国的论考等,后汇编为《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艺术》一书。可以说
中国古镇历史悠久。《中国古镇》不仅有温柔的江南水乡如乌镇、西塘,水墨画般的徽派建筑如西递、南屏,还有天府之国的巴山楚水如阆中、李庄。所选100个古镇,从古朴大气的北方宅院,到山水甲天下的岭南风情,再到 诗和远方 的彩云之南,皆在国家评定的历史文化古镇名录里。这些古镇历史悠久、古迹相对存留完好,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 一道桥、一座寺、一方城,在等一个人 桥 连人心,寺 净人心,城 融人心,这是上下5000千年的人文厚度,也是960万平方千米的生活艺术。 大美中国 系列之《中国古桥》《中国古寺》《中国古镇》有着 2 73 幅手绘插图, 273 篇优美短文,穿越几千年、横跨数万里,成就中国古韵传承之书。古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古寺,或艺术史上留名,或自然风景优美;古镇,或古朴大气或清雅灵秀。历史、地理,
李允鉌(1930年-1989年),祖籍广东,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 山水画大师 。李允鉌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1953年李允鉌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他曾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 李允鉌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他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继承中国古代典籍的论著体裁,以现代建筑科技的观点和语汇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验证了中国自古便存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及技法属中国独有或**,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
李允?(1930年―1989年),祖籍广东,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山水画大师”。李允?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1953年李允?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他曾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 李允?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他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继承中国古代典籍的论著体裁,以现代建筑科技的观点和语汇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验证了中国自古便存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及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
本书作者主要展现的是用乐高搭建中国的古建筑,书中主要有一些古建筑结构的表现手法,比如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屋檐、瓦片、立柱如何用乐高来进行创作。主要创作作品主要有上海豫园九曲桥、北京故宫太和殿、杭州西湖雷峰塔、南京玄武门、安徽黄山西递村、福建土楼、广州骑楼、黄鹤楼、岳阳楼等,规划里还有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模型即将完成。除此之外,作者还会在书中分享中国古建筑的相关背景知识、讲解乐高搭建技巧等。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以来就有 桥的国度 之称。本书不仅有 中国四大古桥 洛阳桥、赵州桥、卢沟桥和广济桥,还涵盖了名园胜景中的古桥,如颐和园的十七孔桥、苏州园林的九曲桥。75 幅手绘插图,75 篇优美短文,从古镇桥群,到古城名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勾勒出了中国古桥独特的韵味。 一道桥、一座寺、一方城,在等一个人 桥 连人心,寺 净人心,城 融人心,这是上下5000千年的人文厚度,也是960万平方千米的生活艺术。 大美中国 系列之《中国古桥》《中国古寺》《中国古镇》有着 2 73 幅手绘插图, 273 篇优美短文,穿越几千年、横跨数万里,成就中国古韵传承之书。古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古寺,或艺术史上留名,或自然风景优美;古镇,或古朴大气或清雅灵秀。历史、地理,自然风景、人文建筑,文学、艺术,在中华文化的长
河北地区是燕赵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在现省辖区内,先后有40 个村镇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6 个村落被收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套《图典》系列图书,萃取了河北省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的五个典型案例,也是的传统村落。 整套《图典》内容均包括上下两篇,体例一致,编纂规范。上篇以文字、实景照片和分析图的形式,对村落环境、传统建筑和资源状况进行叙述和分析;下篇以精细的测绘图纸展示代表性传统建筑与院落的详细情况。 翻开《图典》,仿佛不只是精美的文字与图照,其间透析出作者淅沥沥的汗水湿巾,摹写着作者风扑扑的砥砺前行,严谨的治学风范与浓郁的乡土情结跃然纸上。对未留一文一纸而默默消失的村落,对失却家园而不知所踪的家人,这套书都是一种难舍的慰藉。
本书包括上下两篇。上篇江南古建筑大木作技艺包括:概论、江南古建木作常识、江南古建木作工艺操作、江南古建木作戗角与牌科、大木机械操作制作法、斗拱机械制作法。下篇江南古建木作装折技艺包括:古建筑装折的历史和现状;古建筑木饰简介;窗格的传统做法;各类长短窗的制作工艺;挂落制作工艺;飞罩、地罩的制作工艺;实拼门制作工艺;屏门制作工艺;吴靠王(鹅颈椅)制作工艺;冰纹窗的制作工艺;窗格的安装;古建筑吊顶装饰;古式木门窗及装修机械加工法、民国风格门窗(初探)。书的后还附有木装修图案;民国风格门窗图案和木装饰名称辞解。
《建筑师之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从建筑学及建筑历史的角度解析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建筑师之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共十个部分,分别介绍了避暑山庄及宫殿区,避暑山庄湖泊区,避暑山庄平原区,避暑山庄山岳区和自然风景,溥仁寺、安远庙,普乐寺,普宁寺,普佑寺、殊像寺,普陀宗乘之庙,以及须弥福寿之庙。 《建筑师之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可供建筑学及相关读者阅读参考,也可供对建筑文化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同时,可作为旅游爱好者去承德旅游的指导书。
本专著以自然景观作为一种设计主张,先对建筑的自然观的理论发展做了回顾,再分别从形态学分析和空间类型的角度深入探讨建筑与景观,文化和自然的关系,以建成建筑或先锋性的设计竞赛作品为案例,探讨多元的设计观念,并分析和阐释他们可能产生的概念模型、设计策略、和设计结果等。本专著以自然景观作为一种设计主张,先对建筑的自然观的理论发展做了回顾,再分别从形态学分析和空间类型的角度深入探讨建筑与景观,文化和自然的关系,以建成建筑或先锋性的设计竞赛作品为案例,探讨多元的设计观念,并分析和阐释他们可能产生的概念模型、设计策略、和设计结果等。
《北京古建筑物语》(套装3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379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介绍了140处北京古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故宫、潭柘寺、卢沟桥等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本书针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缺理论、缺标准、缺引导、缺共识的现状,从保护理念、规划引导、民生改善、村落治理等方面提供更全面综合、更具适应性的理论方法、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对传统村落融入新型城乡关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技术人员全情投入的成果。以上的研究和编写,主要基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BAL06B01)《传统村落适应性保护规划与技术传承关键技术研究》研究任务三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关键技术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治理角度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历时六年时间、数次讨论及修改,*后将本书作为研究成果奉献给大家。 全书由张兵、罗彦、夏青拟定题纲和审稿、定稿。
当前,我国及世界上一些国家,正逐渐地对中国传统的民族形式建筑发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出现了近几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量修复古建筑和在国内外兴建仿古建筑的热潮。随之重视、研究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建筑理论、技术的人也逐渐增多,无疑凡此都是好事,但也出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保护修复古建筑一包括中国古典式园林建筑及小品。以下同一缺乏对所修建筑的历史布局、规制的全面了解,因此没有按原建的权衡、比例,格局制定修复方案,形成任意拆改添加,实际上是破坏了古文物建筑,其结果是既劳民又伤财,好心办成坏事;二、设计仿古建筑,或在一些新建筑设计中,有意地融合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也常因对中国建筑基本的知识理解不多,对传统技术掌握不确,故而采取生搬硬套的做法,致使建起来的东西,非中非洋,不伦不类,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