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壁画中保存了从十六国至元代大量建筑形象资料,本书分两编:*编详尽论述了壁画中的佛寺、阙、城垣、塔、住宅和其它多种建筑类型,以及建筑部件与装饰、建筑施工、建筑画等专题;第二编对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古城、玉门关与阳关、敦煌石窟洞窟形制、莫高窟唐宋窟檐、窟前宋代建筑遗址和敦煌十六国到清代的古塔等建筑实例和遗址,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强调将对象置回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考察,特别关注对象的艺术与文化层面,并对有关名物进行了系统考订和纵横不同方面的广泛联系与论证,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系一部关于上海近代建筑的全景式论著。全书系统阐述了上海近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中国传统建筑的转型、东西方建筑文化在上海的融合。对于近代盛行于上海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复兴风格、近代建筑中的地域风格及其源流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考证。全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书中列有上海近代建筑师和近代建筑附表。本书对于建筑师、规划师、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广大建筑爱好者具有参考价值。本书的出版对于优秀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以及上海的城市建设具有深刻的意义。
江西是我国中部江南腹地的一个大省,属地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有过杰出的贡献。与历史发展同步,江西相继出现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和古今不朽大家。显赫的历史文化成就也直接影响城镇建设和聚落的发展。虽在近代几百年经岁月磨砺和在战火烟硝中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或容光顿失,但是从现存有限的古建和残物中,不论城墎古墙、古塔桥梁,宫观寺庙、书院戏台,特别是为数众多的祠堂民居,都充分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中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与建筑技艺水平,也使我们重新认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江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江西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 具体包括绪论、城镇与村落 、 衙署与学校 、 宗教建筑 、 居住建筑 、 民间祠祀及戏台 、 工商业建筑 、 其他建筑 、
本书共5章,从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建筑的原型、形态特征、细部特征进行了详细地理论分析与专业阐释,第5章以中英文形式对62栋现存与已毁的哈尔滨新艺术建筑进行概述。本书并配有890余幅图片,包括建筑图片、建筑历史图片、建筑立面设计图、建筑平面图、建筑测绘图等。本书是目前本全面、系统、翔实研究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著作,对于哈尔滨近代建筑史乃至于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史的研究与遗产保护都具有理论学术价值、文献价值、艺术欣赏价值。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不分卷,按五城兵马司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内城的九百多条胡同,外城的三百多条胡同。《京师坊巷志稿》二卷,按皇城、内城五城、外城五城的顺序,记录了清末北京城的坊铺里巷,其有事迹可考的,均加以注释。
《西藏:世界围绕着冈仁波齐》是《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丛书之一。《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专题,通过对一些列文物实体的寻访、追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个专题集中于一个省,介绍可以传承的中国文化精华。让读者了解、认识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本专辑聚焦西藏。尽管许多人参观过布达拉宫,但布达拉宫内部到底结构如何,整个宫殿是如何修建的,一般不为人知,通过布达拉宫的大修,走进布达拉宫内部,展现神秘的布达拉宫的另一面。
塔的概念源于印度"窣堵坡",也称浮屠、佛图、塔婆等。塔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建筑的传统形式和世俗的影响下,形成了一枝独特的中国古塔建筑艺术奇葩。塔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建筑,它既是佛教的象征,又是乡土文明的表象;既是宗教的产物,又是凝固的史书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本书遴选的248处广东古塔(含经幢)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其中含地级市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登记保护和未公布保护的80处。
本书内容分匠道录、匠作录和匠心录三部分,对传承至今的闽南建筑各种工艺、技巧、材料、方法、形制等技艺,甚至已经是几近失传的绝活绝技,结合实践案例提炼升华成理论,并对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因此,这部著作对于传承、延续、发展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对从事和热爱闽南传统建筑的同道同行们来说,这既是一部可供理论学习的宝典,又是一本颇为实用的手册和操作指南。
本书主要讲述了现存三门峡地区207个地坑院聚落中*有特色的23个窑洞民居。全书共分三章,*章对地坑院聚落的历史和产生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回顾,简要回顾了地坑院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二章为调查呈现阶段,讲述对窑洞民居的调查过程和经历,并着重介绍了在现存的207个地坑院聚落当中*有特色的23个。介绍包括每个聚落的历史背景、空间特征、平面图、立面图等。第三部分为三门峡地坑院聚落不同年代对比,直观呈现地下窑洞近些年的变迁过程。本书将作为历史文献与档案,以图像与文字形式记录当下窑洞民居的现实状况,这些都将是留给未来的宝贵财富。
本书以“当代视野下的民居传承与聚落保护”为主题,向历史回溯,探讨新时期传统民居(聚落)的深层价值及对当下城乡建设的启示意义,同时关注疫情、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当代民居的发展与流变。论文集从传统民居与聚落保护、现代技术与民居营造、乡村规划与传统村落、民族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提出问题,纳入思考,对我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以及新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适于建筑学相关专业师生、专家、学者及民居建筑相关工作者、爱好者阅读使用。
《古厝留声机》选取福建省福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120处历史建筑,挖掘相关的人或物的故事,聚焦福州历史,展现福州的城市空间与社会生活变迁,并以文史散文的形式加以呈现。该书分为上、下册,共7辑、82篇,其中还有500余张建筑美图,排版装帧赏心悦目;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可以收听其中部分篇章的朗读音频(喜马拉雅APP 古厝留声机 专辑),充分体现了 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 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