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导则紧紧围绕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提出的 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长寿化、智慧化 要求,围绕建筑设计正向流程全面展示当下较为先进的绿色设计方法,结合各专业人员阅读习惯,以文字、概念图结合实际案例的方式呈现,图文并茂,让建筑师或相关从业人员可以快速切入各自专长领域,得到切实有效的设计指导?本导则分为上册(建筑分册)与下册(其他专业分册)两部分,本册(建筑分册)包含4个章节,其中T[Theory]、P[Process]为2个前置章节,阐释绿色设计的基础理论及时序;A[Architecture]章节为建筑专业绿建设计主体内容,包含从前期策划到后期运维全生命周期范围内的各项绿色设计要点。 [附]为辅助阅读,包含五大气候区相关绿建策略回应,以及在本导则指导框架下对绿色建筑的落实评估方法。
实现 碳达峰 碳中和 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城乡建设行业在材料生产和再生、工程建设、设施运维和改造消纳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均产生较多的碳排放,为确保完成 双碳 目标,城乡建设行业必须通过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在全行业推广绿色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总量,是助力实现 双碳 目标的战略路径。绿色低碳技术是指经过鉴定、评估的先进、成熟、适用的降低消耗、低碳或近零碳排放、减少污染、改善生态,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兴技术,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绿色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等领域。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技术是涵盖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造、运维、消纳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环节的技术。为促
本书以本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主,在系统总结凝练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参考国 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文献,围绕氧化铝行业副产赤泥的全组分综合利用技术及应用,开展 了赤泥在有价元素提取、赤泥脱碱协同碳中和、脱硫固硫材料、脱硝材料、抗菌材料、 水处理材料及副产矿物复合肥、矿物复合材料及制品、胶凝材料、免烧材料及制品、赤 泥道路材料、烧结材料及制品等方面的实用化技术研究,将赤泥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 用、工业固废环境污染治理与制备矿物复合新材料相结合,以绿色、高效、高值、规模 化利用为重点研究方向,希望能为氧化铝行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生 态环境改善和碳中和新技术的发展。本书可供材料类专业、环境工程、冶金工业、矿物加工、化学工程与工艺等领域的 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
绿色建筑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绿色建筑不仅涉及建筑本身的优化设计,还涵盖了性能模拟的必要环节,包括城市与建筑多重尺度下物理环境(风环境、热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空气品质、能耗、碳排放计算,旨在提升设计品质与环境可持续性。本书聚焦于绿色建筑优化设计与模拟技术,全书分为12章。首先,概述了建筑设计与性能模拟、低碳节能的关系;其次,探讨了物理环境模拟与优化设计理论,分析了设计与运维的联动,并对绿色建筑性能模拟的常用软件进行了介绍;最后,通过案例展示了性能模拟与优化设计的应用效果。本书将理论、技术与实践充分结合,不仅可以作为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教材,还可以为绿色建筑设计、建筑性能模拟的从业人员提供全面指导。 为了更好地支持相应课程的
建筑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我们和自然界发生能量与物质交换的重要载体。如何提高建筑环境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耗、排放、废弃物,让建筑和人的生活成为地球这个美丽星球上生生不息的一部分,是我们在这个时代需要回应的重要议题。本书力图通过一系列实际建成且经过时间检验的绿色建筑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绿色建筑的理念、策略、方法,并探讨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用轻松的形式,将回应气候的被动式设计,日新月异的智能化系统,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等多角度、多维度的知识和理念有逻辑地串联在一起,让读者重新认识建筑、人、环境的整体性。
《基于RS的城市环境量化分析 遥感技术厦门应用》使用多种不同的遥感数据源,开展城市环境的量化分析与典型应用,涉及的数据源主要包括欧空局Sentinel-1A/B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影像、日本Himawari-8 气象卫星影像、美国 Landsat 系列陆地卫星遥感影像、美国 DMSP 系列卫星夜光遥感影像,以及瑞士 senseFly eBbee 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等,涉及的城市环境领域包括近岸风场、海面温度、陆地温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地形形变、环境承载力和城市活力。 全书分为四篇共 10 章,分析和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保护、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土空间规划、自然灾害评估、人文社会影响等领域,可作为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海洋科学与技术、园林景观、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生态、旅游管理等专业人员的重要参考用书。