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在福州这片土地上生存,营造必要的生活、宗教、生产等建筑物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沧海桑田,岁月流转,现如今福州汉唐之前的建筑物已经没有实物遗存,宋明时期的建筑还有一定遗存,十分珍贵。本书对福州宋代、明代遗存的古建逐一进行田野调查后,绘制平面或剖面图,并介绍建筑的方位、特点、历史价值等,间或叙述古建筑厚重的文化积淀,全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难得的文物文献资料。
陈宝琛为福建有名人物,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至深。然以陈氏生平经历之丰富,迄今尚无详尽年谱资料可为参考。本书既自陈氏著述、信札、奏议中勾稽其行实,又采摭数百种已刊之诗文、日记,及近代各大期刊所载文字,资料甚是翔实,考订较为严谨。张旭、车树昇、龚任界编著的《陈宝琛年谱》以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钩稽有关陈宝琛生平、思想、著述及政治活动等方面资料,以期能够准确、客观、系统、全面地反映出谱主一生的生活道路、政治倾向、思想演变和诗文创作历程。为了说明谱主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在各年本事之后,相应地标明有关靠前外政治、文化重要事件,以便于知人论世。
本专著回顾广东工业建设的历史,发现里程碑式的工业企业,认定工业遗产的价值,汇集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典型案例。内容包括历史沿革、价值评价、遗产认定、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保护再利用案例,以及操作运营模式等研究成果。所属丛书选取工业建设基础好,工业遗存多,工业遗产调查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成果突出的省份和城市,涵盖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建设的重点省份和城市,涉及各个产业门类。系统展现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领域的探索和经验,可为今后全国范围展开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提供全面借鉴。
《大禹治水》故事讲述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很严重的水灾。部落的首领鲧在黄河两岸堆填土石,希望能够阻挡凶猛的洪水。可是,鲧的方法没有奏效,他却死在了治水途中。鲧的儿子禹继承了他的重任——治理洪水……
东北地区的饮食曾经给关内的同胞一种粗放甚至粗糙的感觉。实际上,这在笔者看来只是一种适合东北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不加修饰的豪迈,是传统东北饮食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东北菜得以五洲落户、四海安家的重要原因。《东北饮食文化》以东北地区的东胡、溅貊、肃慎、汉族古族系以及朝鲜族、俄罗斯族等外来民族为区分,向广大读者以及饮食爱好者介绍了东北地区各族人民饮食发展的源流,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饮食及其所蕴含的饮食文化。作者力求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东北地区饮食文化的整体发展脉络和趋势,并对当代东北地区知名饮食品牌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能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饮食爱好者呈现一本“舌尖上的东北”。
许多人都爱吃大闸蟹,可大多吃得糊里又糊涂:您知道您吃的是正宗阳澄湖蟹吗?如何区分湖蟹,塘蟹?哪种蟹才是健康生态蟹?蟹里“法海”在哪里?“六角虫”又是什么?为何雌雄分团、尖脐?螃蟹为何横行?为什么青青生蟹煮熟之后变成橘红色?大闸蟹在哪里长大?怎样捕捞大闸蟹?病蟹死蟹吃药蟹毒在何处,为何吃不得?——糊里糊涂吃蟹可不行,会吃出毛病,吃出罪过。r 本书就是为了让您成为明明白白的吃蟹人而来。
工业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的保护是承载工业文化、传承工业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如何让工业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作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中国工业遗产丛书 为国内套反映十多年来中国各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资源再利用的成果的系列丛书,丛书作者均为国内重点高校工业遗产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本套丛书以省和直辖市为单位,每卷独立成书编辑出版,主要内容包括回顾工业建设的历史,介绍里程碑式的工业企业,认定工业遗产的价值,总结各地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汇集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典型案例。 《中国工业遗产史录 北京卷》为 中国工业遗产丛书 的卷,不仅包括了对北京工业建设历史的回顾、工业遗产现状的记录和
《西藏:世界围绕着冈仁波齐》是《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丛书之一。《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专题,通过对一些列文物实体的寻访、追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个专题集中于一个省,介绍可以传承的中国文化精华。让读者了解、认识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本专辑聚焦西藏。尽管许多人参观过布达拉宫,但布达拉宫内部到底结构如何,整个宫殿是如何修建的,一般不为人知,通过布达拉宫的大修,走进布达拉宫内部,展现神秘的布达拉宫的另一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长臂猿的形象不仅见于世代相传的李杜诗篇,还出现在诸多古典文学作品和文献之中。性高洁、重情义和善采气的长臂猿,似乎出尘脱俗,不仅贴合了士大夫们的审美趣味,甚至寄托了他们的理想。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1910—1967)通过长时间亲身饲养长臂猿的经历,澄清了中国古人对猿的三大认知误区。高氏更对三千年来中国文学、图像中的猿意象博观约取,横跨文学、史学、动物学和艺术学等领域,提炼出了中国士人崇猿的渊源与理念,以及长臂猿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人、猿关系的变迁。这一切,都使得高罗佩的这本“爱之作”《高罗佩学术著作集:长臂猿考》独出机杼,并饶有趣味。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为响应“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牵头,举全国文史馆之力编撰的一套大型文化丛书,是一项国家级的重点文化工程。该套丛书以文为主,适当配图,年代上限自有文字记载开始,下限原则上截止到辛亥革命。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河南卷)(精)》是此丛书的河南卷,综合、简要、有重点地展示了河南地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的传统文化。
本书是反映鄂西南地区民居文化的专著。民居是特色村寨文化的典型代表和呈现方式,它既是文化的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又是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民居建造中所蕴含的材料技艺、空间形式、仪式活动和文本符号共同构成了鄂西南民居建筑文化的内核,反映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心理诉求,是该地区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融互动的载体,也是该地区民众与自然相处、与社会互动的映射,更是该地区民众对自身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信,并以此提升为家国情怀和对中华大家庭的国家认同。
本书为《中国汉族民系民居建筑研究》之 南方民系民居建筑系列书 的其中一种,介绍闽海民系民居的形成、类型、居住方式、居住模式以及与之相邻的民系、地区民居的异同分析;闽海民系民居及其子民系民居的特征,以及特征形成的因素,如习俗、文化、审美观、气候、地貌、地形戴志坚,福建省漳州市人,1956年7月出生。毕业于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工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华侨大学、福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副会长。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文章60余篇,出版专著《福建民居》《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中国廊桥》等。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不分卷,按五城兵马司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内城的九百多条胡同,外城的三百多条胡同。《京师坊巷志稿》二卷,按皇城、内城五城、外城五城的顺序,记录了清末北京城的坊铺里巷,其有事迹可考的,均加以注释。
深宅大院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对民居、民俗文化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现代建筑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最美的深宅大院 3》甄选西南地区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艺术精品,展现西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于碉楼、竹楼、吊脚楼之间,尽显西南传统民居建筑特殊的地域性和文化内涵,更彰显了西南地区人民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