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朝文化》论述了南京六朝文化形成的来源、形成过程,主要内涵,基本特征及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六朝文化对当地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南京六朝文化》以学术性、文化性、创新性为特征,从社科研究和社科普及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对具有浓郁江苏特色的地方文化现象和特征进行阐释解读,重点展示六朝文化特色的亮点。
现代化的弊端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即以分裂的眼光看待人类和自然宇宙。当笔者的目光回到中国传统文化时,发现传统的天道整体思想可能有助于解决西方一直以来的现代化二元分裂症。而明清浙东文化是中国传统天道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代表性人物的天人思想进行细致探讨,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天道思想不无裨益,也对当下的现代化及现代性的构建有所助益。 《黄宗羲的天人之辨:兼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质》对黄宗羲等浙东思想大师的天人思想作了全新的梳理和阐释。他们所倡导的良知良能、理气合一、天理人欲、王霸义利、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思想莫不体现了传统儒学之整体思维。 与现代思想对比,传统思想更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其对现代思想的完善和提升作用不容忽视。 以往著述多强调明清浙东学术的近代启蒙性,而《黄宗羲的
在关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论述中,晚清政治家呼吁打破历代多在西北备边的传统,将目光投向东南海疆。20世纪80年代流行着黑格尔的一段话:“平凡的土地……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一旦提到“现代性”或“现代化”,许多人总是认为这必然意味着海洋战胜陆地、城市战胜乡村。然而,革命让乡土中国呈现出另类现代性的可能。 “上升的大地”是本书作者在中国乡土遭遇现代性的诸种经验中找到的一个意象。它既不是一味地固守大地,也不是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追逐不切实际的另一种生活。“上升的大地”体现于埃德加?斯诺笔下愉快的革命者为落后的西北所带来的全新感觉,体现于革命知识人将已成“中国之殇”的黄河转化为中国人在世界秩序中展开竞争的力量源泉,
《以文化人(齐鲁文化与中国人文智慧)/齐鲁文化与当代中国丛书》立足中华文明早期特点,以从上古宗族制度到鲁国儒家文化、从上占巫术信仰体系到齐国仙道文化的发展为两条主线,集中探讨了齐国举贤尚功、富国强兵、经济文化并重的方略与鲁同宗周重礼、立德修身的思想,并对齐地仙道文化思想和实践的源流,以及齐鲁文化对中国文学经典的影响等做了分析。全书以鉴古知今的思路,重点从国家治理、士人修身等层面,揭示了齐鲁文化所体现的人文智慧,在树立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独值和意义,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的启示作用。
《国子监街》 又称成贤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部,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是元代大都城的一条东西向的重要街道。北京国子监,又称“太学”或“国学”,它是元、明、清三朝太学旧址,是封建时代的学府,同时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和国家教育的管理机构。本书图文并茂,通俗讲述了自元代以来国子监街沿线的历史变迁。
该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地球诞生46亿年以来,在云南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地质历史现象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了解到地球出生、成长、演化的基本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植物、动物是怎样演化的,矿物是怎样形成的,山川大地是怎样变化的……我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我们脚下的土地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样子,将来可能会怎样发展等等。
在广大读者的关爱中,《闽都文化》改版后已走过9年。每期刊物编辑部均精心策划,期待将好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在《闽都文化》刊物设置的诸多栏目中,“闽都记忆”以其鲜明的纪实特色,深受读者关注。通过作家们的辛勤创作,发生在这座城市的大小事件,斐然而成历史长卷。 为此,《闽都记忆: 精选本纪事卷/闽都文化丛书》从这一栏目中遴选出43篇佳作,汇编成册。《闽都记忆: 精选本纪事卷/闽都文化丛书》事件起自宋代,止于当代。举凡戚继光抗倭、册封琉球、中法海战、福建事变、大湖战役、南下服务团入闽、青口汽车城诞生、“碗礁一号”沉船打捞……榕城风雨,闽江浪涛,尽在卷中。
《巴蜀文化丛书:客家人(修订版)》是一本专门介绍客家人历史文化的专著。作者本身即为客家人。书中厘清了客家人在人们心目中的种种疑团,不无骄傲地介绍了客家人的吃苦耐劳、发愤图强的种种美德,根据一些史实再现了这个民系所承载的苦难,歌颂了他们忍辱负重、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他们这个民系为祖国和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对学者们的各种推论做了的分析。总的来说,推断、评判是建立在真实凭据之上的,是客观可考的。通过阅读《巴蜀文化丛书:客家人(修订版)》,读者可以了解客家人,从而引起研究客家人文化的兴趣,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豪感。
这是一本呈现南朗地方特色的作品。 n纯美的手绘,真挚的感悟,带给你一个崭新的南朗。 n全新设计,全彩印制, n上百幅超靓手绘,是一份让年轻读者爱不释手的“中山手信”。 n n探访南朗的乡间村落,俯拾久违的悠闲时光; n追寻南朗的名人古迹,感悟一代伟人的风采。 n从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到左步村的阮玲玉祖屋, n从茶西村的古闸门到茶东村的陈氏大宗祠、五度桥, n从西江里的石将军、赤坎村的孝义牌坊、武侯祠到南塘村的乡立学校、孖仔碉楼 n纯美的手绘,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觉盛宴;真挚的感悟,带给你美妙的游走体验。
《大美金张掖》为一部图文并茂的散文集,展现了张掖独特的魅力。其中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如丹霞地貌、湿地公园、祁连雪山等;有对人文历史文化的介绍,如风土人情、丝绸之路文化、美食等;还有对现代旅游文明建设的描述,如黑河漂流、国际汽车拉力赛、国际露营节等。
《淮安漕运文化》重点从运河之都淮安的文化特征、漕运文化的历史起源、内涵以及对淮安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淮安漕运文化》以学术性、文化性、创新性为特征,从社科研究和社科普及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对具有浓郁江苏特色的地方文化现象和特征进行阐释解读,重点展示漕运文化特色的亮点。
本书稿是有关台湾知识图文版的青少年读本,也是“图文台湾”民系系列之一,主要介绍台湾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两岸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全书主体内容共分四部分:一、客从何来:漂洋过海渡台苦;二、扎根台湾:耕读垦殖创业艰;三、客家之光:群芳璀璨宝岛星;四、慎终追远:两岸客家交流亲。
通过实地走访东莞数十个镇的代表村落,描述村落中的宗祠、寺庙、街巷、建筑,采访村落的保护者、村落的规划者、研究村落的学者等,这本散文集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村落的历史与人文,城市的记忆与变迁,文明的交汇与碰撞。时间在古村不会停滞不前,古村与祠堂随着时间变得斑驳。如何让旧村焕出新颜,在保留文化内涵的同时赋予新的功能与使命成为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民居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经验很多,《中国传统民居(第二版)》以分解的手法全面而直观地介绍了分布在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书中以简洁的文字,配以徒手的各种解说性插图,分析、展示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案例的设计细部和设计手法,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其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旧屋遗韵”和“旧屋原貌”两部分,以使书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具可读性。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广大建筑设计爱好者学习与阅读。
《北京文化生态与城市发展》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阐述了文化生态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以北京为样本,分析过往北京文化发展实践。其次,把握当前北京文化发展现状,展望今后北京文化发展态势,以北京为入口,透过北京,了解中国。该书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本书以建筑与人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武康路,从一条郊区土路到近代法新租界重要组成,再到城市文化给养空间的发展轨迹,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透过人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的互动关系,了解以武康路
本书以建筑与人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武康路,从一条郊区土路到近代法新租界重要组成,再到城市文化给养空间的发展轨迹,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透过人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的互动关系,了解以武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