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壁画中保存了从十六国至元代大量建筑形象资料,本书分两编:*编详尽论述了壁画中的佛寺、阙、城垣、塔、住宅和其它多种建筑类型,以及建筑部件与装饰、建筑施工、建筑画等专题;第二编对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古城、玉门关与阳关、敦煌石窟洞窟形制、莫高窟唐宋窟檐、窟前宋代建筑遗址和敦煌十六国到清代的古塔等建筑实例和遗址,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强调将对象置回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考察,特别关注对象的艺术与文化层面,并对有关名物进行了系统考订和纵横不同方面的广泛联系与论证,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系一部关于上海近代建筑的全景式论著。全书系统阐述了上海近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中国传统建筑的转型、东西方建筑文化在上海的融合。对于近代盛行于上海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复兴风格、近代建筑中的地域风格及其源流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考证。全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书中列有上海近代建筑师和近代建筑附表。本书对于建筑师、规划师、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广大建筑爱好者具有参考价值。本书的出版对于优秀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以及上海的城市建设具有深刻的意义。
江西是我国中部江南腹地的一个大省,属地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有过杰出的贡献。与历史发展同步,江西相继出现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和古今不朽大家。显赫的历史文化成就也直接影响城镇建设和聚落的发展。虽在近代几百年经岁月磨砺和在战火烟硝中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或容光顿失,但是从现存有限的古建和残物中,不论城墎古墙、古塔桥梁,宫观寺庙、书院戏台,特别是为数众多的祠堂民居,都充分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中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与建筑技艺水平,也使我们重新认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江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江西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 具体包括绪论、城镇与村落 、 衙署与学校 、 宗教建筑 、 居住建筑 、 民间祠祀及戏台 、 工商业建筑 、 其他建筑 、
本书共5章,从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建筑的原型、形态特征、细部特征进行了详细地理论分析与专业阐释,第5章以中英文形式对62栋现存与已毁的哈尔滨新艺术建筑进行概述。本书并配有890余幅图片,包括建筑图片、建筑历史图片、建筑立面设计图、建筑平面图、建筑测绘图等。本书是目前本全面、系统、翔实研究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著作,对于哈尔滨近代建筑史乃至于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史的研究与遗产保护都具有理论学术价值、文献价值、艺术欣赏价值。
本书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通过对丰富的传统与现代建筑案例的调研与总结,深入梳理并解析优秀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文化渊源,提炼并阐释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弘扬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为当代与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创作提供信息和借鉴。
由陈伯超、余泓主编的《沈阳历史建筑印迹》以60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带引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了解和感受沈阳城市的沧桑历史,留下深情与永恒的记忆。 这本*作汇集了专家、学者和文保志愿者多年心血,它从建筑入手,以历史照片为载体,牵引出3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从后金国都、大清陪京到民国奉天的丰富的历史画面,给读者打开一扇了解沈阳城市历史的崭新窗口。《沈阳历史建筑印迹》以沈阳城市老照片为基础,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城市发展历史的宏观景象,同时注重挖掘代表性建筑的历史源流,介绍建筑功能用途,分析建筑细部特点。对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工作者、城市历史研究者及历史爱好者来说,《沈阳历史建筑印迹》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图册。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以厦门市中心老城区13条街道为编写的切入点。书中*部分首先对厦门近代骑楼建筑的形成历史进行了概述,对其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厦门近代骑楼建筑形成的相关原因。第二部分对厦门近代骑楼街区骑楼建筑立面进行了实景展示,还原了骑楼立面的整体效果。第三部分是从宏观层面对厦门近代骑楼建筑立面的特征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厦门近代骑楼建筑立面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本书特色为通过拼接方式直观展现13条骑楼立面的全貌,并详细研究厦门骑楼的立面状况,从中找出骑楼街道在骑楼建筑立面特征上的共性和规律。其目的为作为城市的记录,对当今厦门城市改造与其他城市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作用,同时将作为历史文献与档案,以图像与文字形式记录当下厦门骑楼的现实状况,这些都将是留给
尹维真主编的《荆楚建筑风格研究(精)》一书, 从根源出发,对荆楚文化进行深入探源挖掘,明确荆 楚文化的定义与内涵,研究荆楚文化的载体,得出荆 楚文化的特征;之后重点对荆楚派建筑风格进行寻根 式挖掘,提炼出荆楚风格的建筑元素;然后从时间轴 上出发,对湖北地域建筑风格演变进行从古至今的系 统梳理与研究,总结出荆楚风格的建筑特征;后再 对湖北民居与村镇风貌进行汇总研究,将散落在民间 的荆楚风格汇聚一堂,补充完善研究成果,凝结出当 代及今后城乡建设可供利用、借鉴的荆楚派建筑风格 与表现方式。具体分为“荆楚建筑与荆楚文化”、“ 荆楚建筑风格探源”、“荆楚古代建筑研究”、“荆 楚近代建筑风格研究”、“荆楚现代建筑风格研究” 、“荆楚民居建筑特色研究”、“荆楚传统村镇风貌 研究”七个专题。 这七个专
深宅大院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对民居、民俗文化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现代建筑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美的深宅大院 2》精选南国小镇内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艺术精品,展现江南小镇院落的典雅别致。于小桥流水之处,曲径通幽之地,尽显江南大户独有的婉约与灵动,马头墙与青灰瓦之间更是融汇了文人墨客的儒雅与质朴。
本书主要通过选取徽州传统村落:唐模村、龙川村、万涧村、历溪村、瞻淇村、石潭村、尚村、石家村、石门村、卖花渔村、万安古镇等,用以点带面的、述今追古、知识与故事相结合等方式,讲述了徽州传统村落及传统村落所蕴藏着的山水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建筑、民俗非遗、物产生活、美食美景等重要价值。同时,将国家及安徽省为保护、发展、传承徽州传统村落所进行的工作及成效穿插其中,表达传统村落的现实意义和复兴途径。
东北地区的饮食曾经给关内的同胞一种粗放甚至粗糙的感觉。实际上,这在笔者看来只是一种适合东北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不加修饰的豪迈,是传统东北饮食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东北菜得以五洲落户、四海安家的重要原因。《东北饮食文化》以东北地区的东胡、溅貊、肃慎、汉族古族系以及朝鲜族、俄罗斯族等外来民族为区分,向广大读者以及饮食爱好者介绍了东北地区各族人民饮食发展的源流,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饮食及其所蕴含的饮食文化。作者力求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东北地区饮食文化的整体发展脉络和趋势,并对当代东北地区知名饮食品牌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能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饮食爱好者呈现一本“舌尖上的东北”。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 本书由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织编写,正是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贵州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包括村落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等是认定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重要基础,为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提供重要的依据。
为弘扬优秀的山东传统文化,促进山东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山东省图书馆与济南九创经贸有限公司决定携手出版这本《百年掠影--山东近代建筑集萃(精)》。山东近代建筑是指于1840年~1949年间建成使用的各类建筑,这些建筑堪称中西建筑文化博览会。本书将摄影图片按传统民居、车站、教堂、银行、领事馆等建筑类型分类为主线,以建筑年代为辅线,为读者呈现一本内容较为详实、介绍较为全面的山东近代建筑浓缩精选集,全书包含近代建筑200余座,约400余幅照片。多为近期拍摄的近代建筑实景图片,也有部分老照片及历史图片,从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山东近代建筑的概貌。本书由李华文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