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染织史家吉冈幸雄,在本书中以深厚的美学素养细数存在于京都的建筑,探究建筑与美学元素的根源,记录面临消失危机的美丽日本传统风景。全书分为两个篇章,章讲述京都的住宅与生活设计,如玄关、窗、坪庭等;第二章讲述京都的街景与建筑设计,如门、塀、垣、屋顶、小径等。全书收录超过320张专业摄影照片,并附有京都美学散步地图,读者可从摄影师喜多章所拍摄的珍贵照片中,窥见留存在京都建筑中的怀旧风景与装点京都街道的日本传统设计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深入考察山西,探访建筑文化遗产以及人文景观的记录。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方式,以地域为中心,按照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四大地区板块,透过古建介绍文化景观,体现根植于建筑的历史文化遗存,探索罕见留存的古建风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华。
本书是长三角(嘉兴)历史建筑保护研究中心策划的 历史建筑文库 系列从书的开篇之作,汇聚了多位作者与专家顾问的心血与智慧。本书聚焦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嘉兴,围绕 历史建筑 这一主题,精心挑选了包括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生产建筑、桥梁建筑等不同类型的多处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深入挖掘并细致梳理了其所承载的人与事。内容翔实丰富,图文并茂,多方位展示了嘉兴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为那些逐渐远去的建筑和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记录,为读者全面了解嘉兴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提供参考。
本书通过轻松易读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串联起了从史前时期的聚落到明清北京城的建立这一宏大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二十四讲是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都城或城市来进行分析,后六讲是总结性的内容,分别从城市的形态与建造、城市的军事防御、城市的风水理论、城市与水利的关系、城市的商业发展、中国城市的伟大之处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总结。本书基于大量专业著作文献,却以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无论你是专业读者还是零基础小白,只要热爱中国古城和中华文化,都可以轻松阅读。
本书以隽永的文字和精美绝伦的图片带我们巡视世界上23所图书馆: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德国维布林根修道院图书馆,意大利梵蒂冈图书馆,法国马扎林图书馆,瑞士圣加尔修道院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雷恩图书馆,捷克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 这些或国立、或私立,或学术性、或宗教性的图书馆,无一例外是饱经岁月沧桑、承载着重大文化功能的建筑瑰宝。 本书是对人类文明体系中具有卓越地位的图书馆文化的礼赞,它生动地描述了欧美众多著名图书馆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以及它们是如何为著名的知识人以及普通大众服务的;尤为难得的是,还传递出了中国读者比较陌生的西方文化细节,如图书馆与贵族文化、僧侣文化的关系,图书馆的 普遍主义 文化使命,名人藏品的*后归属,图书的阅
这是一本生动介绍西方建筑艺术语言的书籍。本书从建筑的原始美谈起,沿建筑艺术创作的发展主线,逐一介绍各个典型时期建筑的基本构成特征,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模式所形成的建筑语言。内容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建筑语言以及建筑语言进入白话时代等十章,清晰明了地用插图和文字形象介绍了西方建筑语言的构成规律。本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逐一列举了各时期建筑语言的特色及演变、典型建筑、代表性人物及作品,集知识性及趣味性于一体,不仅可使读者系统了解西方建筑语言,也可使读者领悟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建筑所包含的 和谐、数量、秩序 。
当今,中国正从增量建设的粗放型发展向存量更新的高质量发展转变,本书以 城市记忆 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上海城市记忆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探讨了 城市记忆 对于 城市更新 的重要意义,收录了各领域专家的真知灼见,以跨学科的视角讨论城市更新中的问题与机遇,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本书精选了近年来数十个全国尤其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代表性案例,研究不同类型更新项目中延续和创造城市记忆的工作模式与创新亮点,总结了产业、文化、生态、交通、智慧、业态、社区等多方面的运营策略,并对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的城市更新政策进行了汇编和学术性剖析,全面展现了上海等城市践行 人民城市理念 ,不断追求变革和创新,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发展进程。
本书主要围绕上海近代建筑技术史中的内容,通过历史文献挖掘和实例佐证,按照建筑部门与材料的分类方式阐释上海近代建筑在近代化转型中的技术演变和典型技术的特征。上海近代建筑已经成为重要的城市学、建筑学研究对象,不过既往研究主要从建筑风格史和人文历史的角度来论述,而以建筑技术史为角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近代建筑的形式演变既是风格好恶的选择,而其底层逻辑正是营造技术和材料由舶来向本土化发展的过程。本书以近代中文建筑杂志《建筑月刊》和《中国建筑》为主要资料来源,辅以其它近代文献和当代研究,结合笔者在保护工程中遇到的实例、档案馆藏历史图纸等内容,按照建筑部位和材料构造,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篇章对近代建筑技术、材料等的流变进行了阐释。
