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闽南佛教古寺庙建筑艺术与景观研究"(批准号:18BG138)的最终成果。 闽南地区因独特的自然条件、多元的地形地貌、丰富的人文资源,拥有众多的佛教寺庙建筑,仅泉州、厦门和漳州三市就遗存有700 多座佛寺建筑。作者从中择取138 座兼具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景观价值以及旅游价值的佛寺进行个案研究。闽南佛寺景观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精髓,另一方面受到地形的影响,其寺庙选址、园林布局、植物的选用和配置手法等,充分体现了闽南传统园林不同时期的造园艺术手法。因此,探索和研究闽南佛教古寺庙的建筑艺术与人文景观不仅有助于保护与利用闽南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还可为现代佛寺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西藏苯教寺院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梳理了苯教文化历史,详细论述了苯教的起源与发展,包括苯教自身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特点等。《西藏苯教寺院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通过对苯教寺庙的实地调研与分析,寻找并发现其与西藏传统建筑的相似性及其建筑自身的独特性,从建筑史学的角度对苯教文化影响下的寺庙建筑进行论述,如寺庙的布局和空间形式、僧人的经院制度,以及在建造寺庙过程中的步骤与方法等。从建筑技术的角度论述了苯教寺庙建筑群及单体特点,包括建筑的结构、材料及建筑的形态等。全书列举了大量的苯教寺庙建筑实例,并附有详细的测绘图纸,均为宝贵的一手资料,是目前有关西藏苯教寺庙建筑研究的代表性专著。 《西藏苯教寺院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可供国内外建筑工作者、文物工
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说到过去,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传统文化,有关生态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内容值得借鉴。而道家文化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思想尤为突出,很值得研讨。2014年,由美国国际易经研究会会长成中英教授发起,密西根大学杜祖贻教授支持,经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与华中师范大学刘固盛教授联络,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与美国国际易经研究会联合主办了一次小型的“道家道教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原计划的“小型”会议,在2014年5月底6月初开会时,到会者有来自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和内地的近50位学者提供了近40篇论文,《道家道教与生态文明》就是此次会议的论文集。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21纪念中国营造学社发现佛光寺八十周年》以中国营造学社发现佛光寺为契机,梳理我国古建筑研究过程中的里程碑式事件。书中收录了包括单霁翔、殷力欣等专家在内的研究文章30余篇。
教堂建筑很多世纪以来在西方建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比如伊斯坦布尔索非亚大教堂的巨型中央穹顶、巴黎圣母院的拱扶垛和独特的哥特式拱形结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气势宏伟的广场都已成为欧洲的标志性符号。探寻这些神圣建筑的来龙去脉,不能仅仅依从各种建筑风格的发展轨迹,而应当追问的教堂建造者们渴望什么?对于教堂建筑中所蕴含的人神关系,各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并表达的呢?这些问题都是本书的中心内容。 戴维·斯坦克利夫对教堂建筑的描述了建筑工艺和礼仪功能,他赞同8世纪的大主教吉曼努斯(Germanus)所说的一句话:“即使最简陋的小礼拜堂也是一座小小的‘人间天堂,。”他开篇讨论了神圣空间以及环境对人类经验的影响,追溯了教堂建筑从《》时代至今的演变历程,其问涵盖了早期罗马家庭教堂建筑,再经东方教会的发展,直到罗马式
“风格是什么?风格就是个性。每个画家都在追求,希望画出自己的特点来。占代那些高明的画家及其精品的境界,都是我们走向完善的一个阶梯。但前人的路并没有走绝,也还要继续走下去,还会有很多高峰。另外,中国水墨为尚的大写意在国际上还不为人所理解。不足说2l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吗?随着我们国力的加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大写意水墨画艺术仵世界上会有它的地位。我毫不怀疑,我们的大写意不亚于毕加索、马蒂斯以及国外的各种流派,跟他们不足什么高下之分。为此,我对自己的艺术追求充满信心”。’
教堂建筑很多世纪以来在西方建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比如伊斯坦布尔索非亚大教堂的巨型中央穹顶、巴黎圣母院的拱扶垛和独特的哥特式拱形结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气势宏伟的广场都已成为欧洲的标志性符号。探寻这些神圣建筑的来龙去脉,不能仅仅依从各种建筑风格的发展轨迹,而应当追问的教堂建造者们渴望什么?对于教堂建筑中所蕴含的人神关系,各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并表达的呢?这些问题都是本书的中心内容。 戴维·斯坦克利夫对教堂建筑的描述了建筑工艺和礼仪功能,他赞同8世纪的大主教吉曼努斯(Germanus)所说的一句话:“即使最简陋的小礼拜堂也是一座小小的‘人间天堂,。”他开篇讨论了神圣空间以及环境对人类经验的影响,追溯了教堂建筑从《》时代至今的演变历程,其问涵盖了早期罗马家庭教堂建筑,再经东方教会的发展,直到罗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