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一级建筑师饭冢丰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出来的住宅设计基本原则和做法,以及*操作顺序。虽说是格局设计,但真正的工作从思考住宅用地就开始了。 书中一一阐明了如何合理规划建筑用地,扬长避短;保持建筑外观的简洁性,让适当的凹凸变化带来律动感;公共区、用水区、私人区,基本的区域划分要相信直觉;紧凑、宜居的四叶草形动线,一点不浪费空间。还有空间划分如何拿捏得当,做到既保护隐私,又通透敞亮;而恰到好处的层高,会让格局焕然一新。还有舒服的休息区、超强的收纳 从宏观到细节,好的住宅格局,让生活更舒心。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也是世界**的宜居城市。新加坡的住宅设计将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入住宅规划和设计中,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新加坡住宅文化,而且把住宅规划及环境景观设计与整个城市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了独特的新加坡城市人居风貌。 独特的新加坡文化和热带风光,为久居喧嚣的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住宅设计理念和非凡的自然体验,创造出一个令人向往的新世界。佳图文化的《新楼盘(58新加坡住宅)》这期专题精选多个*新的新加坡住宅设计经典案例,展示以人为本的住宅哲学。
《原创户型新锐设计2600例》一套四册,每册约收录经典户型图700张,所有户型图均为近几年房地产市场上经典户型。户型图均附带尺寸和平面布置图。本册所选的为91~200m2的市场主流户型,并按照户型的厅房设计及面积大小再细分为125系列悠乐二居,125系列舒适三居,160系列悠乐三居,125系列紧凑四居,160系列舒适四居,200系列悠乐四居,160系列紧凑五居和200系列舒适五居。 本套书定位为户型设计参考工具书,主要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设计院所的建筑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校师生。
SI住宅体系具有将住宅的支撑体(Skeleton)和填充体(Infill)分离的特点,既能保证住宅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也能体现内部体系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对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曹新颖著的《SI住宅多利益主体协同机制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行业实践的发展需求,建立了SI住宅多利益主体协同模型,对完善和丰富SI住宅的发展体系和产业链协同理论与方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外,本书还探索了目前SI住宅体系在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影响各利益主体协同的深层次原因,建立并完善了参与主体协同机制,为行业内有意参与SI住宅的相关企业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制定促进SI住宅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原创户型新锐设计2600例》一套四册,每册约收录经典户型图700张,所有户型图均为近几年房地产市场上经典户型。户型图均附带尺寸和平面布置图。本册所选的为91~200m2的市场主流户型,并按照户型的厅房设计及面积大小再细分为125系列悠乐二居,125系列舒适三居,160系列悠乐三居,125系列紧凑四居,160系列舒适四居,200系列悠乐四居,160系列紧凑五居和200系列舒适五居。 本套书定位为户型设计参考工具书,主要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设计院所的建筑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校师生。
《家居设计之本--户型优化》本书以案例结合理念,理念结合案例,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全方位阐述家居设计的根本问题,及通过设计实例来展示怎么用设计手法解决家居设计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希望看过后能对家居设计有全面的了解,拨开重重迷雾,由看热闹进阶到看门道,对各种房型可以自主做基本的分析和常规的布局改造。
《家居设计之本--户型优化》本书以案例结合理念,理念结合案例,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全方位阐述家居设计的根本问题,及通过设计实例来展示怎么用设计手法解决家居设计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希望看过后能对家居设计有全面的了解,拨开重重迷雾,由看热闹进阶到看门道,对各种房型可以自主做基本的分析和常规的布局改造。
风靡日本的建筑设计系列。一本不同凡响、与众不同的住宅设计书,将隐藏于建筑中的住宅设计尺寸的智慧与法则赤裸裸地解剖出来。建筑知识编辑 著的《住宅的设计尺寸解剖书:现代住宅空间尺度与细部设计全攻略》中精选了日本新锐实力派设计师作品中的空间结构,平面、立面和剖面等各种细部资料,对空间中的尺寸问题做了全面细致的介绍。同时,刊登了大量图纸和相对应的照片。使读者在阅读施工图时能进入实景场所,体会两者的关系。 可以方便室内设计及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和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加深理解。本书还收录了日本室内装饰设计 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屋主解决实际施工过程中的装饰风格、室内照明、家具搭配三大难题。
SI住宅体系具有将住宅的支撑体(Skeleton)和填充体(Infill)分离的特点,既能保证住宅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也能体现内部体系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对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曹新颖著的《SI住宅多利益主体协同机制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行业实践的发展需求,建立了SI住宅多利益主体协同模型,对完善和丰富SI住宅的发展体系和产业链协同理论与方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外,本书还探索了目前SI住宅体系在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影响各利益主体协同的深层次原因,建立并完善了参与主体协同机制,为行业内有意参与SI住宅的相关企业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制定促进SI住宅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