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多、分布广的一种建筑形式。本书从民居的历史发展谈起,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配以大量实景照片、钢笔画、彩画,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的建筑模式、建筑结构特点、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全书包括中国民居的发展历程、中国民居的建筑形式、中国民居的艺术特征三章内容,有很强的理论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继承古老文化传统有重要意义,可供建筑专业相关人员及中国建筑文化爱好者阅读使用。
山西省现存元、明、清时期的旧戏台两千多座,在全国排名第一。全国仅存的1座金代戏台和9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省晋南一带,成为珍贵的“活历史”。王国华编写的《山西古戏台通览(精)》正是利用大量的图片和考察资料,对这些硕果仅存的古戏台作详尽地展示和剖析,是迄今为止专享一本集大成之作,颇具历史参考价值。
常熟古桥,正因秉承了江南文化内涵,自古以果受到又人墨客的青睐。不论私家园林中的曲桥、山前塘上的拱桥,还是横跨官河的多孔桥梁,皓月当空,美酒佳人,泛舟桥下,总能引起诗兴勃发而流连忘返。明徐麟《咏唐市》云:“夜泊尤泾上,官桥可系船。蛙鸣一夜雨,鼓打五更天。小店俱茅屋,荒村只水田。观风愧瘰职,抚枕不成眠。”明沈骛《湖桥》诗日:“捧酒篷窗月倍辉,夜深水竹风微微。野禽背霜忽振衣,山果落泉时溅卮。箬笠多情能恋我,钓丝遣兴不须归。醉来稳作芦花梦,两两眠鸥未肯飞。”可见古桥与诗人已如影随形,难舍难分。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西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西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地方兄弟博物馆之间交流合作的结晶,是四川省对外展示本地区古代文化的大型巡展项目展品的结集。全书通过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青羊宫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勾勒出古蜀文明华美的篇章,揭示其在华夏文明生成过程中的要重贡献。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西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西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图书是对1911-1949时期以珠江三角洲尤其是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建筑建设活动及其相关背景、建筑实例、杰出建筑设计师及设计理论等多方面资料的分析整理,对已有相关岭南民国建筑文化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梳理。内容分为绪论、建筑实例、建筑与建筑师链接等几个版块内容,共有行政、商业、文教、纪念、市政等10个建筑门类,约60余宗建筑实例。阐明各建筑实例当时建筑样貌与现在使用状况,完善岭南近现代建筑发展史。
《临沂大学博士教授文库: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研究,也是著者近年来对中国红色文化与红色资源研究的理性观察和理论思考的结果。著者在研究过程中指出,20世纪以来的中国红色文化经历了精英文化、区域文化、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等不同形态的嬗变和重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红色文化的资源属性得到全面释放,并以“新红色文化”来指称“反映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特征、时代需求和时代风貌的文化样态。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地方兄弟博物馆之间交流合作的结晶,是四川省对外展示本地区古代文化的大型巡展项目展品的结集。全书通过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青羊宫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勾勒出古蜀文明华美的篇章,揭示其在华夏文明生成过程中的要重贡献。
本书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探寻、发掘徽派建筑的艺术风韵,分别探讨了徽派建筑的音乐美、雕塑美、装饰美,天井、马头墙的独特设计,木雕、砖雕、石雕的诗情画意和生动气韵,以及徽州园林和园林中山水的蓄秀、幽邃。在谈到徽州牌坊时,还从哲学美学、伦理道德上提出了如何评价的理论问题。本书既是一部审美实践与美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文本,也是一本徽州文化爱好者的普及读物。
卞向阳所著的《中国近现代海派服装史(精)》主要采用通论的形式,力求再现波澜壮阔的中国海派服装的历史。书有五章,靠前章主要讨论中国近现代服装演进的基本特征,论述海派服装在其中的地位和主要特色。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阐述晚清、民国、1949年至1978年、1979年至1999年的上海服装的演进。在这四章中,均设置有服装演变的社会背景、着装理想形象和流行传播、服装流行风尚、主要服装品类、服装面料和配饰、服装及相关产业等六节展开详细论述。另外,本书也试图去解决一些学界和民众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比如探讨了晚清时期上海什么时候成为中国时尚中心城市,为什么长三书寓的青楼女子会成为时髦优选者;分析民国时期的旗袍流行起源和成因问题,并逐年总结了1926年至1940年上海旗袍的流行年谱,阐述了当时中山装在上海的起源、名称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