《世界现当代建筑史》探讨了1900年至今的主要建筑,分析了受到为重要的艺术运动影响的建筑设计思潮和建筑师。该书以时间为基本框架,按5至7年的间隔对建筑师及其作品进行梳理,并与同时期的其他建筑师进行比较,反映出不同艺术思潮与建筑师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全书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了从现代到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的演化和发展,通过代表人物和典型作品体现了创新思维,透析了建筑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随着时代发展的趋势与走向。
本书由世界知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拉菲尔 莫内欧带领读者观看并理解与他同期且全部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八位建筑大师:詹姆斯 斯特林(James Stirling)、罗伯特 文丘里和丹尼斯 斯科特 布朗(Robert Venturi Denise Scott Brown) 、阿尔多 罗西(Aldo Rossi) 、彼得 埃森曼(Peter Eisenman)、阿尔瓦罗 西扎(Alvaro Siza)、弗兰克 盖里 (Frank O. Gehry)、雷姆 库哈斯(Rem Koolhaas)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de Meuron),讨论他们的理论态度、技术创新以及设计贡献。莫内欧对八位建筑师的探讨,是以既口语又深入的一系列当代建筑大师建筑讲座的方式展开的。读者读到的不是冰冷、毫无感情的学术理论,而是莫内欧看待当代建筑时其独到深刻的信念与说服力。内文还辅以超过600张的图例作为解释说明。
本书是1989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景观人类学”主题学术会议的成果汇集,是人类学界 部具有“景观人类学”分支学科意识与方法论自觉的著作,汇聚了一批景观人类学研究的先行者,提出景观人类学研究的概念体系和基本方法,呈现了人类学者在 各地的田野点开展的景观人类学精彩个案研究。书中的案例研究涉及景观与人类活动、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对 景观多样性的深刻理解和分析。从部落社会到现代 ,从农村社区到城市环境的广泛主题,通过对不同文化中景观概念的深入分析,本书不仅展示了景观在不同文化中的代表性,也阐明了景观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族群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直接体现。
本书译自彼得 埃森曼(Peter Eisenman)于1963年在剑桥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是一本集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为一体的批判性著作。埃森曼是当代很重要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及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建筑学发展格局产生了不可比拟的影响。他对形式分析、解构主义、图解等概念在建筑学中之运?的认识,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建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一切思想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他196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也就是这本《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此论文中基于形式分析的思想脉络可以追溯到埃森曼的导师柯林 罗(Colin Rowe)以及柯林 罗的导师鲁道夫 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他们的思想共同指向建筑学的 自主性 问题,即建筑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身的独特规律及批判方法。与此同时,埃森曼在诸多层面上又与他们合而不化,将纯粹的建筑理
围绕上海四大百货公司这个内核,全书分为三个层面:原境、本体和外延。原境部分,作者通过对1914年前后上海城市建设的概况和商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当时上海的消费文化和市民生活的状况,试图还原当时上海的真实面貌。本体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四大公司发展简史和四大公司建筑研究。前者详述了百货公司极其创办人的创业过程,后者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南京路上的这四个百货公司(共12个单体),通过对建筑设计方、营造方的介绍,对各个建筑特点的分析来探讨百货公司这一建筑类型的共同点。外延部分是以百货公司为基点,向外扩散的研究,分为近代商业空间,业主们的地缘、业缘和血缘关系,百货公司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民族主义的理想与现实,艾略特 哈沙德,百货公司与都市文化,洋文化传播模式的反思等等主题。这些相对独立的主题,作为一个个
每一座灯塔,都是一部不应被忽视的历史。世界*座灯塔建于何时?为何灯塔照明技术屡陷瓶颈?令人谈之色变的埃迪斯通礁石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无数灯塔又因何同一时间集体 消失 ? 《灯塔之书》全面收录了100余座世界著名灯塔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档案、400余幅从未公开的设计手稿与照片。请跟随灯塔建造者与守塔人的一手记录,深入灯塔背后,揭开真相。 无论你是对灯塔着迷的 狂热粉丝 ,还是对人类探索海洋文明的历程充满兴趣的 好奇宝宝 ,抑或是对灯塔建造技术表示 费解 的 学院派 ,都不可错过这本历史与科普相结合的好书!
