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建设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在深入研究风险管理体系、系统开展工程风险控制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过程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方法、手段和经验;针对勘察、环境调查、设计、施工等工程建设阶段,系统地介绍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方法及案例;探讨了如何搭建高效的信息化平台,以及风险监控中心,以期对行业有所裨益。全书共分五篇,分别为:工程风险评估方法与控制技术;工程勘察与环境调查风险评估与控制;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平台。
《建筑结构检测鉴定:疑难问题·工程案例·标准解读》选自作者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中的疑难问题”、“建筑结构检测鉴定的工程案例”、“建筑结构检测新技术”、“《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621-2010)的解读”、“《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的解读”、“《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的技术要点”、“《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T50292-2015)的技术要点”和“《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的技术要点”等讲座的演讲幻灯片。从建筑结构检测鉴定方面中应注意的问题着手,通过剖析各种类型的工程案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解读建筑结构检测鉴定的常用标准、规范。 《建筑结构检测鉴定:疑难问题·工程案例·标准解读》论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图文并茂,适合于不同层
本书借用了《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人物,通过精心的情节设定和对话编排清晰简洁地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理念、基本构造、分析和设计方法等重点内容,同时配备了漫画式插图,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辅导书,也可作为结构设计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设计思路更加清晰,概念更加清楚。 ——杨敏 书的确很有创意!目前的填鸭式本科教育,找一个有意思、能看的下去、不功利的书很不容易啊。这本书正是想实现这个意图,并且作者确实做到了,厉害! ——段学刚
本书依据lIG系统图集和广联达钢筋软件GGJ2013(版本号为12.0.1.116),并根据笔者多年积累的工程实践和软件培训经验,分别用一套和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案例,按照墙、梁、板和柱,详细地讲解了各种钢筋的手工计算和软件计算方法并计算出答案,每章后面还附有思考题。 软件部分一改过去只叙述功能的方法,开创了用标准答案去对量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让用户在对量的过程中非常有兴趣地学习了软件。
本书共分为六章。第yi章主要介绍了平法、钢筋及钢筋算量的基础知识;第二章分别介绍了剪力墙构件平法施工图的识图和钢筋的计算;第三章介绍了板构件的平法识图和钢筋的计算;第四章分别介绍了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的识图和钢筋的计算;第五章介绍了楼梯平法施工图的识图及钢筋的计算;第六章以某剪力墙结构平法施工图实例来说明平法施工图的识读。 本书可作为的培训教材,也可供大中专院校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学习参考。
本书以理正岩土工程计算分析软件6.5为平台,全面阐述了各种挡土墙设计的一般规定,对理正岩土工程计算分析软件各个模块中的相关参数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解释,本书体系完整、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具有科学指导性的教学读物。本书内容包括重力式挡土墙设计、悬臂式与扶壁式挡土墙设计、加筋土挡土墙设计、锚定板式挡土墙设计、土钉墙设计、锚杆挡土墙设计、边坡稳定性分析、桩板式挡土墙设计以及抗滑桩设计等。本书可作为工科院校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力学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理正岩土工程计算分析软件的学习教材,也可以作为岩土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理正岩土工程计算分析软件的参考用书。
本书首先对“形态”的意义进行了词源学层面的分析,来释清其字面背后的文化性含义与内容所指。它是本文以观念和结构两条线索来论述建筑形态与结构关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线索。接着以横向的文化特征为线索,来梳理和归纳日本建筑形态的特点;并以纵向的时间维度为线索,概述了自近代以来日本建筑结构的发展历程。之后以案例研究为主,对日本当代建筑形态中的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与分类。其中作者归纳和整理的“日本近代建筑发展年表”和“结构发展史年表”提供了结构工程与设计方面的发展线索,以供参考。各主题的论述方式各不相同,之间既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又确保了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本书依据lIG系统图集和广联达钢筋软件GGJ2013(版本号为12.0.1.116),并根据笔者多年积累的工程实践和软件培训经验,分别用一套和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案例,按照墙、梁、板和柱,详细地讲解了各种钢筋的手工计算和软件计算方法并计算出答案,每章后面还附有思考题。 软件部分一改过去只叙述功能的方法,开创了用标准答案去对量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让用户在对量的过程中非常有兴趣地学习了软件。
