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土壤环境管理政策的完善并带动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的深入发展,南方科技大学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的专业人员胡清、王宏、童立志编著了《绿色可持续场地修复》一书。书中首先梳理了英美等国污染场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对修复的决策过程和技术路径进行了剖析总结;其次对绿色可持续修复的概念、内涵、技术框架、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 外的 工程实践进行了汇编分析; 展望了绿色可持续修复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和切入点。 本书可供从事土壤修复管理、研究与实施的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材。
本期共分为两部分。部分讲述的是节能建筑。这一篇章介绍了多类建筑,包括学校、环境设施、博物馆等。它们都是与节能相关的。本章节与去年一期的《C3》书中介绍的节能建筑不同,这里所阐述的建筑都将重点集中在技术
刘塨、许懋彦、张路峰、邓蜀阳、古谷诚章主编的《融合共生与介入整合--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与村落的城市设计研究》是以清华大学、华侨大学为主等五所 型大学的研究生联合发起的设计课程项目为主题, 五校联合的课程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学生聚集一起,针对同一设计命题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文化的碰撞交融促成新颖的设计理念产生,进而产生出 的设计作品。书中收录的即是此次联合设计的 作品,给建筑学、城市设计等相关专业学生以借鉴。
《阳光能源建筑》作者杨维菊教授长期从事建筑节能的研究,近年来她的研究工作不断迈向更加系统的绿色建筑设计及其技术策略的方向。这本由杨维菊教授主编的设计获奖方案选,收编了基于各自的关注视角、不同的场地环境、多样的技术策略展开的绿色设计探索案例;其中既有共同的价值诉求,又有不同的创意、方法和个性。相信这些案例的集结对于观摩、评析、总结,并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运用的发展具有重要且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此,让我们共同期待,通过广泛和持续的研究、实践,我们终将寻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绿色之路。
灌区高效节水、面源污染防控和生态化建设是解决我国水安全与水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理论技术及应用》针对 重大需求的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节水的关键理论技术瓶颈问题,选择灌区综合功能耦合协同的科技研究为突破点,创建了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理论体系,提出灌区节水与面源污染防控协同新方法,研发了灌区节水减污、面源污染源头防控与资源化、耦合于排灌沟渠河道的带状与面状湿地净污系统构建与生态化、灌区智能化网络监控与优化决策系统等核心技术,形成完整的技术系统。《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理论技术及应用》系统地将节水、减排、净污和生境改善等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措施耦合于灌区沟渠工程建设之中,形成整体的工程体系和运行调控平台,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