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随着近年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在我国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被看作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学科领域日趋广泛。本书针对当今城市更新的现状和问题,考察与剖析了西欧和中国城市更新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出现的重要思想及其采取的相应更新政策与措施,阐述了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内在机制与特征属性,研究了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与类型模式,提出了城市更新综合系统规划的目标原则、体系框架和编制方法,后对城市更新管理机构、金融结构、公众参与以及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介绍,对进一步认识城市更新的客观规律,把握当代城市更新的进程状况和发展趋向,以及指导城市更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
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全书分为总报告和大事记两部分。总报告研究紧扣城市规划的“发展”这一主线,通过对城市规划发展史实的搜集、整理,解析影响城市规划发展演化的深层机制,试图初步建构起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整体历史框架。大事记资料详实,数据准确,是城市发展与研究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澳门世遗路线扩展与城市更新》结合2016至2017年度课程选题 澳门世遗路线扩展与旧城更新 ,建立一套适合澳门城市更新的研究型设计教学模式,包括选题依据、澳门城市历史学习、理论学习、分析方法学习、实地调研、专题设定研讨、设计教学、设计展览的研究型设计教学过程。自2011年开展至今,该套教学方法已经运用在华侨大学建筑学专业澳门城市设计课程,并不断总结和优化,为建筑学境外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
本书融合了历史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法,是一部独特的北京城市发展研究著作,附有约200份图表和24幅珍贵照片资料,参考价值很高。书中以北京历史提示与西方迥异的传统中国城市理念,通过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发展形态、城市经济、人口变化、住房、交通、环境、旧城保护和社会区等发展情况,叩问本书的核心问题:北京是个怎样的城市?北京到底有多独特?北京的文化根在哪里?
全国各地有各式各样的古镇、老街,他们都蕴含深沉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古镇游的热潮盛行,各地地方政府都纷纷注资打造地方古镇、古街。该书从介绍古镇的历史概况、商业规划入手,并详尽解析了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古建筑修复等各方面设计要点。其中涵盖西蜀地区、岭南地区、江南地区以及中原地区的特色古街与古建,完整和真实地展现当地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全书从规划设计图纸到古建细部改造和施工说明,配合精美丰富的实景图片,内容详尽面面俱到。
《旧城谋划》作者冯斐菲多年从事与北京历史文 化名城保护相 关的工作,为此,结合实际的案例和个人体会 撰写了该书,以名城保护的核心重点 北京 旧城的保护与发展为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三 个部分。部分,梳理了北京旧城自1949年 至20l 4年的变迁历程及错综复杂的原因,涉 及政治思潮、社会变革、经济发展、重大事件 等因素;第二部分,介绍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体系的理论演进及在旧城中的具体实践, 以及目前制约旧城有效保护与健康发展的主要 问题;第三部分,畅想了北京旧城未来的美好 前景,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措施,同时提出要将 保护的理念、实践更广更深地在市域、区域层 面进行延展,使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更 趋完善。
《乡城类型:形态学视野下的广州石牌空间史:1978-2008》由黄全乐著。
一五 时期的西安、太原、兰州、包头、洛阳、成都、武汉和大同等八个重点城市的规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层面主导的首批为重要的城市规划活动,对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创立起到了奠基性作用。本书从城市规划工作的时代背景、技术力量状况、规划编制内容、规划技术方法、规划方案特点,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规划的审批、实施和评价等多个方面,对八大重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历史考察。书中首次披露大量极为珍贵的手图文档案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设计、教育、科研和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有关人员阅读参考,尤其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史、建筑史和国史研究等具有突出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社会大众系统了解城市规划有关问题的科普读物。
2004年笔者就读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时,曾做过一项课程研究 北京城市变迁 街道 ,即运用新老照片进行对比的方式,考察北京旧城街道景观之变化。当时笔者从学校资料室找到一本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图书《北京旧城》。 《回眸京城:北京老城街景同视角比较》记录了大量老北京的街景照片,主要拍摄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本人以这些老照片作为蓝本,重返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点,并以同样的视角拍摄了一张新的照片。研究成果是一本摄影集,利用同视角的新老照片进行对比,营造出北京旧城街景空间变化的整体印象。
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空间是我国城镇近现代的新城市空间,也是引导近现代中国城镇空间拓展、重组的重要空间类型。相应地,产业空间规划设计也构成了我国近现代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也是城市规划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书在大量搜集相关史料、整理和借鉴相关史志研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近现代产业空间的发展建设和规划设计史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其基本分期、总结了其基本规律并挖掘解析了典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规划史在专门史研究角度的学术空白。 本书可供城乡规划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行政管理和高等教育等专业人员和高校学生参考,也可供各级各类开发区的管理者、政府经济管理、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管理人员使用。
