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 缺口 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造技巧和风格沿变等内容,分别从传统建筑的基本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 康的建筑精神》由美国建筑师、学者约翰 罗贝尔编写,全书以散文笔法阐述了路易斯 康的建筑精神。 本书分为三部分,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 康的话 从多个角度整理了康的演讲词,文字优美,充满哲学味道和诗意; 建筑即精神 为作者对康代表的建筑精神的领悟,从建筑内部一一讲述,并附有建筑照片和图纸; 路易斯 康的建筑 介绍了康的八个代表作品,作为康建筑思想的体现,简洁直观,磅礴大气,神秘悠远。
本书以建筑专业人士的视角,带领读者领略日本近代建筑之美,分享建筑师的故事。日本建筑学研究者二村悟,通过自己大学时期学习建筑的历程为读者精选了自日本明治时代到昭和时代结束的121年间的63位日本建筑师。较为系统的为读者讲解了日本近代建筑的发展。全书凭借精美的建筑手绘插画与朴实生动的语言为读者生动再现了那一特定历史时期日本建筑师们的学习与成长历程,以及其建筑杰作的设计流派和理念。力求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带领读者们去探寻日本建筑师和他们作品背后的故事。
本书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政治活动家马西莫 卡奇亚里的建筑哲学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贯彻并发展了自己*重要的哲学主题 否定性思想,围绕大都市、工业化、现代建筑和先锋派艺术等关键问题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精彩阐释,充分批判了建筑学的意识形态。 本书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在*部分,作者以齐美尔、本雅明和卢卡奇等人的研究为基础,着重探讨了 否定 与 大都市 的关系,并指出现代建筑所固守的传统综合与人文主义理想为何必然失败;在第二部分,作者以世纪之交的维也纳知识界为背景,详细分析了路斯的文字和建筑作品,并阐发了包含在这些作品当中的启蒙与 否定 ;在第三部分,基于对大都市和路斯的研究,作者充分揭示了现代生存的基本情势,并批判了以先锋派为代表的乌托邦主义, 路斯所寻求的现代性是作品的完全实际性 ,先锋派
本书的作者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在作者的学术生涯中,其前期一直从事外国建筑方面的研究,但自退休之后,便一头扎进中国乡土建筑当中。在他看来,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本书集合了作者有关乡土建筑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著述,一是乡土建筑研究的论述,一是精选了序跋中的七篇。文章学术观点清晰,短小精悍,优美抒情,可读性强。在这一篇篇饱含深厚感情的文章里,每一个读者都会感受到家园故去甚至遭受摧残的伤痛,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根基被点滴侵蚀的忧虑,更有一份为 为抢救传统村落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的决心。
《桥梁史话》收录了桥梁大师茅以升关于桥梁方面的文章,论述桥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介绍我国历代的名桥、古桥,记录其修建简史、结构特点以及历史维修经过,赞誉历代 桥工 、桥匠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并追溯有关桥的轶闻佳话。作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其文笔清新朴实,字里行间,我国古代桥梁悠久的历史、卓越的成就、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在世界桥梁史中的崇高地位跃然纸上。本书作者一生钟情于桥梁、谙熟于 桥经 ,对于 桥 的意义所作的理解和引伸,更是出神入化,因此,这些关于桥梁的文章既是科普文章,又是艺术性颇高的学术散文。
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就顺着中国文化的渐变而渐变,它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过去;知识分子怎样在世界上求心灵的安顿,统治阶级怎样展示其权力的象征,般商巨贾如何追求生活的逸乐,都能表现在简单而几近原始的建筑空间架构上—这真是世界建筑的奇迹。 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建筑进行了深度的省思。汉宝德先生根据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建筑给予文化上的诠释,带领读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 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 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进而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以“建筑为实相之再现”这种典范为基础,跨区域与跨文化的建筑比较研究将是可行的;据此,可比较各种建筑再现的共相与殊相,探讨其意义。