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民居》一书记载和反映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成背景、发展历程、聚落选址与布局、建筑类型与单体建筑特点等内容,其民族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地域建筑技术价值和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本书通过民居测绘,对其主要民居形式的平面功能关系、建筑结构体系、建筑空间特点、建筑装饰以及建筑构造进行了调查和整理,首次系统地展示了凉山彝族民居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点、平面与空间形态、构造与营建技术、装饰与彩绘等建筑艺术。 《凉山彝族民居》一书适合民居文化研究者、旅游规划者及旅游爱好者阅读。
《北京历史地图集》是侯仁之教授及其所率领的科研团队,积近30年的时间完成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由三卷组成。 此为卷《北京历史地图集·政区城市卷》讲述了北京建城以来行政区划的演变。集中反映了从商周时代直至民国时现北京市域范围内行政区划、城镇居民点的变化,特别从辽南京至1949年北京历代城市及其所属郊区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北京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已发挥重大作用。
自汉代以来,“蜀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就十分引人注目。在近代“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环境中,表现不平常,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同时,又不断吸取新知,成为社会与学界瞩目的焦点,具研究价值。 《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从区域学术史和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入手,从中国学术文化的整体这一宏观视野之下予以审视,从与诸家学说或西学的碰撞中加以考察,通过它自身的发展变化,揭示“蜀学”的独值和在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中扮演的角色。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选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最能展现中国建筑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各分册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做法、工序、工艺、相关文化习俗等内容。本丛书可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旨在深化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促进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刘托等人编著的《苏州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是其中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