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城市读本》是一本跨学科的文献选集,所涉及的学科包括人类学、建筑学、考古学、城市规划、古代经典、文化研究、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景观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城市设计。很多学者提出了跨学科的真知灼见,其中一些*秀的文献甚至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学科框架。 中文版《城市读本》强调城市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城市化进程深入,设计建造可持续的城市已成为当务之急。布伦特兰委员会(The Bruntland Commission)、比特雷(Timothy Beatley)、惠勒(Stephen Wheeler)、吴志强、王建国等一些学者的著作,向学生介绍了关于可持续城市发展、绿色城市主义、生态设计、新都市主义及其他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新理念。 中文版《城市读本》所选的文献还有另外两个目的:一、向学生们展现经典
王建国所著的《城市设计(第3版)》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的。一,结合近年国内城市设计项目实施的特点,重写了城市设计数字技术方法方面的内容,补充改写了第6章城市设计运作、实施和管理方面的内容;第二,增加了英国城市设计*分的内容;第三,在开放空间、人的空间使用活动、步行街(区)和街道空间设计章节增加了安全性城市设计的内容;第四,增加了城市色彩、城市天际线和大学校园三节内容;第五,更换和调整了部分案例,图片有较多调整和替换;第六,对城市设计历史、理论和方法的部分内容进行校订、增补和充实,论证更加充分完整。 《城市设计(第3版)》理论与方法并重,图文并茂,适合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及相关领域的人士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的选修课和专业人员 转
本书是将海绵城市与景观设计相融合,探索海绵景观设计的方法,向读者展示未来城市景观设计趋势,并进一步助推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海绵城市系统设计与校验、海绵景观系统的构建、海绵设施的选择与设计标准。全书采用总分形式,先对海绵城市的整体设计框架进行概述,之后对各种海绵城市设施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其选址布局、结构做法、景观因素考量以及植物配置和运营维护等。对于水环境景观设计师、工程师,景观、风景园林相关专业师生、政府相关部门,项目开发企业负责人等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本书从乡村建设的历程出发,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当今*量大面广的乡村建造现状。引出乡村建造问题的重要性,包括建造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乡村建设热潮对于建筑学中建造研究的意义。本书重点分析当代建筑师在此背景下进行乡村实践的具体建造技术,并进行了分类阐述,从而展现出当代乡村建造中技术的多样性与混杂性。这种多样性与混杂性体现出了当前乡村技术选择相较于城市的不确定。对于乡村居民,这体现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技术选择的模糊与尴尬,而对于参与乡村建设实践的建筑师,这既是限制亦是机遇。
国土空间规划培训丛书 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前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5个分册,既包含对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的探索,规划核心技术的构架,不同空间层次规划的编制和传导等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议题,还用大量的篇幅提供与详细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专项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经验和案例。丛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供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实践的各级政府部门、各地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规划从业机构的领导干部、专家、技术骨干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参考阅读。本册从交通与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历史保护三个方面收录了特定领域的12篇国土空间专项规划论述,并纳入了总体城市设计、土地、双评价、大数据和村庄建设领域的5篇 专项研究 成果,以支撑国
本书以城市规划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核心理论为切入点,分析论述中国生态新城规划实施的制度建设路径。通过对中新天津生态城实证研究,研究行政管理、城市开发和社区治理领域,为保障落实城市综合发展规划所必须的制度体系,明确这三个领域内规划实施主体在整个制度框架体系当中生成的顺序、结构位置和功能机制,以期为新城建设行政管理者、开发企业及建设项目操作者等人士,分享情景化的生态新城规划实施的经验。
建筑师或艺术家在当代中国乡村建设中的建造实践,不仅是对空间环境的重建,某种程度上,更包含了对 乡土建造 观念的 重建 ,进而激发了社会对乡村问题的反思。它绝非仅是一波建设热潮,而是一种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现象。本书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事件和40多个具代表性的乡建案例,探讨了建筑师或艺术家的乡村设计实践在呈现出多元化、在地性的同时,如何完成对乡村产业转型、社会空间和文化脉络延续与重建的深度参与,实现从乡村重建到乡土复兴的变革。
本书着眼于解决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面临的现实困境,以村庄规划为研究对象,围绕“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及其主要内容展开研究。本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的编制体系和编制内容,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等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村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本书主要从三方面来介绍天津五大道的规划,上篇追溯历史,主要介绍五大道的行程及百年历史;中篇研究与思考,从城市形态和建筑类型的角度来认知五大道。下篇为规划与实践,主要阐释五大道现实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新时期五大道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
