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彦直(1894 1929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有关吕彦直先生稀有文本的整理、校订,并对其建筑设计作品进行研究,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谨此纪念吕彦直先生。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吕彦直评传,介绍建筑师吕彦直传略、作品及吕彦直建筑成就浅析;中编为吕彦直先生文存,通过孙中山先生陵墓建筑图案说明书、吕彦直君之谈话、吕彦直致夏光宇函、《建设首都市区计划大纲草案》等珍贵文献,研究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下编吕彦直建筑设计资料例选,附大量原始建筑图纸,详细介绍其作品。
完成于1974年的杰作《空间的生产》于1991年的英译出版,使列斐伏尔在英语世界的读者群中获得了更多声望,但他对建筑与城市实际产生的影响相较之下却颇不为人所知。尽管今日各高校的建筑、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均普遍地在阅读列斐伏尔,但他关于实践的教诲却少有人领会。这其实无法避免,因为英语圈在接触列斐伏尔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排斥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这两个在其思想中争议性的要素。而此二者既具进步性(progressive),亦是对现代性的正面回击。 可以说,这个时代对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的反感妨碍了列斐伏尔的学说由理论研究对象向实践指导思想的转化。若舍乌托邦和浪漫主义而欲以列斐伏尔之学说理解建筑与城市并进行相关实践,则或将抹杀其思想的真正意义。尽管于今时今日,乌托邦看似并无存身之所,列斐伏尔却指出,抛弃乌托邦无异于自私自
本书从符号学基本学科理论入手考察传统设计的代表设计案例,创新性地使用设计符号学理论探索民族设计当代化的设计程序与方法。分别对太极图、兽面纹、福纹三种具有不同指向性质的代表符号进行了深入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总结其中蕴含的造物思维规律。同时考察传统工艺典籍中的设计符号学思想及古代易图中体现的信息设计理念。后得出基于以传播民族文化附加价值为目的的 中国传统文化显性 隐性设计符号来源模型 中国文创隐性设计符号意义来源模型 中国文化创新型设计程序与方法 等理论工具,这对当代设计的民族风格设计理论探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竞赛和实施方案所引发的争论之中,建筑的“中国性”问题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和争论的焦点之一。王颖编*的《探求一种中国式样——早期现代中国建筑中的风格观念》认为,从建筑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产生肇始于20世纪初,而要真正理解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则需要从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传统、西方建筑学思想传人以及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建立三条发展线索来思考。 本书的论述从上述三条线索出发,将“式样”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概念在近代建筑话语中的含义转变作为观察的切入点和论述的枢纽,通过比较式样与来自西方的“style”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凸现中国近代建筑思想观念的独特性。 建筑思想观念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建成的建筑作品或文本层面,而应把建筑师的具体设计实践和建筑话语都
本书从装配式内装修各系统出发,将七大系统按照部品概念 部品分类 集成设计 装配施工 质量验收 练习与思考的顺序,分别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增加完整的设计案例分析学习,可读性更强,应用价值更高。本书可作为装配式装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实用书,也可以作为装配式装修一线技术工人培训教材,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用书。
本书以近代天津租界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新闻、教育文化、寓公文化、娱乐文化等作为主要撰写内容,以这些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交织而构成的文化空间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梳理近代天津文化空间的特点和对近代天津乃至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近代天津租界先后有英、美、法、德、意、奥、比、日、俄等九国在津划定租界,总面积达23000余亩是天津老城的八倍,成为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中划定租界国别多的城市。 本书适合于相关专业人员及对此内容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本教材内容分为4章及附录5个部分,精心选编34个实验项目,包括15个建筑声学实验项目、8个电声实验项目、2个超声实验项目和9个虚拟仿真设计性实验项目,以及对传声器声校准器、声源、功率放大器、多通道数据采集仪、声级计等部分声学实验仪器与设备的介绍。内容编排以建筑声学实验为主,辅以电声实验、超声实验,以及虚拟仿真等实验,由浅入深,既注重建筑声学理论阐述又突出实践应用,体现了实验知识体系基础性、提高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本书可作为声学、环境工程,以及建筑学本科教学服务,也可为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技术科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类研究生或从事声环境系统设计,以及噪声与振动控制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目 录章生土建筑节土的性质第二节 夯土建筑第三节 土坯建筑第四节黄土窑洞第二章 土墙房屋设计及验算节 土墙房屋的结构形式第二节设计规范中的生土结构第三节土墙房屋的设计第四节一般构造措施第五节 关于生土建筑抗震第六节 抗压强度试验第三章生土墙体的施工节 土墙工程第二节 土料的野外鉴别第三节 夯土的塑性指标第四节 传统材料及制备第五节 夯实原理和夯筑成形第四章 生土房屋的损伤节 墙体损坏第二节夯土墙体的裂缝第三节 生土建筑的抗震第五章 检测内容及仪器节 测绘与检测第二节 测绘检测仪器第三节 主要仪器使用第四节 以案例说检测方法 第六章 生土墙体修建节 修复方法第二节 现代材料和器具第三节 工程案例
