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和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夫妇。一个是中国现代建筑学之父,一个是中国历史上位女建筑学家。他们自始至终,比翼齐飞,一起出国求学,学成回国后携手走遍大半中国,调查中国古建筑;一起著书立学,让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赢得应有的地位。他们推动中国建筑学从蒙昧进入现代科学,开创了中国建筑系。他们创办的清华建筑学院,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极重要的建筑学府。他们终生为保护中华古建筑奔走,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集齐梁思成重要作品的 梁思成建筑大系 从书中,也包含林徽因建筑作品。两人的作品和两人情感一样,水乳难分。
《景观人类学:地方与空间的视角》是 景观人类 跨文化的视野 丛书中的一本,是1989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首次 景观人类学 主题学术会议的成果汇集,是人类学界第一部具有 景观人类学 分支学科意识与方法论自觉的著作,标志着景观人类学这一交叉领域探索的起点,具里程碑意义。 在书中,12位人类学与艺术史学者提出景观人类学研究的概念体系和基本方法,对全球10处田野点展开景观人类学精彩个案研究,涵盖从部落社会到现代国家、从农村社区到城市环境的广泛主题,涉及景观与人类活动、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族群如何能动地与自然互动,进而塑造了地方社会的宇宙观和文化实践,共同构成对全球景观多样性的深刻理解和分析。基于这些跨文化和地理的比较,书中不仅展示了景观在不同文化中的代表性,也阐明了景观是人
这部对现代建筑的巡礼自1980 年出版以来,就广受赞誉,时至今日已成为建筑学研究的经典,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建筑实践和话语的改变。 第五版在第四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乎一倍的全新内容,从美洲、非洲和中东、亚太、欧洲几个区域入手,深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细部考察20 世纪至21 世纪早期全球现代主义传统在建筑领域的表现。形态各异的建筑不仅是对地理、气候、物质条件、文化环境的回应,也在强调地形学、形态学、可持续性、物质性、人居、城市形态的过程中展示出独特的一面。
2022年是梁思成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三联将陆续出推出梁思成作品的新版图书。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在梁思成于1931年加入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之前,中国古建筑研究这一领域一直为日本和西方的学者所 垄断 ,梁思成在学术领域奋起直追,1932年到1941年,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总计调查了190个县市;1937年以前详细测绘的古建筑有206组建筑物2738座,西南地区的调查工作未做统计。这些抢救下来的调查成果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宝贵资料,是前辈学者为中国文化的存续做出的巨大贡献! 本书收入的调查报告,从《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到《广西容县真武阁的 杠杆结构 》,共计十五篇,其中《西南建筑图说》
本书精选斯卡帕的十个建筑项目,从建筑的外形与功能、光影关系上对每个作品进行解读,如同带领读者开启了一场穿越威尼斯、维琴察、特雷维索、维罗纳、博洛尼亚的美学之旅。艺术家皮奇尼尼抛开冰冷的建筑图纸和艰深的研究,将温度融入建筑之中,为建筑解析带来人文性的关怀视角。书中照片由摄影师洛伦佐 佩纳蒂(Lorenzo Pennati)拍摄,建筑在整体与特写之间交替呈现。这些照片聚焦公共场所,如博物馆、商店、办公大楼,探索质地、光赋予建筑的节奏,以及简单的线条所表达的诗意,向读者展示了斯卡帕在建筑整体以及室内设计细节方面对美近乎苛刻的执着。作者同时讲述了斯卡帕设计生命的延续 儿子托比亚在修复一新的圣母教堂中为父亲的作品开辟的一处展馆,并在本书末尾为斯卡帕做传。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大量古代建筑相关术语的演变比较复杂,人们往往容易觉得深奥难懂或茫然。因此《营造法式》即用了三卷篇幅对术语加以解释。由此可见建筑名词术语的解释与考订,在中国古代营造技术与艺术方面的重要性。 本书以宋《营造法式》的释义条目为逻辑顺序,对唐宋古代建筑相关术语进行梳理和系统解析,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名称一般、房屋基础、平面剖面体系、梁柱体系、斗栱体系、屋顶营造、装饰装修等版块收录324个词条,配合450余幅适当的图片详解术语起源、演变、含义等要点。 本书是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辞解 中的一本,内容全面,释义详实,用典**,深入浅出,图照丰富,是广大读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城市设计、空间与社会》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著名教授阿里 迈达尼普尔关于城市设计的经典著作。作者从历史和现实、全球和地方、理论和实践等多维度、多层次的相互观照、互为镜鉴中,深入分析了城市设计的本质及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环境意义,并批判性地回顾当代城市设计的一些关键范式,对城市设计面向未来的潜力提出清晰而积极的愿景,探索城市设计如何在应对全球化、经济转型、环境危机、社会不平等等当代挑战中发挥作用。 《城市设计、空间与社会》包含全球多座城市的典型实例,视角独到,分析透彻,涵盖了城市设计语境下广泛而又相互关联的主题,为城市设计研究提供了一个社会-空间视角下完整的认识体系。本书所涉及的诸多主题,也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正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多重挑战,为我国城市设计实践转型提供了可
本书是我国第d一部全面介绍呼捷玛斯 苏联国立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成果及其历史的专著。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呼捷玛斯(1920 1930 年)十年间成长与发展的历史,从呼捷玛斯的发展概况、教学体系与成果、创作思想的传播及其教育体系的传承,到代表人物的建筑理论及设计实践、呼捷玛斯与包豪斯、世界现代艺术史体系框架中的呼捷玛斯,详细分析了该学术团体成立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对其在世界现代造型艺术中的地位,特别是在现代建筑造型领域的前卫作用进行了论证;揭开了这段历史的谜团,指出了呼捷玛斯巨大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对于现代建筑造型基础及教育方法研究上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人类20 世纪的现代造型艺术理论。 本书图文并茂,共有图片1300 余张,它是直观了解苏联前卫建筑、苏联前卫艺术、现代建筑造型语言起源的重要文献,对于历史学
