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目录框架与之前版本大致相同,但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更新。如2.3节增加了 【测量距 离】、【测量面积】、【查看长度】、【测量弧长】、【看属性】等内容;第3章增加了3.6节计算装配式 建筑预制柱;4.3节尾部增加了补画CAD线、【拾取构件】小技巧;第5章增加了5.3节计算装配式 建筑预制剪力墙的工程量、5.4节计算装配式建筑预制剪力墙与后浇柱的工程量;第6章中增加了6.7 节绘制装配式建筑预制梁、6.8节智能布置主肋梁、6.9节梁加腋;第9章中增加了9.10节计算装配 式建筑预制叠合底板、9.11节绘制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板 (整厚)、9.12节智能布置装配式建筑预制 板缝、9.13节绘制装配式建筑预制楼板和后浇叠合层、9.14节智能布置空心楼盖板、9.15节智能布 置空心楼盖板柱帽;10.1节增加了绘制弧形阳台、放射筋;第16章增加了16.3节计算 【自定义面】 的工
本书可划分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建筑机器人机械篇,包括驱动机构、传动机构、执行机构和机器人本体;第二部分为建筑机器人电气篇,包括电子元器件、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电路设计;第三部分为建筑机器人感知篇,包括传感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机器人定位、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法、同时定位与建图;第四部分为建筑机器人控制篇,包括控制基础、电机控制、机器人本体控制、集群机器人控制;第五部分为建筑机器人实践篇,包括自移动式打地板钉机器人、固定式钢筋夹取机器人、无人机巡检机器人。此外,各技术章节均包括前沿动态,以便读者了解和跟踪技术前沿。
如何构建“光储直柔”建筑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这一系统并非简单应用光伏或某一项单一技术,也并非将“光、储、直、柔”简单组合即可实现目标。合理构建“光储直柔”系统需要多方面的协同,才可实现将建筑打造成为能源系统中集生产、消费、储存、调节功能“四位一体”复合体的目标。为此,本书将针对光储直柔的基本原理、系统架构、关键环节的构成、关键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光储直柔技术应用案例等内容开展详细论述,以期为光储直柔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空气源热泵供暖是一种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对环境污染较小的供暖技术。近年来技术发展迅速。单就空气源热泵机组来说,我国各大厂家的产品研发以及科研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比如,格力公司生产了能在室外-40度的低温下运行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并且已经出版了有关机组研发技术的相关图书(详见选题查重部分),但是,将空气源热泵机组与供暖联合起来的资料非常少。 哈尔滨工业大学地处我国东北地区,该高校的对空气源热泵的研发以及供暖技术的应用有着深厚、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本书即为该校老师多年来的科研、设计成果。 本书的出版对我国“清洁取暖”规划的实施以及缓解雾霾天气等,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书拟阐述供暖与热泵基本知识、空气源热泵机组组成与特性、空气源热泵供暖容量选择、空气源热泵户式供暖系统设计、空气源热泵多联
本书主要从航站楼与配套设施-环境系统控制设计、航站楼机电设备节能运行与维护两大方面入手,内容涉及航站楼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遮阳技术、太阳能利用、冷热源技术、空调循环水输配技术、空调末端技术、供配电系统谐波防治、照明节能技术及智能照明控制、节水技术及应用、智能化设计及控制管理、设备节能运行策略与系统优化、设备维护与管理以及在运维中应用的思考与探讨等,从多个角度、层次来探讨提升航站楼及其配套辅助建筑能效。
本研究进展报告充分发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通过分会的15个学组进行组稿,对室内环境与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的作者为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相关专业如暖通空调、环境化学生物安全、建筑学、规划管理、基础医学、公共卫生、环境毒理学等一线活跃的学者。本次研究进展报告共分为14章,从污染物特性、源头产生机理、如何监测、健康影响、治理手段以及如何实现健康舒适环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本书共5章,主要内容为:典型冷热源方案及工程设置,运行费用及全年能耗计算方法,冷热源方案,冷热源方案经济性分析,冷热源方案典型案例。以公共建筑冷热源需求为基础,全面对比分析了市政热、锅炉房、直燃机、热泵、电制冷、蓄能等多种冷热源方式的初投资费用、运行费用、全寿命周期费用等,可为公共建筑能源方案设计提供较全面的指导。 本书适用于建筑电气、给水排水、暖通专业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数字建造是指综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建筑企业管理业务全过程、生产作业全要素,建立“云网边端”一体化、中台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体系,对传统治理形式、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进行全面数字化改造。 本书从数字建造宏观概念阐述到微观业务场景价值挖掘,逐层递进,全方面介绍数字建造体系及应用。本书可较好地为数字建造体系建设、数字建造基础设施建设、新兴技术赋能数字建造、数字建造应用场景及价值挖掘、数字建造与生态发展提供参考。
风致建筑内压是结构抗风设计中重要的荷载组成,然而由于对内压的理论认识不足,使得设计人员对其取值往往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本书通过理论、试验和工程案例相结合,多角度介绍了建筑内部风压的响应特点和评估方法。全书共分为9章:1~4章主要介绍内压响应的理论分析方法和风洞试验技术;5~7章通过实际工程介绍了内压的影响因素和取值特点;第8章介绍了基于流体动力学的内压数值模拟技术;第9章建立了一套适合规范应用的内压设计方法。
本书是基于嘉兴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科研项目“后疫情双碳背景下高速电梯轿厢系统气动特性调控及在线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和嘉兴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与武汉科技大学合作科研项目“在役高速电梯主要部件损伤机理及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撰写而成的。本书针对曳引驱动高速乘客电梯的检验检测技术,介绍国内外高速电梯的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分析高速电梯关键部件选型设计、高速电梯主要部件结构特点及失效模式、高速电梯安全评估技术及方法,以及高速电梯整机及部件的寿命预测方法。本书适合理工类相关专业尤其是特种设备电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阅读,包括设计、制造、安装、检验检测、维护保养、使用单位相关技术人员。
本书共8章内容,从数据中心能效评价指标解析着手,基于数据中心规划全局优化,在高能效供配电系统架构、高能效冷却系统架构分类等方面设计数据中心机电系统很好耦合方案;结合当前高能效算力与存储软硬件技术很好实践与发展预测,通过运用各类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模块化、预制化技术综合优化数据中心全流程能效指标体系,详细介绍数据中心规划设计、建设测试与运维保障中科学可行、节能高效、适宜稳定的各类技术与系统,为数据中心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本书是一本T20-Hvac V6.0项目实战型案例教程,全书通过大量工程案例,深入讲解了该软件的各项功能以及在暖通设计中的应用。全书共20章,其中第1章主要介绍了T20-Hvac V6.0的基本知识和新功能;第2~18章按照暖通施工图的绘制流程,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建筑采暖、地暖、多联机、空调水路、水管工具、风管、风管设备等的创建与编辑方法,以及计算尺寸标注、文字表格、绘图工具、图库图层、文件布图等内容;第19、20章则详细讲解了综合运用AutoCAD和T20-Hvac V6.0绘制住宅楼和办公楼两套大型暖通施工图的方法。本书配套资源中除了提供全书所有实例的DWG源文件外,还包含了全书200多个案例的教学视频,这些生动的讲解可以大大提高读者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本书采用案例式编写模式,实战性强,特别适合教师讲解或学生自学,可以作为各大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