近现代以来,梁思成、杨廷宝、童寯等一代代建筑师筚路蓝缕,用他们的智慧和实践,亲历并促进了我国建筑设计事业的启动、发展、转型和创新,对中国建筑设计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建筑理论思潮纷纷引入我国,建筑理论、建筑文化空前发展,建筑设计界呈现 百花齐放 的盛景,孕育了一批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 为纪念这些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记录不同历史时代建筑设计的思潮,我社将20世纪90年代杨永生主编的 建筑文库 丛书进行重新校勘和设计,并命名为 建筑大家谈 丛书。丛书首批选择了梁思成、杨廷宝、童嶲、张开济、张镈、罗小未等建筑大家的经典著作:《拙匠随笔》《杨廷宝谈建筑》《最后的论述》《现代建筑奠基人》《建筑师的修养》《建筑一家言》。所选图书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深入浅出,兼具思想性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历史的脚步迈入新世纪大门以来,她越来越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正不断向世人绽放她历史上曾具有的魅力和光辉异彩。当代中国的经济腾飞、古代中国的文化瑰宝,都已成了世人热衷研究和深入了解的课题。 作为*科技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0年来始终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文化,推动和传播中国建筑技术进步与发展,向世界介绍和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建设成就为己任,并用行动践行着“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使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就非常重视与海内外同仁进行建筑文化交流与合作,并策划、组织编撰、出版了一系列反映我中华传统建筑风貌的学术画册和学术著作,并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精致建筑100”是中国建筑工业出
使用后评估(POE)是在建筑建造和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建筑进行系统的严格评价过程,主要关注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建筑的设计成败和建成后建筑的性能。所有这些都会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和基础。尽管使用后评估在西方的起源较早,但直到近二十年才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对中国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使用后评估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使用后评估源于设计研究人员对建筑使用者的关注,是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研究。使用后评估是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连结点,是构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这一闭合体系的关键一环。使用后评估促进了建筑环境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在人居环境科学背景下与建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论的发展。建筑学是一门复杂的系统科学,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使
本套丛书是我国首套系统介绍净零能耗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技术类图书。从净零能耗建筑总论、设计、建造、运行调适、可再生能源应用、人行为理论、政策和市场机制、案例等8个方面全方位展示项目成果,推动我国净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和规模化推广,助力建筑领域尽早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 本分册针对我国不同的建筑气候分区,即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分别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净零能耗建筑工程实践案例,重要的是案例中给出了实际运行的能耗数据,可以为后续净零能耗建筑的建造提供有价值的工程实践参考。
如何实现历史城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宜居城市之一的慕尼黑可以给我们讲述很多的故事。首先,建设步行街,提升老城区价值,刺激经济增长。第二,用老街坊里的新建筑满足对环境品味挑剔的要求。第三,见缝插针地加建有电梯、有护理的养老住宅。第四,老城区里建设大学,拥有了年轻人和教授、学者,就拥有了未来。慕尼黑在 2018年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 上名列帮手,这里不但很好地保存了各种历史遗迹,而且将这些僵住重新整合利用,为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本书从六个方面介绍了慕尼黑对历史建筑可唏嘘发展的典型案例和经验。本书采用中英文对照,语言通俗易懂。
《空间的诗学(精)》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空间的诗学(精)》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加斯东·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关于野生动物旅游研究的专著,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首次提出野生动物旅游概念;同时,本书采用跨国案例地的不同物种进行实证分析,涵盖了半资源消费型和非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两种类型。本书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当下我国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基础,可以为野生动物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营销和管理的指导,在理论层面也可以丰富旅游地理学和风景园林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研究关注对象。
曲汝铎编著的这本《建筑与诗》介绍了古代建筑的亭台楼阁、寺祠庙塔、城关陵、宫堂桥等十四种主要建筑类型。书中介绍的170座建筑,每座建筑有简要的说明,配上与之相关的诗词,并加以注释。少量的著名建筑则配有更多的相关诗词,以满足读者深度体验。为了让读者对古代建筑有更深入和形象的了解,书中的每座建筑都配有该建筑的钢笔画,画面简洁生动,别具一格,有利于读者更好地感受古代建筑和古典诗词共同创造的艺术韵味,体会它们所表现出来美好意境。 该书将建筑与诗词、与绘画融为一体,融汇贯通,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是建筑与文化,建筑与诗词、建筑与文学紧密结合的经典作品,这样的作品鲜有问世,也是作者、编者和出版社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这种跨界的图书,则填补了出版界的空白,满足了读者对建筑文化的渴望和需求。
由于海漪主编的《重访张骞走过的日本城市/建筑与文化认知与营造系列丛书》,对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于20世纪初访问日本城市的经历进行重新探访、整理、比较和分析,对日本近代城市建设史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调研、实地调研和比较分析。本书是在2006-2008年间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