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位于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非常珍贵的收藏资料,包括文件、各种设计成品、研究手绘以及建筑模型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精美地编排,本书从包豪斯流派的起源到后期发展生动并成体系地介绍了包豪斯运动对艺术和建筑深刻的影响力,并对整个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格罗皮乌斯、马塞尔 布劳耶、康定斯基和保罗 克利等都做了全面的诠释。 在魏玛建校距今已近100年了,包豪斯已然成为世界性的概念和标志。作为艺术设计的开创者,它所倡导的就是现在我们称之为 包豪斯风格 的纯粹的简约主义。包豪斯的教师蜚声世界,囊括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先驱,例如瓦西里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列奥尼 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保罗 克利(Paul Klee)和奥斯卡 施莱默(Oskar Schlemmer)。包豪斯的教学策略主要是由约翰 伊顿(Johannes Itten)、约瑟夫 阿尔博斯(Josef A
赖特的这本手绘图集是赖特本人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花了一年的时间整理完成,然后交由德国的Wasmuth出版商于1910年出版发行。本书汇集了当时赖特的全部有价值的作品,图集中的绘画本身也是精美的建筑透视艺术品,成为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临摹的范本。据吴良镛先生回忆,杨廷宝先生在推敲国家图书馆设计方案的时候,透视图中的建筑和树木就都受到赖特这本画集的影响,每一个细部都反复打出小草稿,然后再画到正是图纸上去。 通过他的作品,赖特向我们展现了有机建筑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生命力。
李强兴*的《拉索基本理论及应用》将 斜拉索 *名为 拉索 ,因为笔者证明了垂直拉索、水平 拉索、倾斜拉索的理论公式被拉索理论解全部统一, 所以定名为 拉索 ,它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并使主 题*清晰,内涵*具广泛性。 本书主要介绍了拉索的基本理论,证明了水平拉 索、垂直拉索和倾斜拉索同出于一体 拉索静力解 ,揭示自然界拉索的形态特征,阐明拉索的力学行为 ,从而为拉索工程设计和计算提供**结果,同时结 合工程实际利用基本理论拓展其应用,*终攻克世界 难题 导线舞动。此外,书中还包含很多首次面世 的内容,如无导数拉力误差计算、空缆索夹参数、多 集中力联解法、小垂度界定、含温度三点测索力等。
本书采访了中国当代建筑界知名的十位建筑师以及建筑教育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享了他们的观点,为建筑行业的朋友和广大热爱建筑艺术的读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本书从设计方面入手,将 共享 空间的设计方法尽可能地展现出来,除聚焦于实践方面,同时也将各种项目具体的设计思想尽可能通俗易懂地展示给读者。近代建筑基本上是一个建筑对应一个功能,如办公室就是工作场所,图书馆只是读书的地方,而本书精选的49个案例则是将建筑的多重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共享式空间,目的是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和家人以外的人一同居住,在咖啡厅也能照顾到孩子,在工作场所和工作人员以外的人交流等。全书分为五部分,按大城市 城市中心、大城市 郊外、中小城市 城市中心、中小城市 郊外、超郊外 村落这样的地区进行分类,将同一地区中各种规模和用途的建筑划分到一起,为读者提炼出各种地区不同的人口总量、人口密度、经济状况下的共享相似性。
本书是已故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 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适合》是一本关于建筑和社会的书,它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建筑师和公众对设计这项工作的认识。杰出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罗伯特?格迪斯认为,建筑、景观和城市的设计应当遵循“适合”的原则:与建筑目的相适合,与周围环境相适合,与未来改建相适合。本书认为,建筑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真正的、动态的、复杂的对话关系,如果运用知识和技巧来加以诠释,会收到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本书用“适合”原则取代了诸如“形式服从功能”“少即多”等旧原则。 《适合》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书,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某种结构中——房屋、景观,乃至数量越来越多的城市。它可以启发建筑师和规划师,人类学者和自然学者,公民领袖和普通市民,让他们重新思考建筑的关键是什么,建筑为什么让我们倍感愉悦。 《适合》是一本关于建筑和社会
不同于其他的建筑宣言,科林 圣约翰 威尔逊的《现代建筑的另一种传统:一个未竟的事业》并没有给出一个抽象的理念供其他建筑从业者模仿。相反,这本书呼吁将建筑看作一门实用的艺术。威尔逊教授认为,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苛刻的正统标准下一直存在着一股“抵抗力量”,这是一种正在延续的传统,一个未竟的事业。这一传统的代表人物有阿尔瓦 阿尔托、汉斯 沙隆、雨果 哈灵以及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等。
麦金-米德-怀特事务所从19世纪70年代创办一直运营到1956年解体,前后将近90年。在这期间该事务所承接了许多当时引人注目的项目:从哈佛大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从市政厅到各个城市里的博物馆、图书馆和银行,从银行家的海边别墅到大律师在纽约市里的住宅,几乎涵盖了所有建筑类型,1903年甚至被邀请设计白宫,而且它们的品质又是如此之高,以至于让所有的美国建筑师和欧洲建筑是竞相效仿。麦金-米德-怀特事务所的作品彻底改变了欧洲建筑艺术历史学家对美国建筑艺术的偏见。今天,我们有机会再次看到麦金-米德-怀特事务所的专辑,它的确可以让我们一窥曾经的建筑艺术辉煌,再次见证老一辈建筑师的修养和技巧,再次见证建筑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生活、文化、精湛的技艺。
1853年,法国国王路易·拿破仑指派塞纳河省长乔治-欧仁·奥斯曼开启了一项庞大而雄心勃勃的市政改造公共工程。这项改造计划——尽管其间夹杂着战争、革命、腐败和破产——不但让巴黎的面貌焕然一新,还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城市规划树立了一个典范,并开创了现代巴黎经久不衰的城市布局。 林荫大道、公园、广场、火车站、百货商店,以及全新的公共卫生系统,缀成了它的生命。这场历时十五年的城市革新项目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的城市建设者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让城市变得 宜居、 人性?本书作者鲁伯特·克里斯琴将带领我们回到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巴黎,看它如何从一个污水横流、贫民窟遍地、疾病缠绕的中世纪破旧城市,一跃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光之城”。
赖特的这本手绘图集是赖特本人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花了一年的时间整理完成,然后交由德国的Wasmuth出版商于1910年出版发行。本书汇集了当时赖特的全部有价值的作品,图集中的绘画本身也是精美的建筑透视艺术品,成为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临摹的范本。据吴良镛先生回忆,杨廷宝先生在推敲国家图书馆设计方案的时候,透视图中的建筑和树木就都受到赖特这本画集的影响,每一个细部都反复打出小草稿,然后再画到正是图纸上去。 通过他的作品,赖特向我们展现了有机建筑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