克里 希尔先生的出现和他在设计实践中的影响力,创造出一份遍布甚广且历时甚久的建筑遗产。这份遗产的重要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建筑的形式塑造;因为他笔下的建筑形式,这些设计作品已经获得了应有的知名度。他留下的更重要的建筑遗产包括众多一系列对于建筑设计的观点和态度。譬如他对于设计原则的详细阐释和精炼总结,都共同在其设计作品中得以表达。又如在建筑方案创作中,他对于设计过程和设计策略也有一定的建构。还包括建立和推广一种善于探索和实验性的工作室文化,以及建立一种能够适用于工作室的所有项目的、非常严谨的设计推进流程。 本书是继克里 希尔(Kerry Hill)工作室2012年出版了第一本专著之后的又一续作。本书除了增加早期的实践作品,也包含了2012年后完成的设计项目。文章的重点并非仅仅是赞颂这位造诣颇高的独立建筑师
文明的城市地下,暗流涌动 下水道,滋生细菌,也孕育文明。我们生产的每一滴废水,最终都汇入这座地下城市。这里藏污纳垢、臭气弥漫。又是在同一座地下城市里,废水经过收集、输送、净化,最后以 人畜无害 的方式回归自然。下水道是城市的静脉,有时因疾风骤雨而外溢,有时因污物沉积而堵塞,考验着考验着市民的觉悟、工程师的智慧、管理者的胆识。下水道是人类文明的显微镜,从5000多年前巴比伦简单的深坑式厕所,到现代便捷卫生的抽水马桶;从古罗马的马克西姆下水道,到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巨型城市庞大的地下管网系统;从中世纪夜间出没的掏粪工,到21世纪大型高效的污水处理厂 作为不断进化的超级工程,下水道的发展几乎与人类文明进程同步。下水道也是一座城市的显微镜,见证了一个个历史事件、一次次技术革新、一段段城市秘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历时十余年,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携国内建筑领域知名学者潜心打造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知识普及读物,包括 北京古建筑五书 中国民居五书 中国古都五书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 中国古典园林五书 以及 中国古建筑地图 等子系列。 中国古建筑地图 系列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将全国范围内目前现存的古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介绍各文物建筑所在地概况、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保存状况等,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做出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说明。既是一套科普性读物,也是一套实用性的旅游工具书。 《贵州古建筑地图》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贵州省9个市州的209处古代建筑,主要为目前保存完好、文化和营造参考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并对贵州省各地重要古建筑的分布进行了列表汇总。书中通过作者近
威廉J R 柯蒂斯的这本著作《勒 柯布西耶:理念与形式》(原著第二版)从他青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开始,探索了他的一生,详细展示了勒 柯布西耶对于建筑坚韧追求的过程,阐述了柯布在创作其建筑作品时所处的境遇和意图,并介绍了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与意象。 故事开始于十九世纪末的瑞士,年轻的夏尔 爱德华 让纳雷(勒 柯布西耶的原名)出生并成长于制表中心的小镇拉绍德封,早年由他的老师夏尔 莱普拉特尼耶,他接触了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一些影响,他的*次建筑实践是一个结合基本形状的追求和沉浸于 杉树的民间传说 的地域主义作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19世纪成形的小镇里对迅速消失的农民价值的怀旧。让纳雷出生时间足够晚,使他能够越过浪漫主义的迷雾,去回顾当时的 山地 根源。 之后,随着让纳雷到土耳其、希腊以及意
`
枡野俊明先生的作品继承和展现了日本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准确地把握了日本传统庭园的文脉。本书收录了枡野俊明近十年的作品集,项目遍及世界各地,每部分内容以具体的庭院项目为主。 内容包含建成实景图,设计图的平立剖面等,实用性强。同时本书也是作者近十年年的设计理念与感悟的一次总结,对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师生及设计从业人员的设计修养和水平很有提升意义。本书为禅庭系列的第三本,其他出版社引进的禅庭系列一二册,已积累的一定的人气和口碑。本书主要采用大量精心拍摄的照片和设计图片,来表现这些作品。每处园林作品配以各种细节照片,装帧设计风格清新简单。
本书首先在前人注释成果的基础上对《营造法式》彩画原文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校勘和标点,并补充了图样版本比较、体例格式的分析。其次,对《营造法式》中与彩画相关的百余条术语进行了深入解读。后,作出56幅彩色及线描图解,在视觉上还原彩画的历史图景。本书还对《营造法式》反映出的装饰概念、彩画的设计法则、历史的独特性诸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归纳出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中的大壮、适中、和谐三项总体原则,提取出5个蕴涵重要设计原则的概念: 鲜丽 色彩原则; 圜和 造型原则; 匀 宜 分明 构图原则。分别从时代和地域两个维度对这些特征的形成与演变,这些原则在彩画、装饰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以《营造法式》为参照,对同时期的两组典型建筑装饰实例之形式特征和设计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本书由初版于1955年(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俄罗斯建筑史》《古典建筑形式》《建筑艺术》三本书辑和而成。在1950年代学习苏联的大潮中,陈志华立足于建筑史研究,甄选苏联名家撰写的建筑史名作翻译出版。本书反映了在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世界建筑史研究的状况。 《俄罗斯建筑史》叙述了公元10 20世纪俄罗斯民族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将各时期的代表性建筑遗物加以分析研究并指明其特征。《建筑艺术》选译1950年出版的俄文《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关于建筑艺术的内容,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简要勾勒了世界建筑史发展的脉络。《古典建筑形式》系统、细致地叙述了古希腊、古罗马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艺术组合的要素和手法。
