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乡村建设的历程出发,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当今*量大面广的乡村建造现状。引出乡村建造问题的重要性,包括建造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乡村建设热潮对于建筑学中建造研究的意义。本书重点分析当代建筑师在此背景下进行乡村实践的具体建造技术,并进行了分类阐述,从而展现出当代乡村建造中技术的多样性与混杂性。这种多样性与混杂性体现出了当前乡村技术选择相较于城市的不确定。对于乡村居民,这体现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技术选择的模糊与尴尬,而对于参与乡村建设实践的建筑师,这既是限制亦是机遇。
中国房地产增量时代过去后,存量时代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空间和运营价值,这应该成为创新中国的重要内容。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既要关注城市空间的再生,也要关注城市产业和城市生活的升级,这需要城市设计师的创造力、公共艺术家的想象力、区域管理者的运营力多方面共同推动,催生新的城市价值体系的形成。 在当下的城市更新实践中,中国已经涌现出许多成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更新案例,本书将这些成功的经验汇编成册,分享给更多的设计师和管理者,作为进行城市更新运营管理的参考依据。
本书从七八千年前的聚落说起,在原始的规划实践中提取中国城乡规划的精神特点,以时间为主轴,讨论了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历史及社会背景。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城乡规划学引入中国,其作为一门科学得以广泛研究,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这一系列历史的描述,本书整理出了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主线。
在过去的50年中,社区建筑的进程迷失在了城市建筑的进程中。城区和城郊设计让社区中的我们彼此分离,破坏了自然的生境,也无法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令人愉悦的环境。在《生态民主设计》这本书中,伦道夫?赫斯特为城市的这种混乱状态提出了一种治疗方法。他概述了城市设计的新原则,遵守这些原则可以使我们与各位同胞以及我们的自然环境建立联系。他通过大量配图的案例论证了这些原则——来自40年的设计和规划实践——展示了我们能够如何设计城市,让它具有生态恢复能力,增进社区关系,并带给我们快乐。例如,位于市中心邮局的一把简单的长凳就提供了一个连接和分享经验的机会。城市应该是具有生态恢复能力的,而不应具有生态破坏性;应该适应于周围的生态环境,而不是依赖于技术修复。举例来说,具有弹性的形式能够把不断增长的城市密度转
在人地关系研究越来越关注人与社会关系的背景下,立足于人的行为来审视城市空间就成为研究的重要视角。柴彦威编著的《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以城市居民的空间行为及其行为空间为核心内容,在时间地理学、行为主义方法论、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结合定性、定量与GIS三维可视化及空间分析方法,从日常活动、日常出行与碳排放、工作活动与通勤出行、购物活动与购物出行、休闲活动与休闲出行等多个角度,分析城市居民空间行为的时空特征与居民决策,从居民行为空间的角度折射我国城市空间,并对时空行为的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可供城市地理、城市空间、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居民行为等研究的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单位曾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中的基本社会组织、空间单元、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导并影响了中国城市与社会的结构与衍变。薄大伟编著的《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从空间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着眼,追溯了单位制度的谱系、起源与发展,阐述了社会主义中国城市通过单位制度实现的城市管理、社会组织与政府管制,以及与社会变革相伴随的单位制度的瓦解与消亡。 《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可供社会、历史与城市空间研究的相关人员,城市管理与规划人员;单位、企业管理者与单位职工和居民,以及从事单位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大部分现有的城市研究关注同一个国家内部城市的差异性强调城市的性但很少从全球视角审视城市发展《城市星球》突破了国家之间的限制利用卫星图像资料、普查数据和其他土地利用数据选取在2000年城市人口不低于10 万的全球120 个样本城市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多种指标衡量城市化区域的范围、未开发土地的比重、空间形状和破碎化程度等城市的共同特征试图寻找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城市科学这一新兴学科提供新的证据《城市星球》的研究成果显示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不可避免的城市扩张和城市密度降低 这是一个人们不愿意相信但是需要达成的共识基于此共识《城市星球》质疑了传统的“限制城市扩张” 的政策模式认为城市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是无力阻挠城市扩张的因此《城市星球》提出“预留发展空间范式” 的政策模式为城市扩张进行合理的准
《光辉城市》中,“光辉”这个词的意义了功能上的含义,带有意识特征。作为城市规划界公认的第二位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光辉城市是柯布西耶一生建筑思想之结晶,闪耀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光辉。作为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其思想以大工业为背景,同时试图对工业化本身的弊病进行克服,强调建筑与自然对立中的相互包容和建筑作为人类居住文化总容器的艺术之美。今天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城市规划都受到了他理论的影响。
本书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等多学科专业技术知识,结合作者在数十个“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规划编制与信息联动平台项目的实施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的基本概念、编制过程、成果要求、数据转换、数据库设计及建库,以及信息平台的服务接口、总体框架及功能模块、关键技术等内容。
本书阐述了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概念内涵、发展演化及前沿学术成果,并结合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嘉兴市近年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探讨老城区、外围城区以及城镇不同地域特征的城市有机更新重点解决模式,总结出了“明确更新'地'、安排更新'时'、把握更新'度'”的城市有机更新方法。书中汇集了嘉兴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主要工作,包括规划研究、规划编制、城市设计、政策引导等内容,实践应用性强。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城市设计等行业管理、研究人员使用,亦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和参考。
本选题是作者在日本东京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是城市规划专家西村幸夫,在日本被评为12年博士论文。本选题以杭州为例,对“杭州-西湖”的演进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层面探讨了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观念、策略及技术的转变,论文对理解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对同类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性。
2008年优选金融危机重塑了世界经济体系与劳动地域分工格局,随着靠前与靠前发展环境的巨大转变,曾经支撑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大量产业园区正面临着空间收缩、功能转型的巨大压力,成为制约中国城市产业与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挑战。《精明收缩视角下产业园区转型再生》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资助,通过靠前比较研究,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探讨了中国城市收缩的总体背景与类型,产业园区转型的内外动力机制,建构了城市产业园区精明转型的总体路径,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剖析了产权制度创新在促进产业园区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并以常州高新区的转型更新作为典型实证案例。《精明收缩视角下产业园区转型再生》适合从事城市经济、城市研究、城市规划等工作的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研究生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