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纽约市城市规划局持续对手册内容修编更新,在2018年出版的最新一版。介绍了纽约市数百年来的城市规划理念与理想。纽约城市规划演变历程,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前沿规划动态,如气候灾害防御、包容性住宅、可负担性规划和一系列最新设立的特殊目的区。纽约市最新的规划动态和发展导向,对于国内不断创新规划编制技术方法、优化规划管理体系,发挥法定规划在城市有机更新中的实践指导作用。
本研究基于对强化城市功能战略指引、城市现代化发展方向的认识,聚焦 五个中心 建设和长三角区域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秉持国际视野,突出前瞻引领,持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方案。一是聚焦经济恢复、城市更新、城市软实力和韧性水平提升等当前重点任务,加快强优势、补短板;二是响应包容性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等全球城市发展趋势,探索战略实施路径;三是关注美丽中国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数字城市等发展热点,寻求空间应对和政策引导。围绕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三大目标维度,研究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举措,以期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决策参考。
本研究立足战略使命,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方案,把国家战略综合优势更好转化为改革发展胜势;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直面城市热点、发展关键和市民关切;秉持国际视野,对标国际标杆,洞察世界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和路径规律;突出前瞻引领,响应新理念和新模式,寻求空间应对和政策引导。围绕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三大目标维度,聚焦创新产业、民生福祉、历史人文、气候变化和空间治理等年度重要议题方向,研究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举措,以期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决策参考。
本书汇编了中交三航院近30年来规划设计的物流园区项目案例资料,按照物流园区的分类标准,分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陆港多式联运中心、综合性物流园区、多高层物流仓库、电商物流园、农批市场及冷链物流园等七大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园区的定义和特点,项目案例资料等。 本书共收录了代表性项目案例77个,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址、用地面积、建筑规模、项目概况、项目特点、设计图纸(总平图、设计效果图、透视图等)、实景照片等。 本书定位为行业内的工具书,项目管理人员或设计人员遇到类似的项目,可以进行查阅和借鉴,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项目功能、项目位置、总体布局、建设效果等内容。
本书共包括6章。第1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及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与困境。第2章厘清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的内涵及韧性特征,从目标、策略及路径构建了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逻辑框架及技术路线。第3章论证了存量空间增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的潜力及价值。第4章从城市尺度阐述了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需求,并整合城市需求与场地属性进行徐州市绿色基础设施增绿选址的实证研究。第5章阐述了社区尺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诉求,以徐州市鼓楼区为例,进行了基于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提升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研究。第6章从建筑与绿化复合角度识别绿色基础设施存量空间类型,提出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与绿化复合技术要点及规划设计策略。
本书通过对城市温暖化与城市热岛现象的研究,描述了其形成的原因及缓和策略。首先,利用对流、辐射耦合模拟进行街区室外微气候评价,包括对居住区夏季室外微气候的模拟及模拟精度验证和对建筑表皮绿化的室外微气候调节效果进行分析。然后,基于遗传算法与对流辐射耦合模拟对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设计方法进行开发,提出来室外微气候多目标的优化与决策方法。*后,通过对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从单目标优化到多目标优化的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方式。
公共空间更新与再生的根本在于个体汇集下的自发组织力量对社会未来的参与和承担,社会可以给个体如此大的可能性用行动完成对 更加美好的生活 的期盼。 基于当下社会背景,本书探讨了公共空间该有的样子以及针对 公共 这一概念的未来思考。本书分别从公园、政府机关、滨水空间、学校、航站楼、图书馆、住宅小区几个方面,介绍了公共空间改造过程中的思考、成功案例以及改造构想等内容,同时书中还收录了艺术策展人森司和制作人清水义次的两篇访谈。 全书内容兼具理论、实践与创意与一体,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500米级钢管混凝土拱桥建造创新技术》介绍了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及以其为劲性骨架的混凝土拱桥的建造数量、跨径及重要关键施工技术。钢管混凝土拱桥是钢拱桥拱圈中一部分钢被混凝土代替,以混代钢部分只用钢价1/27,拱圈架设重量只为钢拱的1/2,所以架设速度快、风险低,造价低,地基能提供有效抗力时,代替钢拱是必然趋势,在软弱地基建系杆拱,值得比较。 作者郑皆连院士是中国近几十年拱桥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创新者,为总结近期的成功经验,推动钢管混凝土拱桥及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建设,进一步提高质量、降低造价及风险,向更大跨径发展。本书内容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者及带领的团队参与并指导了当前世界*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对原有理论和技术进行创新和完
