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现存元、明、清时期的旧戏台两千多座,在全国排名第一。全国仅存的1座金代戏台和9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省晋南一带,成为珍贵的“活历史”。王国华编写的《山西古戏台通览(精)》正是利用大量的图片和考察资料,对这些硕果仅存的古戏台作详尽地展示和剖析,是迄今为止专享一本集大成之作,颇具历史参考价值。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地方兄弟博物馆之间交流合作的结晶,是四川省对外展示本地区古代文化的大型巡展项目展品的结集。全书通过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青羊宫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勾勒出古蜀文明华美的篇章,揭示其在华夏文明生成过程中的要重贡献。
常熟古桥,正因秉承了江南文化内涵,自古以果受到又人墨客的青睐。不论私家园林中的曲桥、山前塘上的拱桥,还是横跨官河的多孔桥梁,皓月当空,美酒佳人,泛舟桥下,总能引起诗兴勃发而流连忘返。明徐麟《咏唐市》云:“夜泊尤泾上,官桥可系船。蛙鸣一夜雨,鼓打五更天。小店俱茅屋,荒村只水田。观风愧瘰职,抚枕不成眠。”明沈骛《湖桥》诗日:“捧酒篷窗月倍辉,夜深水竹风微微。野禽背霜忽振衣,山果落泉时溅卮。箬笠多情能恋我,钓丝遣兴不须归。醉来稳作芦花梦,两两眠鸥未肯飞。”可见古桥与诗人已如影随形,难舍难分。
《老子注译及评介》吸收了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并加以今译,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介,书后附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释文和《老子》校定文以及参考书目等有关资料,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和。
《海南天书 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讲述了南海诸岛范围内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暗滩、环礁,以及邻近的海域,自汉代杨孚《异物志》以后的文字记载,充分说明其在中国历史上代代沿袭并且由中国实际控制。海南渔民的“更路簿”传抄本,是民间文书。从海南渔民到南海作业时起,“更路簿”即随着生产的需要而在渔民中不断创造并口头流传,明代初年逐渐形成传抄本,并成为渔民去往南海海域的航海手册。机动船代替风帆船以后,老船长们背记的耕海路线在航行中仍有价值。卫星导航及海图普及以后,“更路簿”进入历史,成为南海海洋文化遗产。“更路簿”的内容包括海区的划分、岛礁的地貌和海况、航行路线、观天知识、气象和水文知识等。“更路簿”以地名作为航海标志而进一步证明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范围。
《李方膺:“扬州八怪”中的南通人/江海文化丛书》是一本传记,以叙述为主,间出考证、分析和议论,也间出描写,但以尊重历史史实为原则,力求比较准确而真实地挖掘出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 《李方膺:“扬州八怪”中的南通人/江海文化丛书》的写作借鉴了部分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又有不少地方不同于前人。主要参考了今人编写的《李方膺年谱》《年表》,重点依据各种古籍对李方膺生平的原始记载和李方膺本人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对于书中主人公李方膺的生平经历、个人思想、艺术追求,我除了未敢隐匿自己的看法之外,同时也对有关历史事件以至人物生活细节作了多处考索和探讨,这对于研究李方膺也许有一点新意。
《淮扬菜》一书为饮食文化专家袁晓国教授多年来对淮扬菜潜心研究而成的普及之作,介绍了淮扬菜的历史源起、风味流派,以及名人与淮扬菜的佳话等等,配以大量精美菜肴和历史人物图片,写作风格严谨又不乏趣味,读来如享盛宴。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徽派民居传统营造技艺》选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最能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深化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填补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领域的学术空白,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书是关于美国激进废奴运动兴起者威廉·加里森的重要文献的翻译工作。全书翻译整理了威廉·加里森不同时段的演讲稿、发刊词和论述,多方面地呈现了激进废奴运动兴起者威廉·加里森在废奴运动中思想的日趋成熟,对研究美国废奴运动的整个过程和其的思想行为有较大价值。
《老字号招牌:哈尔滨的故事》以经营者、见证人和知情人“亲历、亲见、亲闻”的手资料为蓝本,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详实辑录哈尔滨老字号的由来故事和历史变迁,全面解读每一个“老字号”所蕴含的文化传承和工匠精神。
陈宝琛为福建有名人物,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至深。然以陈氏生平经历之丰富,迄今尚无详尽年谱资料可为参考。本书既自陈氏著述、信札、奏议中勾稽其行实,又采摭数百种已刊之诗文、日记,及近代各大期刊所载文字,资料甚是翔实,考订较为严谨。张旭、车树昇、龚任界编著的《陈宝琛年谱》以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钩稽有关陈宝琛生平、思想、著述及政治活动等方面资料,以期能够准确、客观、系统、全面地反映出谱主一生的生活道路、政治倾向、思想演变和诗文创作历程。为了说明谱主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在各年本事之后,相应地标明有关靠前外政治、文化重要事件,以便于知人论世。
岭南文化是华夏文化大家庭的一员,有自成体系的历史渊源、内涵特点、表现形态及时代影响。对岭南文化的研究与推介,是当代社会科学与文化建设的一个热门。《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岭南文化概说》针对岭南文化的演变、构成、特征和主要表现以及岭南文化的研究情况,用浅白通俗的语言,对已见观点做适当的归纳,并陈述作者个人的看法,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岭南文化的本原
《西藏:世界围绕着冈仁波齐》是《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丛书之一。《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专题,通过对一些列文物实体的寻访、追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个专题集中于一个省,介绍可以传承的中国文化精华。让读者了解、认识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本专辑聚焦西藏。尽管许多人参观过布达拉宫,但布达拉宫内部到底结构如何,整个宫殿是如何修建的,一般不为人知,通过布达拉宫的大修,走进布达拉宫内部,展现神秘的布达拉宫的另一面。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地方兄弟博物馆之间交流合作的结晶,是四川省对外展示本地区古代文化的大型巡展项目展品的结集。全书通过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青羊宫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勾勒出古蜀文明华美的篇章,揭示其在华夏文明生成过程中的要重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