空间和景观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对日常生活环境的了解如何加深对过去和现在文化生活的理解?本书源于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文化景观研究方面的全球首次大型会议 名为 视觉、文化和景观 的研讨会。在本书中,社会史、建筑史、美国研究、文化地理学和景观建筑学领域的17位权威人士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这一新兴领域的方方面面,展示了研究普通环境的多重意义价值。 本书首先由主编保罗 格罗思搭建了文化景观研究的框架,内容主体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 景观研究 ,包括10章;第二部分为 评论和未来方向 ,包括6章,对第一部分的研究进行总体评论,并展望景观研究领域的最新趋势;第三部分为 参考书目:文化景观研究的基础著作 ,对本书主题涉及的参考书目进行详尽介绍。正文之外,还附有作者简介、索引、译后记等。 本书主要章节
历史文化村落是人类聚居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见证者和活化石,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重要遗产。本书聚焦浙江,在充分的田野调研和翔实的数据梳理基础上,以理论研究为支撑,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机制、模式、路径及绩效评价体系,以40个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村落为例,阐释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探索实践。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对浙江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村落特征及保护利用评价、保护利用规划设计研究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和理论建构;下篇以地域为单位阐述代表村落的特征概貌、规划设计、建设实绩及保护利用模式与路径。 本书适合乡村规划建设人员、村落保护研究从业人员、各级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关心热爱村落保护发展的社会人士,以及高等院校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本书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通过对丰富的传统与现代建筑案例的调研与总结,深入梳理并解析优秀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文化渊源,提炼并阐释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弘扬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为当代与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创作提供信息和借鉴。
在目前市场竞争加剧和转型升级压力的双重挑战之下,同时伴随着项目的规模扩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全过程工程咨询应运而生。其既是市场环境变化的外部要求,也是工程计价内在的客观要求,已经成为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发展趋势。全过程工程咨询不是各专项咨询业务的简单叠加,而是致力于为建设工程各方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管理服务,以最大化发挥投资效用,确保管理效率。 本书中的案例展现了业内优秀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宝贵经验与创新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致力于为客户和各方干系人交付咨询服务价值 全过程工程咨询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一个用管理提升价值的过程,既要关注咨询服务的目标控制,也要注重咨询服务的价值交付。增强客户体验,协助投资方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是咨询企业开展全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坐落在景德镇历史街区的中心,毗邻明清御窑遗址,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博物馆。其构思源于建筑师对景德镇特定的地域文化和当地人生存智慧的感悟,它颠覆了人们对博物馆的传统认知,建构了一个多孔的、开放的空间体系,与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交融,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当代的博物馆经验。同时,在面对全球以技术生态理念为主导的建筑实践,御窑博物馆以其自身智慧、自然的生态理念,成就了一次关于 自然建筑 的实验。本书将梳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创作过程,并收录肯尼斯?弗兰姆普敦、斯蒂文?霍尔、莫森?莫斯塔法维、矶崎新、李翔宁、王明贤、周榕等建筑艺术家与学者的评论文章,全面而深刻地呈现此项目的设计思考。
本书综合介绍了1750年至1848年间的建筑与美术艺术,读者可以从中领会到其丰富性与多样性。并精心挑选组合了多位国外有名的专家学者的文章,从建筑与艺术的角度生动的阐述了复杂的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集中展示了新古典主义艺术与浪漫主义主潮的整体面貌,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本书脉络清晰,文字流畅,加之海量高清精美图片,真实地还原了历史遗迹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