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对应内容为:策划、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和专题案例。 策划篇,从特色小镇的顶层设计开始,阐述特色小镇这一理念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内涵,对 特色 的理解,以及主要类型。 规划设计篇,详解规划设计阶段,特色小镇应如何进行发展定位,布局产业,配置空间,建构完整的系统支撑,配有大量案例的照片、规划图以辅助理解。 运营篇,从运营过程入手,定位产业业态,详解产业开发,制定投融资计划。 管理篇,面向未来,以先进的 智慧城市 理念为指导,详解如何用大数据等现代手段管理特色小镇,使小镇的生活更便捷而吸引人气。 专题案例篇,完整展示一个实际规划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实操层面的范本,从挖掘特色、找准定位、合理规划、体现风貌的角度,给读者以启发。
董卫主编的《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1)》所载文章,是201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一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成立仪式暨第4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所征集论文中经审阅后选出的论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考古、都城规划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实践评析与人物研究;新中国城市规划史的分期与三线建设规划研究;国外城市史与城市规划史比较研究;历史文化村镇的形成研究;工业发展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开发等方面。它们集中反映了我国在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成果,是部以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为学术主题的重要文献。《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1)》对城乡规划管理与研究设计人员汲取古今中外城乡规划发展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乡规划研究设计有借鉴指导作用,对城乡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和单位保护城乡文化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规划体系的运行都是基于增长依赖的范式,其必须要以市场导向的城市开发为基础,因此地方社区能够获得的益处主要是来自开发项目所得收益的一部分。然而,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增长的假设前提并不是理所当然就会发生的事情,这就使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对社会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很及时地,本书对当前的增长依赖型规划范式的内在缺陷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提出了新的城市开发模式,也即保护和提升现有低价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有效管控建成环境中的社区资产的方法。在所列举的每一种案例里,作者都清晰地阐述了如何通过改革现有规划体系来为规划实践提供新的工作路径。本书适合规划专业的学生、规划职业师、规划领域的学者以及城市政策专家阅读参考。
上世纪中叶以来,借助阿朗索构建的单中心城市模型,国外出现了丰富的量化描述城市空间结构的文献。大多数研究采用人口密度、就业密度或地产价格,以距离为自变量,估算出密度梯度或价格梯度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演化。然而大多数文献以西方大都市为研究视角,发展中国家的案例研究较少。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有学者从人口密度角度应用负指数方程描述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是关注的焦点。本文尝试采用人口密度函数、特征价格模型、非参数估计等方法,借助人口数据和地产价格数据,以首都北京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2000年以来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与趋势。并从人口郊区化、私人汽车与交通的快速发展、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规划的引导等方面剖析了驱动城市空间演化的机制。理论上有助于丰富中国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特
《城市设计/世界城市规划经典译丛》突出反映了自当代“城市设计”学科确立以来,多次跨学科大讨论的思想碰撞。通过集结1956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城市设计会议,以及后续的关于城市设计大讨论的18篇论文,整合来自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达出各方面不同的声音,以呈现城市设计学科的演化、评估城市设计领域的现状、预测当今飞速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以及提出城市设计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性建议。演绎出当代城市设计作为一个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大规模建设而复兴的学科,发展至今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砥砺的思想历程,为城市设计学科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更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城市设计的学科发展、设计实践、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