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城市更新的视角出发,聚焦于上海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从城市针灸模式下的保护实践、城市公共空间的迭代与转型、城市更新中的风貌保护实践三个维度进行解读,通过主题文章 案例分析的模式,探讨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更新的主要载体对城市发展、文脉延续、社会价值所具有的实践意义。本书编撰分为理论论述与案例分析两部分:理论论述着重于陈述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历程,描绘历史建筑从最初的零星实践,到指定政策与法规后形成相对系统化地操作,再到历史建筑保护反过来影响和制约周边环境的开发与塑造,就历史建筑的原真性、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历史建筑与城市更新的关系作出讨论;案例分析聚焦两类案例,其一在上海城市更新历程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其二则是在观念、制度、技术或设计方面有所突破。书籍是一本以
本书收录了历史上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建筑师 扎哈 哈迪德生前所设计的所有作品。这些作品体现出了如其人的风格,表现强烈,感性与理性兼具,并以流畅的线条取代传统建筑的几何架构。书中收纳了她从早期的作品、草图到近期的建筑设计图稿,总计200多个设计方案、600余张精美图片,其中包含巨幅画作、建筑模型、多点透视图以及电脑效果动态图等等。 虽然哈迪德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却设计出了大量的作品,她通过自己的素描、绘画以及设计改变了建筑界。她是一位才女,她所设计的作品包括船只、水龙头、高楼大厦以及遍布全世界的城市规划。更有意义的是,她所设计的作品不仅辨识度高,而且还被人们争相模仿。她是全世界*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她从打造 十分之一秒的爆破 ,成长到以结构容纳、赞美文化,并使之永存;计算机技术为她
人居健康的时代全面到来,光作为物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除了照亮空间,更具有 视觉 生理 心理 的多维度主动健康干预作用,是驱动人居健康发展的重要变革力量。本书立足国计民生、聚焦科学前沿、突出应用导向,解析了对人体视觉发育、视力健康、生物节律、情绪认知、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等产生广泛影响的光照视觉与非视觉健康作用机制;围绕面向全龄与生命全周期的健康关键过程,以及住宅、办公、医养、地下、极地等各类建成环境的人居健康要求,阐述了光与健康研究、设计和应用实践的开展思路;立足于和谐、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对城市夜景照明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展望;介绍了开展光与健康研究实践的重要理念 循证研究与设计 和 医工交叉协作 的科学实践方法,并展示了作者团队近12年来在南极科考站、医院、养老机构等建筑环境完成的光健
目前我国是全球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不仅在建或已建超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均名列前茅,而且其建设规模和设计复杂程度也属世界罕见。许多超高层建筑突破了我国现行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规定。如何保证这些超高层建筑抗震和抗风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施工可建性,引起了我国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 周建龙著的《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精)》基于大量的超高层建筑工程实践,针对当前建筑高度大于300 m的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面临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从结构抗侧力体系选型、抗风技术、抗震技术、消能减震(振)技术、非荷载效应、巨型构件及节点构造、地基基础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和系统总结。同时,本书以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完成的9个超高层建筑项目为工程实例,对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及
海因茨 ?宾纳菲尔德(1926-1995)是20世纪德国科隆学派建筑师,近年来因在建造工艺上的成就以及对历史议题的关注而重新受到重视。本书由德国建筑理论家Manfred Speidel编著,是对宾纳菲尔德的建筑设计与思想的全面回顾,在其历史背景、个人经历、材料与建造、形式与比例等话题上有深入而严谨的探讨,并且详细解读了包含其代表作HausHeinzeManke在内的19个建成项目或方案,文字凝练,图片信息翔实。 由德国建筑理论家曼弗雷德 施派德尔和塞巴斯蒂安 莱格主编的《海因茨 宾纳菲尔德:建筑与方案》德文原版出版于1991年。尽管包括建筑师的代表作 巴巴内克住宅在内的一些项目在当时尚未建成,但该书内容详实、制作精美,深度与广度并重,因此即便在绝版多年之后的今天,仍被认为是海因茨 宾纳菲尔德*重要的作品专集,是建筑师、学者以及书友公认的优秀出版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刘云教授就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展滨水空间设计研究。