《装饰的功能》以图解的形式分析了当代建筑中的典型案例,探讨建筑与装饰功能直接的关系。书中的案例按照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分类。种基于建筑构成要素的深度,将建筑从形体、结构、隔层和表皮4种分类介绍,探索建筑外部与内部的协调增效作用;第二种基于素材分类,如功能布局、表象等,素材的运用构成了建筑的装饰;第三种基于效果分类,不同的装饰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每个案例都或深层次或浅显易懂地展开,探寻了外部和内部之间的特定协同作用,及其在装饰和材料之间构建内部秩序。本书揭示了装饰的功能才是建筑效果的关键因素,摒弃了装饰只是作为非重要的实体附着于建筑物的观念。
本书聚焦我国新时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议题,围绕都市圈的概念认知、空间划界、发展绩效、指标体系、治理模式等内容展开了系统性研究。本书创新性地从 场所 与 网络 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切入:首先,基于对中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梳理,对中国都市圈及相似概念的内涵作比较与界定;其次,构建中国都市圈空间演进的理论模型,提出适应中国国情的都市圈空间划界方法;同时,基于多源数据对中国若干重要都市圈的发展绩效进行评价,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我国的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作实证分析;最后,针对我国都市圈治理的现状与挑战,从 尺度重组 视角提出了 一主多元 的都市圈 元治理 模式,倡导多中心网络化治理框架,为跨域治理提供理论支撑。本书的特色在于理论与实践并重,适合国土空间规划、区域经济与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
本书是王骏阳建学论文集第三册,前两册《理论 历史 批评(一)》《阅读柯林罗的拉图雷特》出版后在建筑学界获得一致好评。王骏阳专攻西方当代建筑理论和现代建筑理念领域,本书是近几年他对于中国当代建筑的评论合集,反映了作者回国教书20多年以来的观察和思考,也体现出建筑学学术语境的变化脉络。本书拟定收录的文章有《 历史的 与 非历史的 八十年后再看佛光寺》《现代建筑史学语境下的长泾蚕种场及对当代建筑学的一些启示》《华黎的建筑与在抽象中保留 物 》《 边园 与柳亦春的建筑思辨》
《外部空间设计》: 《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 芦原义信 的作品。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 东京大学 ,曾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 饶有兴味 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街道的美学》: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 深奥 ,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
本书是一本访谈录。同济大学建筑系自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立,至今已有70年历史。本书集结60余位与同济设计院相关的院士、教授、大师、建筑师、工程师等访谈的记述,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展现了同济设计院70年的发展历程。本书对梳理同济建筑学人文脉以及更进一步擦亮 同济设计 品牌,意义重大且深远。历史亲历者的叙述是一种难能可贵且充满生命力的史料,可以补充史书所缺乏的个人化、过程性、不同角度的细节和立场,虽然可能有记忆偏差和主观片面性,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新疆天山山脉为界限分南疆与北疆,从传统的生产方式来讲,宏观层面上北疆以游牧生产方式为主的草原区域。本书主要从北疆几大河流为主线,论述北疆游牧区域的聚落的发展、人居环境现状、聚落形态特征、空间的营造、民居建构、文化习俗等。在新疆全域旅游政策的推动下,北疆草原聚落未来发展前进的方向聚焦在聚落建设区范围、风貌保护、文化内涵提升、提高聚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本书除了反映游牧民族的文化习俗、传统的生产方式、在不同区域的民居营造、建构和朴素的生态智慧,也为为新疆快速发展阶段的一个反映北疆草原区域聚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内容。
主动式建筑是对以往节能建筑标准一种合乎逻辑的深化与发展,它在用户、能源、建筑三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关系 不再局限于使能量小化,而是达到人与周围环境的共生。除了采取被动式建筑策略以外,主动式建筑从太阳和风里获取可再生能量,以达到尽可能完全覆盖自身能耗需求的目的。这本专业书首次全面汇集了所有对设计主动式建筑至关重要的细识。书中详尽阐述了发展主动建筑理念的基础知识,可作为主动式建筑设计的指导方针,服务于参与建筑的各方。从可持续和高能效建筑的基本原则,到常用的技术标准、规范以设计工具和技术细节,读者将了解到,什么是主动式建筑,如何发展主动式建筑,以及实现它们需要考虑哪些组成部分等。 14个已经建成的居住建筑、非居住建筑,以及新建建筑和老建筑的改造实例显示出,如何通过主动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