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丛书:地上成都》分为城市、历史、街道、风俗、美食、名胜六篇章,分类介绍了成都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作者以一个老成都的身份,全面梳理了成都的城市建筑史、古蜀国发展轨迹、街道的历史、世俗社会的风土人情、美食名店、人文胜景等。作为一本历史文化随笔,作者的笔调是轻松、闲适、怀旧的,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富有才情的文学化想象叙述,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面貌,堪称一部小型的成都百科全书、一个人的读城记。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代表思想,她哺育了我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品格,她的伦理价值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溶化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学,仁学就是人学,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以儒家思想与我中华民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国学论丛:儒家思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收录有关儒家思想研究的文章二十九篇,涉及孔子、玄学、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以及冯友兰、张岱年对儒家思想的讨论。
《儒教哲学丛书:天人合一正义》以各种文献资料为基础,参考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分析中国哲学天、人概念的基础上,回顾了张载以前天人关系的发展历程。以此为背景,从“天人合一”的基础、必要性与可能性、内在途径、外在约束、最终归宿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并将张载以后古代学者对“天人合一”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梳理。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天人合一”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指出现代人在哪些方面误解了“天人合一”,以及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
《杭州全书》是杭州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大组成部分,定位各有侧重: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卖点、有市场;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围绕重大工程实施、通史编纂、世界遗产申报等收集相关论文;通史定位为史书,突出“信”字,体现系统性、学术性、规律性;辞典定位为工具书,突出“简”字,做到简明扼要、准确、便于查询。我们希望通过编纂出版《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书涉及老北京的社会生活范围之宽、内容之庞杂,足以当得起一本描述老北京市井风俗的百科全书。作者陈鸿年久居北京,对老北京的一草一木皆怀有真挚的感情。全书共分五章,记录了老北京的风情、业态、市肆、庙会、货声、习俗、游乐、饮食等诸多内容,为读者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北京的市井生活,堪称一幅民国时期北平风俗的清丽画卷。本书独特之处在于作者通篇使用北京人独有的语言——北京话,这是一本居住异乡的北京人用自己的话写给自己听的、用来消解自己乡思的诸多小文构成的著作。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内蒙古地名文化》从文化角度切入,对内蒙古的地名与自然地理、地名与行政区划名称、地名与历史人文、地名与经济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内蒙古地名的文化内涵,探讨了这些地名命名的语言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轨迹。
马媛媛著的《商丘古国志》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汉代初年,讲述了商丘地区在远古时代、先秦秦汉时期的古部落、古方国以及古国历史。商丘早期历史曾经历了三个辉煌期,个辉煌期是远古时代,这里是葛天氏、朱襄氏、栗陆氏、有虞氏等古部落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商民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商代还有栗、犬、桐、盂方等方国在此活动。第二个辉煌期是周代,此时商丘地区除了殷商后裔微子所建立的宋国外,还有沙随、戴等小国。第三个辉煌期是在汉代,梁国梁孝王建立的梁园为汉大赋的形成提供基地,梁园文学将此地文化推向。该书以时间为序,以国为章,从而展现商丘早期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
五大道地区曾是旧天津英租界的住宅区,这里不仅汇集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小洋楼,还居住过很多近现代军政、实业、文学艺术、科教医学等领域的中外名人,可以说是一片人文荟萃的历史街区。 《中国·天津:五大道一百个故事》讲述了这些名人与五大道与天津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20世纪的天津与历史与世界的联系。
浒墅关是京杭大运河上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的重要漕关,素有九达之冲,吴郡巨镇之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留下了“怅望武丘路,沉吟浒水亭”等佳句;宋元时期,许市(浒墅)已形成集市并设立巡检司,陆游、杨万里、范成大、顾阿瑛等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文,《秀野山水间:运河古镇浒墅关诗文增辑》编著者正是秉承着深挖历史文化史料,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宗旨,在浩海的古籍善本中,搜集整理有关浒墅关被尘封的历史记忆。
刘婉明编译的《古都幻影(日本人笔下的南京)(精)》是一个编译文集,专门收录1840年至1949年间日本出版的各类游记中有关南京的地理、历史、风景名胜、民俗民情等各种记录,由此来展示日本旅游者作为他者对南京的观察。日本游记中的这类记录是研究近代南京历史的珍贵资料。
《老司城与湘西土司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老司城的地理位置及发现;二、老司城风水及司治确立;三、老司城布局;四、湘西土司制度的渊源与发展;录彭氏土司世袭表;后记。
《寻根之旅 静宁地名笔记》以俯身皆拾的一个个地名为引子,以乡镇为单元,详细介绍了静宁当地原安、界石铺、灵芝、红寺、三合、四河、八里、细巷、城川、新店、城关、司桥、甘沟等二十多个村庄的姓氏变迁以及流传至今的与姓氏有关的民间故事。
《大宁县志》四卷,清乾隆十一年(公元一七四六)由知县阎源清创修,焦懋熙等人汇纂,是年刊刻印行。据《四川方志考》(何金文撰,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一九八五年第二八和二九一页)、《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倪晶莹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三六页)、《中国新编地方志二十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方志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三二三页)等文献记载,目前,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二部原刻印本,四川大学图书馆存有刻本胶卷,故官博物院图书馆存有一部乾隆年问的抄本,四川省图书馆存有民国二十四年涂凤书传抄乾隆十一年刻本的胶卷,其余仅见传抄。另外,“中国数字方志库”中收录有抄本加刻本的组合本《大宁县志乾隆”》。
浙江先民们在上万年的农耕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农业文化遗产。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正在消失,许多的农耕技术、生产方式正在失传。基于此,《浙江农业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浙江各地一千多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重点考查,选取其中具代表性、有生命力、具传承价值的三百余项农业文化遗产,分为遗址类、物种类、工程类、景观类、聚落类、技术类、工具类、文献类、特产类、民俗类十大类型,次比较系统地对浙江农业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分类。 《浙江农业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对于从事浙江历史文化研究和各级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位同行具有工具书的作用,也能为高校师生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
本书将《易经》64卦,一一分篇介绍,通过对每一卦象的解析,针对个人人生遇到的困惑、困境,进行具体的分析介绍,文字平白生动,其中穿插案例和详尽的解说。相信你会找到想要的答案!只要你翻开这本书,就会发现《易经》其实就是一本励志书!本书旨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读者一起感受《易经》巨大的精神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