《滨水空间三十年》一书由刘云教授策划、主编,编委会成员包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李振宇、李麟学、孙彤宇等诸位教授,他们立足上海,准确地捕捉到方兴未艾的城市滨水空间这一设计研究的对象,以建筑学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精神,锲而不舍坚持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与设计实践,表现出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系统性,本书的出版,将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规划、城市滨水区复兴、城市生态环境打造、上海 一江一河 的可持续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书是一个在贵州从事文物保护工作40年的从业者最近5年的田野调査笔记,由前言、田野调查笔记(以时间为序)和后记等组成,收录的主要是作者自2017 2022年参与贵州 茶马古道 龙场九驿 丝绸之路 南亚廊道的古代西部出海通道部分,以及长江流域文物资源等专项调查工作的内容。笔记内客涉及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碑文识读和考证,是作者在行走贵州各地进行田野调查基础上,对贵州文化遗产资源所见所闻及相关历史信息的真实记录,可为有兴趣的相关爱好者和公众提供参考。
本书追溯了建筑师Stefano Boeri和他的工作室Stefano Boeri Architetti在过去十五年中,通过设计实践重新定义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历程。本书基于这场实践历程中主要参与者们的话语线索、对话和科学性论文,为拓宽城市生态设计主题的边界和视野做出了贡献,唤醒人们在保护这原本充满生物多样性的世界的意识。
goa大象设计是以建筑终极品质为使命的大型设计机构,面向客户提供高可靠度、高整合度的专业服务。公司目前汇聚了900多位专业人才,在杭州、上海、北京、南京四地设立工作基地,形成涵盖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管理咨询的全专业体系,在高端居住、精品酒店、办公总部、特色小镇等多个领域具备不可替代的领先优势,也是最早获得国家建筑工程甲级资质的民营设计机构之一。本书集结了goa大象设计6年内的重要项目,摘取其中的重要图纸及项目说明,整合成册,作为一段时间的成果沉淀和总结。按照项目类型分为七个大类,并于书前以序、前言和总部建筑环境介绍作为开篇的序章,书后附有建筑师团队和项目表。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上海科技专著出版资金、同济大学学术专著(自然科学类)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系统总结了孙钧院士学术团队近十年来主持承担各类重大地下工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若干创意性成果,包括:海底隧道制定*小埋深及其衬砌结构设计、软基盾构法越江隧道纵向三维数值计算、水工输水隧洞预应力混凝土复合衬砌相互作用及其深大竖井基坑围护结构静动力分析、地下工程施工变形预测与控制的人工智能方法、地下水封油库围岩块体稳定分析与渗流控制等方面所作的较深入细致的探讨;在一些地下结构设计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方面,也体现了多项学术上新的突破,如:桥梁桩基础的群桩效应和工后沉降、桩基三维非线性抗震动力分析与试
《未来城市:应对碳、气候和社会危机 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前沿研究与案例解 读》基于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最新的学术论坛、全球评奖、期刊出版、科学研究与数据统计分析成果,内容包括年度全球高层建筑建造数据统计、分析与解读,全球最佳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实践,全球最佳高层建筑精选案例解析,以及该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创新理念总结、分享。内容丰富,突出创新性、科学性、前沿性,聚焦和服务于城市管理、城市研究、城市开发、工程咨询、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物业管理与运营、建筑设备与材料等领域的城市、建筑产学研生态链上的管理者、研究者、设计师、工程师,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全球第一手前沿资讯,丰富学识结构,深入理解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的核心所在。
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 本书精选斯卡帕的十个建筑项目,从建筑的外形与功能、光影关系上对每个作品进行解读,如同带领读者开启了一场穿越威尼斯、维琴察、特雷维索、维罗纳、博洛尼亚的美学之旅。艺术家皮奇尼尼抛开冰冷的建筑图纸和艰深的研究,将温度融入建筑之中,为建筑解析带来人文性的关怀视角。书中照片由摄影师洛伦佐 佩纳蒂(Lorenzo Pennati)拍摄,建筑在整体与特写之间交替呈现。这些照片聚焦公共场所,如博物馆、商店、办公大楼,探索质地、光赋予建筑的节奏,以及简单的线条所表达的诗意,向读者展示了斯卡帕在建筑整体以及室内设计细节方面对美近乎苛刻的执着。作者同时讲述了斯卡帕设计生命的延续 儿子托比亚在修复一新的圣母教堂中为父亲的作品开辟的一处展馆,并在本书末尾为斯卡帕做传。 隈研吾世界建筑大师
本图书包括校园规划及单体建筑设计、校园单体建筑、校园整体规划和作品概览这四个版块,66个项目,涵盖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从1984年到2018年的优秀作品,共获得63个奖项和228个省部级奖项。设计建成例如浙江大学、澳门大学、武汉大学、烟台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审计学院、重庆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一大批高校。这些作品作为华工设计院多年校园规划与设计创作成果,不仅是自身成长的总结和反思,更是对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实践和理论的完善和创新。