19世纪以前的巴黎以肮脏、拥挤和危险著称。1848到1870年,巴黎发生了施了魔法一般的惊人变化。新巴黎的构想来自拿破仑三世,但他的计划步履维艰,直到他找到合适的人选——乔治-欧仁奥斯曼。奥斯曼全力以赴,坚定而强硬地推动了改造。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项目,兴建街道、广场、公园、教堂、剧院,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工人阶级修建住房,实行扩都并确立了大区治理结构,法国王室贵族确立了时尚与优雅的高度,巴黎成为“欧洲的首都”。拿破仑和奥斯曼,与那些载入史册的建筑师、艺术家、政客、贵族、商人一起,将伟大的构想变成了现实。 全书通过三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主要人物发展线索,包括拿破仑三世、奥斯曼男爵、欧仁妮王后、第二帝国时期的政要和商业巨头、建筑师和艺术家等;一条是主要城市风景的改造和建设线索,包括主要街
傅熹年编写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 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上下第2版)》共分为上、下册, 上册为论文,下册为图册,配有274幅严谨、准确、 精美的插图。傅熹年先生通过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的的系统研究,发现并向 世人展示出 中国古代建筑确有一套规划设计原则、 方法和艺术构图规律 。这些规律随着时代前进不断 发展完善,正是由于有这些原则、方法和规律控制, 中国古代建筑才能在不断发展、推陈出新的同时做到 承前启后、一脉相承,保持这一独特建筑体系的独立 性和延续性。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建筑系师生、建筑师、规划师 、建筑历史及理论工作者阅读参考。
董卫主编的《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2)/规划历 史与理论研究大系》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 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组编的2014年会刊基础上形成。 本书所载的23篇论文,是2014年第6届城市规划历史 与理论**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一城市规 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年会所征集的**论文,内 容涉及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方法、人居环境史、乡村 城市化与乡村建设、城市空间形态变迁、考古学与城 市规划、规划传播与文化、城市规划实践、规划技术 与文化的移植、城市住宅等方面。 本书对城乡规划管理与研究设计人员汲取古今中 外城乡规划发展的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乡规划研究 设计有借鉴与指导作用,对城乡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和 单位保护城乡文化特色和城市再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既可作为城乡规划史、建筑史、风景园林史以及 城市史、地方
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
本书以2012年度文化研究院重点项目《北京城市形态与功能的历史演变研究》的课题成果,首次从明代北京城址形态变迁、城市规划建设与功能的演变进行系统研究,反映了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为增加读者对明北京城的感性认识,书中收录百余幅图片,首次以科普方式写作出版。
本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详细介绍了北京城市面貌的百年变迁,包括北京城墙城楼、古建筑、街道牌楼以及四合院的保护与拆迁,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如:清末袁世凯修复前面的奏折、民国时期拆城墙的批复文件、张作霖保护文物古迹的布告、北京解放后拆城墙城楼、街道各种牌楼的批复文件、拆迁四合院的布告用大量历史事实分析古城保护的得失与利弊,具有比较高的学术和资料价值。
兰州第 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是中国 一五 计划时 期苏联援华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经典案例,也是规划成果获得较高评价的成功案例之一,其编制过程、理 论范型、运作实施等方面具有历史典型性。唐相龙著,李百浩主编的《苏联规划在中国--兰州第 一版总规编 制史实研究(1949-1966)/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 基于历史与价值视角,通过还原兰州第 一版城市总体 规划的编制过程, 以小见大 地透视中国现代城市 规划从延续近代都市计划到效仿苏联规划模式,再到 自主规划的发展历史阶段,分析兰州第 一版总规编制 过程中的重点关注,总结出第 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在兰州规划史和中国现代规划史上的地位及其价值,从而 为今后现代规划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本书可供从事城乡发展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城 市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和参考
诸葛净*的《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辽金元时期北京的城市空间秩序及其变迁展开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将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城置于宏观的政治与经济变迁脉络中考察城市角色从地区中心向都城的转换,及其对城市物质空间发展带来的影响。下篇则将宫殿、坛庙、市场、道路等既作为社会力量的载体,也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从权力运作、经济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揭示国家制度建构、日常生活状态与城市形态变迁间的关系。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及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暂无内容简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要求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本指南即是基于上述需求进行研究和制定,旨在更有针对性地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的实施效果。 本指南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引言、改造内容指引、附录。 其中,改造内容指引包含十大项三层次: 十大项:改善建筑质量、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基础设施安全供应、改善交通及停车设施、保持小区环境整洁卫生、方便居民日常生活、以人为本改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绿化环境景观、规范物业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三层次:每项改造内容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个层次进行指引,其中基础类是指满足小区运行安全需要和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改造内容;完善类是指有条件的小区为满足居民生活便利和改善型生活需求,进一步完善功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