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位于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非常珍贵的收藏资料,包括文件、各种设计成品、研究手绘以及建筑模型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精美地编排,本书从包豪斯流派的起源到后期发展生动并成体系地介绍了包豪斯运动对艺术和建筑深刻的影响力,并对整个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格罗皮乌斯、马塞尔 布劳耶、康定斯基和保罗 克利等都做了全面的诠释。 在魏玛建校距今已近100年了,包豪斯已然成为世界性的概念和标志。作为艺术设计的开创者,它所倡导的就是现在我们称之为 包豪斯风格 的纯粹的简约主义。包豪斯的教师蜚声世界,囊括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先驱,例如瓦西里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列奥尼 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保罗 克利(Paul Klee)和奥斯卡 施莱默(Oskar Schlemmer)。包豪斯的教学策略主要是由约翰 伊顿(Johannes Itten)、约瑟夫 阿尔博斯(Josef A
《空间时间建筑》初由吉迪恩的讲稿和课堂讨论稿汇集而成,并由人译成英文,于1940年于麻省剑桥脱稿,并于1941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刊印版。由于“内容丰富、妙笔生花,成了无可相匹的英文现代建筑史和现代建筑思潮的里程碑”。此后它历经多次修订、扩充、重印,并多次再版,译有多国文字。在此次*的第五版增订版本中,有一些大量的增补,全书共628页,插图五百多幅(含大量精美图照与大师手稿)。
《本土设计2》是崔愷院士在2009年出版的《本土设计》学术著作之后的又一部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术著作,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其中包括了近几年来崔愷院士在“本土设计”理论上的研究成果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一批优秀建筑作品,通过连续的设计实践及学术演讲、研讨、对话与写作等方式交流,不断深化和完善本土设计理论。本书汉英双语对照,正文采用具有再生环保特性的超感纸印刷,封面采用有建筑材料质地的特种纸进行装帧,并以设计底图常用的硫酸纸印制创作过程中的手绘草图作插页,全书数百张精美图片,四色印刷。
《本土设计2》是崔愷院士在2009年出版的《本土设计》学术著作之后的又一部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术著作,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其中包括了近几年来崔愷院士在“本土设计”理论上的研究成果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一批优秀建筑作品,通过连续的设计实践及学术演讲、研讨、对话与写作等方式交流,不断深化和完善本土设计理论。本书汉英双语对照,正文采用具有再生环保特性的超感纸印刷,封面采用有建筑材料质地的特种纸进行装帧,并以设计底图常用的硫酸纸印制创作过程中的手绘草图作插页,全书数百张精美图片,四色印刷。
本书将继续秉承开放、创新的精神,聚焦于绿色建筑、城乡规划、生态景观等多元领域,不仅是设计佳作的展示平台, 是跨界合作、理论探讨与实践交流的桥梁,旨在通过设计的力量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转型, 文化创新, 终指向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此卷年鉴将继续分为“ 作品”“ 企业”与“ 人物”三大板块,深度挖掘和展示那些既尊重地域文脉又勇于创新的设计实践,表彰那些在人居环境领域默默耕耘、成绩斐然的设计师与团队,同时也为 读者提供一份观察中国乃至世界人居环境发展趋势的参考指南。
福克萨斯建筑事务所在马西米利亚诺·福克萨斯和多瑞安娜·福克萨斯的经营下,已经成为世界上很杰出的建筑公司之一。福克萨斯建筑设计事务所编著、李楠编译的《福克萨斯建筑设计作品集(精)》以丰富的摄影图片和技术
《理查德·迈耶(第四卷)》收录了收录了美国现代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以及迈耶工作室2000~2004年的设计作品,展现了出自迈耶之手的众多建筑作品的纯度和力度。这些建筑以独特的白色风格享誉全球。《理查德·迈耶(第四卷)》内容丰富,包括私人建筑以及工程项目、公共建筑以及工程项目,如私人住宅、法院、市民活动中心、学校教学楼、纪念广场、博物馆、教堂等。代表案例如:诺伊格鲍尔住宅、查尔斯街公寓、佩里街173/176号双塔楼、汉斯阿尔普博物馆、林肯表演艺术中心艾弗里·费雪厅、千禧教堂等。同时论述了理查德·迈耶建筑创作的发展和意义。
本书将继续秉承开放、创新的精神,聚焦于绿色建筑、城乡规划、生态景观等多元领域,不仅是设计佳作的展示平台, 是跨界合作、理论探讨与实践交流的桥梁,旨在通过设计的力量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转型, 文化创新, 终指向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此卷年鉴将继续分为“ 作品”“ 企业”与“ 人物”三大板块,深度挖掘和展示那些既尊重地域文脉又勇于创新的设计实践,表彰那些在人居环境领域默默耕耘、成绩斐然的设计师与团队,同时也为 读者提供一份观察中国乃至世界人居环境发展趋势的参考指南。
本书是当代中国建筑界的一线大师作品选集,收录三十余位当代建筑师2013-2016近四年的代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几年前中国建筑作品年鉴的后续与综合。其中书里收录的每座建筑成果,包含详尽的平立剖图和细部图,高清照片和设计说明,综合体现了当代建筑的核心内涵、空间品质、建造逻辑与场所感。这些作品呈现出当代中国建筑具有国际视野,地域内涵与精致性等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本书定位为反映当代中国建筑师作品的高水平、所处时代的缩影以及对当代国际思潮的回应。其中所选作品类型十分广泛,从运用新技术的诸如服务中心的建造,到历史街区和老建筑的改造,从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场所的设计,到对乡村和未开发地区的关注。所选作品提供了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多元形式。本书中所选的建筑师,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