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从历史到现代,从建筑到规划,从文化到生活,多角度梳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建筑和艺术美学等特质的可视化百科。 全书共分3个章节,分别讲述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历史、建筑发展和生活文化。通过将大量的文献、论文进行梳理、加工,共汇集成39个主题 关于北京中轴线,人们关心、希望了解的主题。它们包括了14个北京中轴线上的 明星 建筑场景,14个中轴线上古今都市生活画面的纵向对比,11张独特角度的城市历史信息图。古今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尽在其中。 在本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还探讨了北京中轴线所展示的中国都城建造和发展观。硬核解析中轴线的宏大与市井、古老与鲜活。 全书90%以上页面采取竖式阅读方式,通过极强的形式感、线性的阅读体验,达成逻辑与设计感的结合,于画面中感知北京中轴线内含的东方美学和
中国古建筑核心的结构形式是木构架,在历史进展过程中,中国发展出一套复杂的营造系统,与中国人的哲学、美学与文化融为一体,迥异于西方建筑,成为一种奇迹。中国古建筑从城市防御、公共建筑、宫殿庙宇或乡土建筑都而自成一体。本书以建筑材料和建筑类型划分章节,对中国古建筑语言予以阐述。语言简洁明了、插图生动形象,文字与插图有机结合。可以使读者轻松地阅读这些词句语言,了解中国古建筑语言的真谛。
中国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多、分布广的一种建筑形式。本书从民居的历史发展谈起,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配以大量实景照片、钢笔画、彩画,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的建筑模式、建筑结构特点、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全书包括中国民居的发展历程、中国民居的建筑形式、中国民居的艺术特征三章内容,有很强的理论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继承古老文化传统有重要意义,可供建筑专业相关人员及中国建筑文化爱好者阅读使用。
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形成的都市大众文化。海派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东西文化呈现差异,生产技术出现代差的时代;也是整个世界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中国全面迈向近代化的当口。作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蕞高的城市,上海逐渐形成一种与中国传统城市文化、地域文化都不相同的新兴文化。这一新兴文化既能与西方世界进行对话和交流,同时又具有中国文化的形式和特质——被称为“海派文化”。 在对海派文化的研究现状加以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本书首先从文化学的角度对研究主体作了界定。本书的研究对象即“海派文化”,研究的时间范围大致为近代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研究的内容范围以狭义文化概念为主,也就是包括美术、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在内的精神层面的文化
图书《记住乡愁·第三季》是在播出的同名电视纪录片的基础上,按照讲好故事的要求重新撰写而成,更适应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更加清晰地叙述遍布中国60个县的古镇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以及对生活成长在兹的人们的深远影响。全书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有很强的收藏和阅读价值。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系列丛书共25种(26册),内容跨越时间漫长,题材涉及领域广泛,多视角、多方位、较系统地介绍了商丘古城的历史与文化。本书是其中的《运河明珠--商丘》分册,由王良田著,内容是以时间(从上古时期到明清时期)为序,介绍了商丘古城的发展历程。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西部,是一个客家血缘村落。本书通过对培田村全面、细致的分析调研、建筑测绘,系统地展示一个有较完善的路网水系;堂皇华丽的大小宗祠;型制丰富的宅院大屋;享誉一方的书院学馆;有穿村而过的商业街,以及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鲜为人知的轶事传说的村落。陪田是个小村,也是一封建宗法制社会的缩影。培田的建筑类型基本上囊括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内容,反映出家族建设和村落发育的完善和成熟,吴氏宗族势力和经济实力的强盛。 全套共五册,其它四册请另行选购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南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南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南卷)》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以民间传说的形式,将关于北京城的传说故事集结在一起,如八臂哪吒城、高亮赶水、天安门的石狮子、什刹海、天坛益母草等。全书以口语化的文字娓娓道来,如一位慈祥的老北京老人在为儿孙讲述这座古都老城的故事。
斯飞小组对“国保”题材有超过十年的关注与探访,深度梳理七批 “国保”名单,共4296处,编纂近万条史迹名录,多角度呈现中国现存很瑰丽的古代建筑、彩塑、壁画、石窟、遗址、墓葬等,按实地游历经验编纂成详细的参访指南。《识古寻踪:中国文化史迹手账》共四册,以省、市、县为区划单位,标注“国保”批次、时代、地址,是历史文化遗迹的活点地图,随行随用,读写方便。共四分册。 第二册:河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国保名录。
怀岩,四川成都附近一座千年古镇。 古镇历史悠久,文景河横穿贯通整个古镇,成为曾经重要的水陆码头。镇内四季流水淙淙、棠棣丛丛,行商坐贾、文人骚客往来不绝。 怀岩商会会长高文隆在古镇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高文隆的儿女高怡清、高承荣、高袭荣、高怡君于父亲死后,各自开始了天各一方的艰难生活,经历了肉体的磨难和灵魂的洗礼。 当一切心灵桎梏被解除后,兄妹四人相约,一起于阔别三十年后,同时从天南地北返回故乡,再去触摸日思夜想的怀岩古镇,再去亲吻魂牵梦萦的文景河水……
顺德值得欣赏与品味的风景与美食俯仰可拾。它们如同顺德人的性格——内敛、低调、深藏不露,常因担心深受注目而打扰他们从未停下的前进步伐,或正在共享的良辰美景。因而,它们更愿意隐藏于河涌小巷深处,化作寻常人家的日常,让人难寻其踪影。 因此,全方位认识顺德,需要耐心,更需要引导。
布鲁诺·内特尔编的《八个城市的音乐文化(传统与变迁)》是很早以音乐人类学视角关注城市音乐研究的文论集,辑录了对伊朗德黑兰、塞拉利昂弗里敦、墨西哥韦拉克鲁斯等八座城市音乐文化传统与变迁的研究成果,旨在考察亚洲、非洲及美洲地区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发达国家的传统音乐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每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以诠释传统音乐文化在城市生活现代化尤其是西方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涉及了本地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音乐风格、音响及其赖以生成的文化背景、文化语境和人的行为。本书赋予城市音乐文化研究以学科意义,不仅从微观视角描绘和分析了八座城市的城市音乐文化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从宏观视角概括了城市音乐文化研究的对象、视角和理论方法,为城市音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