本书汇集了世界范围内多个优秀桥梁作品﹐以及桥梁领域关于桥梁美学理论与实践﹐较完整地反映了当代桥梁美学的主流和全貌。书中阐述了桥梁美学的理论体系、桥梁工程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工程师与建筑师合作的直接路径,从现代走向当代的历程先锋实践、美学思想的碰撞以及理论的探索,集中体现了世界范围内当代桥梁美学理论和实践的行业基础、时代特色。通过当代桥梁美学主流思潮和特征,例如,结构的优雅和精致﹐彰显地方特征培育地方精神﹐创造自然化形态﹑人性化功能﹐展示结构魅力与技术审美﹐新的结构艺术与装饰艺术等美学内容,以及多个优秀方案创作和工程设计实践案例,进一步印证当代桥梁美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书可供桥梁专业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探讨了混凝土的复兴。混凝土自问世以来一直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后来有一段时期却被打上了现代主义建筑阴暗面代表材料的烙印。现如今,这种材料迎来了它的重生。本书通过精选的案例配以翔实美观的图文介绍为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
本书介绍了新近落成的上海天文馆的建筑设计,作为全球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吸引了高度的关注。本书详细介绍了设计理念、空间细部、建筑与展陈内容、与人、与城市的关系,更难进一步延伸到对宇宙探究的哲思。本书由大量精美的照片、图纸以及草图构成,文字篇幅短小精悍,文笔优美,既适合专业读者,也具有一定的公众适读性。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体会、理解这样一个出色的地标性建筑。本书内容包含上海天文馆馆长的序言、前言,ennead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及该项目主创建筑师Thomas Wang的自述,以及从基地、设计概念、详细的设计过程、施工过程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这座精彩的建筑,以及它背后蕴含的哲思。全书为中英对照,文字量相对较少(中文约1.3万字),图片/图纸精美,排版简洁大方。
这本名录是专门为2017年12月获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所编,但本文则是为展示近年来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的研究进程并提供相关思路的。截至2019年12月,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议公布了四批共计396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通过长达五年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与建筑师的追踪式研究、调查与分析,笔者在《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总第24辑撰写《跨越21世纪的(北京宪章)20年 (世界遗产名录)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研究与借鉴》一文。文章不仅学习了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1999年发布的《北京宪章》精神,还以国际建筑大师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分析了在当今世界建筑界20世纪建筑遗产与经典地标备受关注的原因。本文试图对将20世纪建筑遗产新类型引入中国建筑与文博界有所推动,因为它的确是世界文化遗产界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
《寓变于一:冯 格康传》(原著由德国Jovis出版社出版)是国际著名建筑大师迈因哈德 冯 格康的传记,记录了他从难民孤儿到卓越的建筑师的戏剧人生。伴随冯 格康的个人奋斗史,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还有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的众生相,以及中国建筑业近20年的发展和巨变。书中,与冯 格康的身世和人生经历并驾齐驱的另一条主线,是对其设计的私人别墅、博物馆、剧场、音乐厅、办公楼、贸易中心、国际机场,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等项目的呈现,从德国直至世界多地。对命运的顽强抗争、对建筑艺术的不懈追求、对事业的远见与开拓 这些铸就了冯 格康的传奇,也铺垫了冯 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gmp)享誉国际建筑界的声望。本书适合包括业界人士在内的所有热爱建筑与城市艺术,以及希望了解并为此奋斗的所有读者朋友。
传统建筑行业建造模式具有劳动密集、智能化程度低的特点,对于大型复杂工程项目,难以满足其高质量建造要求。若将现代数字化技术与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可以为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本书紧紧围绕文旅项目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展开阐述,共有四篇内容。全书以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华东分公司承建的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中的单体工程项目作为实践案例,阐述了工程建造数字化技术在大型复杂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及过程管理。本书内容全面且翔实,涵盖了工程项目管理、建筑设计和施工建造等全过程应用,对大型复杂工程项目建设每个阶段涉及的各领域的数字化技术都进行了阐述。本书有助于工程建设领域相关人员掌握数字化建造技术,为文旅类及同类项目的数字化建造提供借鉴和经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