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旧工业构筑物再生利用韧性解构的基本内容。全书共8章,第1章和第2章阐述了旧工业构筑物再生利用韧性解构的基础和相关理论,第3章至第7章分别从空间、结构、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旧工业构筑物再生利用韧性解构的内涵、现状和策略等。第8章介绍了旧工业构筑物再生利用韧性解构的相关案例。全书内容丰富,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可持续性是我们当今时代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与核心挑战。本书汇集了大量的获奖作品,为将可持续建筑与被动式设计推向国际对话的前沿做出了重要贡献。设计这些杰出项目的建筑师展现了他们对可持续建筑与规划的专注与热情,他们既能以长远的发展为目标,又能实现近期的利益。他们知道要在长期的宏伟目标与短期的现实目标之间寻求平衡。 同样重要的是,这些建筑师明白,要想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每个项目都要对它的所在地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要保留每个地方的环境特色。更关键的是,的、最成功的项目设计要倾听周围环境,融入地域文化,建筑师要尽力去理解当地环境的精髓。本着这种精神,本书将收录的项目根据它们针对可持续设计采用的不同手法分为若干章节,每个项目都展现了可持续设计的独特视角,同时也诠释了当地环境的精髓。
本书分为三章。章讲述了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理论及人体在室内与周围物体热湿交换的物理数学描述等相关内容的基础知识,又针对本书的中心内容——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讲述了相关的传热与热力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章讲述了蒸汽压缩式热泵的原理、组件、制冷剂和替代物和热力循环在温熵图与压焓图上的表达方法,以及中小型压缩机的种类、特性及适应低温气候的热泵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讲述了如何选择、设计空气源热泵机组的主要参数,即蒸发温度(压力)、冷凝温度(压力)、过冷度、过热度、压缩机出口参数及与之相关的压缩机的效率、功率、能效比等确定方法。第三章重点讲述了建筑中的辐射供冷暖的结构、原理及特性,给出了空气源热泵辐射地板供暖的系统图示、设计参数,特别针对北方寒冷地区气象条件、建筑能耗及常用的水盘管式辐射供暖地板结
本书是关于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的通用性教材。在较全面地分析中国能源资源的前提下,对利用新能源的基本方法进行了论述与探讨,介绍了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其他新能源,如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海洋能、氢能等,阐述了节能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涉及通用节能技术、工业锅炉和工业炉窑的节能技术、节约热能、建筑节能技术、交通运输系统节能减排等方面,注重节能技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每章都附有相关案例或补充阅读材料,并列出思考题,力求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帮助读者对基本原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 本书可供能源、环境、化工、建筑等专业的相关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使用。
可持续性是我们当今时代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与核心挑战。本书汇集了大量的获奖作品,为将可持续建筑与被动式设计推向国际对话的前沿做出了重要贡献。设计这些杰出项目的建筑师展现了他们对可持续建筑与规划的专注与热情,他们既能以长远的发展为目标,又能实现近期的利益。他们知道要在长期的宏伟目标与短期的现实目标之间寻求平衡。 同样重要的是,这些建筑师明白,要想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每个项目都要对它的所在地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要保留每个地方的环境特色。更关键的是,的、最成功的项目设计要倾听周围环境,融入地域文化,建筑师要尽力去理解当地环境的精髓。本着这种精神,本书将收录的项目根据它们针对可持续设计采用的不同手法分为若干章节,每个项目都展现了可持续设计的独特视角,同时也诠释了当地环境的精髓。
本书在回顾绿色建材的概念发展过程、分析各类材料性能与应用的绿色化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特种水泥基材料及其应用,长寿命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特种功能玻璃材料及其应用,环境友好型建筑卫生陶瓷、功能型墙体砌筑材料及其应用,新型建筑保温材料、新型高效耐火材料以及、防霉材料与工程应用,建筑物理环境改善与节能建材工程应用,建筑环境化学污染控制材料技术与工程应用等。主题明确,内容贴近行业发展需要,可以为建筑材料以及新材料领域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提供全面的引导。本书在写法上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可为建筑与建材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研究攻关、开发设计过程中提供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教学使用,还可作为社会大众了解绿色建材的重要渠道。
《建筑环境学》是一部传统建筑文化讲义,计十六讲。主要内容以河图、洛书、易经八卦为理论主线,采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则,通过易学象数辩析,从简从实,剥离传统神化迷信之外衣,力求以我国古今建筑环境案例来说明问题,具有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一本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建筑领域很好的普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