此新典范并不仅在建筑史之学术领域上有其重要性,*可为建筑文化资产、古迹保存甚至建筑设计等领域带来新的思考方向。当明了建筑背后的实相与此实相再现的方式后,可以*有效地了解建筑的意义与价值,这些意义与价值将可成为了解建筑文化资产、历史建筑保存与建筑设计的依据。 黄恩宇著的《看穿建筑形式里的诡(比较建筑学的可能性)》内容以“建筑为实相的再现”作为基础典范,探讨四种建筑现象的主题,分别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虚构藩篱”、“建筑与认同”、“形式的移植与复制”以及“建筑与宇宙实相”,每个主题下各有两章,全书共八章。书中的讨论对象与引用案例除了大家较为熟悉的东北亚建筑
建筑先是人生的戏剧,然后才是视觉关的造物。 用“相貌”来代替造型的观念,对于一般读者, 容易以拟人的想象去透视钢骨水泥、红墙绿瓦后面的人生。为建筑看相,就是笼统、完整、哲理地看建筑。 我希望不论行內行外,大家都以一种幽默感去看这个世界,看形形色色的建筑;都能若有所感而会心一笑。 在汉宝德著的《为建筑看相/汉宝德作品系列》这本书中,作者谈建筑的造型、色彩、比例,谈建筑与文学、音乐、社会、政治的关系,谈建筑中的雅与俗、古典与浪漫、传统与现代……虽漫淡不拘,用意乃在阐说建筑在文化中的位置。
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是专注于高层建筑和未来城市的概念、设计、建设与运营的全球机构。学会是成立于1969年的非营利性组织,总部位于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同时在上海同济大学设有亚洲办公室,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设有研究办公室。学会的团队通过出版、研究、活动、工作组、网络资源和其在国际代表中广泛的网络促进全球高层建筑新资讯的交流。学会的研究部门通过开展在可持续性和关键性发展问题上的原创性研究来**新一代高层建筑的调查研究。学会建立了免费的高层建筑数据库 摩天大楼中心,对全球高层建筑的细节信息、图片及新闻进行每日即时更新。此外,学会还开发出测量高层建筑高度的国际标准。
《漫游世界建筑群》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部经典纪录片,主持人丹·鲁香(Dan Cruickshank)作为一位建筑历史学家也因之闻名。本书系以纪录片内容为基础,配置以更为精美细致的建筑图片,按照8个主题为大众讲解了足以震撼世界的36座建筑,并探寻这些建筑背后更为震撼的故事、文化的起因和曾经的人物传说。本书系共包括4个分册,分别是:《漫游世界建筑群之美丽·连接》《漫游世界建筑群之死亡·灾难》《漫游世界建筑群之梦想·仙境》《漫游世界建筑群之愉悦·权力》。
《漫游世界建筑群》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部经典纪录片,由英国建筑历史学家丹?克鲁克香克(Dan Cruickshank)主持,于2008年4月在BBC2首播。本书系以纪录片内容为基础,配置以更为精美细致的建筑图片,按照8个主题为大众讲解了足以震撼世界的36座建筑,并探寻这些建筑背后更为震撼的故事、文化的起因和曾经的人物传说。从俄罗斯西北边陲基日岛的木结构教堂,到埃及西奈的圣凯瑟琳修道院,你会发现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建筑物之间竟有着意想不到的联系。《漫游世界建筑群之梦想 仙境》是书系分册之一,作者游历了也门、美国、不丹等国家的著名城市和建筑,并探寻这些建筑的起源、建造历史和人文特色。
本书用五章为读者展现“繁华”上海,从城市地标到街头巷尾,从名人典故到市井生活,从传说中探讨真相,解读这座城市的55个关键场景、建筑物和它们背后的典故。本书第一章为城市地标“大巡礼”,解读深根于这座城市中的文化底蕴,为您开启与上海亲密接触的奇妙旅程;第二章为五湖四海的来客,展现上海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第三章为海纳百川的申城,重点聚焦发生在各式老建筑中的“中国故事”;第四章为传说与真相的距离,当翻开史料的那一刻,建筑背后历史的真相浮出水面;第五章为老楼钩沉拾遗补缺,深入挖掘申城老建筑的故事。本书适合建筑专业从业者、老建筑爱好者、旅行爱好者阅读。
屡获殊荣的建筑师史坦利·亚伯克隆比考察了创造成功建筑所必需的美学要素。《建筑的艺术观》述解了为何必须有效运用尺度,从而将建筑物与周边环境联系起来;睿智地使用尺度可以把一栋建筑物打造成一件艺术品。利用广泛认可的建筑杰作案例,亚伯克隆比分析了建筑结构的尺度、形状、处所与功能以及观察者的感知如何影响对建筑艺术价值的评判。
建筑学家汉宝德,以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为例,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全书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这些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又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是一部具有典范性的建筑美学普及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