随着轻钢结构建筑的推广,压型钢板墙面屋面在 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广泛应用,本手册结合工程实例, 介绍轻钢结构的设计、墙面、门窗、屋面、天窗的保 温与非保温的做法,压型钢板的板基、色彩、防腐做 法,压型板的檩条选型,钢屋面的通风排水做法。乐 嘉龙、李勇主编的《轻钢结构墙面屋面设计手册》以 图为主,浅显易读,图文并茂,涵盖面广。《轻钢结 构墙面屋面设计手册》可供设计、施工单位的技术人 员使用,可供有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也适合 于房地产开发人员应用。
本书以采光为主题,考察建筑结构如何营造出不同的采光特质。书中收录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采光建筑杰作,读者不仅能从中发现建筑结构上的科技创新,也能看到建筑与当地文脉及自然环境的呼应与融合。
《结构理论(原书第2版)》主要内容涵盖了桁架、刚架、拱和连续梁等结构形式的静力学和动力学。 阐述了各种结构在静定和超静定状态下的内力、变形、影响线的分析方法和能量原理;介绍了结构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和结构理论的新发展。《结构理论(原书第2版)》通篇贯穿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工程应用的学术思想;在保持内容完整性和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特别关注工程实际问题的处理。对于工程中经常遇到的结构形式和载荷状况如何建模、如何选取适当的分析方法以及对计算结果的检验和判断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结构理论(原书第2版)》的知识体系与结构力学教材基本一致。 《结构理论(原书第2版)》可作为土木工程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结构力学、进行结构分析课程的教材,也适合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书籍。
本书依据lIG系统图集和广联达钢筋软件GGJ2013(版本号为12.0.1.116),并根据笔者多年积累的工程实践和软件培训经验,分别用一套和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案例,按照墙、梁、板和柱,详细地讲解了各种钢筋的手工计算和软件计算方法并计算出答案,每章后面还有思考题。软件部分一改过去只叙述功能的方法,开创了用标准答案去对量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让用户在对量的过程中非常有兴趣地学习了软件。
本书借用了《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人物,通过精心的情节设定和对话编排清晰简洁地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理念、基本构造、分析和设计方法等重点内容,同时配备了漫画式插图,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辅导书,也可作为结构设计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设计思路更加清晰,概念更加清楚。杨敏书的确很有创意!目前的填鸭式本科教育,找一个有意思、能看的下去、不功利的书很不容易啊。这本书正是想实现这个意图,并且作者确实做到了,厉害!段学刚
11G101及12G901图集综合应用丛书——平法钢筋下料依据《11G101—1》、《11G101—2》、《11G101—3》、《12G901—1》、《12G901—2》、《12G901—3》六本图集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编写,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梁构件钢筋下料、柱构件钢筋下料、剪力墙构件钢筋下料以及板构件钢筋下料,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方便查阅。本书可供设计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工程造价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大中专师生学习参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根据“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提倡应用高强、高性能的钢筋。根据混凝土构件对受力的性能要求,规定了各种牌号钢筋如下的选用原则。1)增加强度为500 MPa级的热轧钢筋;推广400 MPa、500 MPa级高强热轧带肋钢筋作为纵向受力的主导钢筋;限制并准备逐步淘汰335 MPa
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解析与实例丛书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解析与实例 唐兴荣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本书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解析与实例丛书》之一,书中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体系中结构设计模块的混凝土梁板结构设计、单层厂房排架结构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五个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解析了上述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设计内容及基本要求,并列举了相应的课程设计实例以资参考。
作为一名初学设计的新生,你要学习像设计师那样思考,构想概念、观念和物体。在《图解大概念》一书中,杰弗里?巴尔默和迈克尔?T?斯维什尔向你讲解了如何创造并运用概念图,从而使你明确地理解特定的方案和结构原理及概念。两位作者在深入浅出的练习说明中,融概念图、绘图和虚拟模型为一体,清楚地向你展示如何建构实用而富有意义的概念图。 随着作者所教授的四个项目小组的不断发展,你将熟悉诸如比例、场地、形状、层次和空间结构之类的建筑结构概念。此外,本书中的简介和案例演示部分进一步延伸相关概念,并提供在方案中用到的更多的方法案例。无论是用于案头评说,还是想要获得在任何时刻都有助于解决设计问题的基本洞察力,本书都不失为重要的工作室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