本书以863计划“智慧城市”(一期和二期)重大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为基础,充分分析调研我国智慧城市的技术需求,研究智慧城市技术体系整体架构,梳理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完成技术体系、标准体系的规划与构建。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智慧城市技术体系、智慧城市标准与评测体系、智慧城市应用及前景四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涵盖智慧城市背景、内涵和外延、相关技术积累等;智慧城市技术体系阐述智慧城市技术体系总框架,智慧城市数据感知、汇聚与活化,面向城市运行管理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城市运行数据呈现技术与服务系统,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支撑服务,城市信息多层次智能决策等;智慧城市标准与评测体系包括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智慧城市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智慧城市应用模式等;智慧城市应用及前景罗列智慧政务、智慧产业、
中心区是城市核心的空间,也是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重点方向,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下城市服务产业和空间结构的发展。从体系构成、空间形态、系统规划等多方面出发,探讨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剖析空间结构规律,从而提出针对性策略,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在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六项省部级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科研成果和全国的中心区规划实践经验所形成。《城市中心区规划理论设计与方法》理论与方法并重,图文并茂,系统阐述城市中心区的等级体系、区位分布、总体定位、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交通组织、景观形态、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建构中心区整体理论框架,注重结合设计的理论阐述;同时结合规划实践前沿,讲解中心区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和优秀案例,具有系统全面性
菜市场也有需要设计吗?这是很多人没有想过的问题。民以食为天,百姓生活离不开菜市场。菜市场的消费环境也影响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菜市场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中心,熙来攘往的市井风情中包含着深刻的城市文化内涵。新时代的菜市场不但摆脱了以往 脏、乱、差 的印象,还悄悄地发生着很多变化,如轰动一时荷兰鹿特丹菜市场,甚至成为一张城市名片。本书将搜罗世界各地精彩的菜市场设计案例,向读者一一展示这些惊人的变化,并通过大量技术图,阐述这些市场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的策略和特点,也同时对未来菜市场的发展做出展望。本书对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政府相关部门、市场运营商、学生和相关人士都很有裨益。
本书是在国家 十二五 科技支撑重点课题 城镇群类型识别与空间增长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2012BAJ15B01)的基础上,经过修改、补充和完善后结集出版的。全书分为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内容。总报告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演化和认识的过程,系统评价了我国城市群发展的质量,预测了我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推动我国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专题报告针对课题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相对系统的研究。此次经整理出版的专题报告有6个,分别是我国城市群经济绩效及其演化机制研究,我国城市群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我国城市群交通与空间结构问题研究,我国城市群的安全风险问题研究,我国城市群的 流 空间研究,我国城市群的空间演化与布局预测研究。
该书是俞孔坚及其团队近20年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之集大成者。他从哲学高度,深刻反思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待雨和水的态度,反思了单一目标导向的 灰色 工程依赖所导致的各种城市病,提出了系统全面的雨和水的价值观,提出了系统解决以水为核心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方法论 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即绿色海绵系统),来系统地、综合地解决城市水及其他生态与环境问题,并将保障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就事论事地实现雨水管控目标。 本书系统而全面地定义了 海绵城市 的概念, 明确了海绵城市的学理,指出, 海绵城市 既是一种城市形态(即生态型城市),也是一种关于雨、水及雨洪管理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哲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作者通过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实践案例,在国土、区域、城市和城区等多个尺
维克多多佛和约翰马森加尔知道该如何去修正美国的社区和城镇:重新打造适宜步行的场所。首先要做的是打造人们乐居其间的杰出街道,民众在这样的街道中会感到舒适和安全,并会被周边的环境吸引。《街道设计》一书审视了数百条新老街道,为我们揭示了什么是奏效的,什么是无效的,以及设计美丽街道和适宜步行场所背后的秘诀。 这本实用而革新的指南书中: ★涵盖150多个杰出街道案例,解释了它们成功的所在,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设计和建造的。 ★揭示许多现代街道设计缺乏的关键元素。 ★针对如何设计新街道,以及如何改善现有街道,以打造适宜步行的城镇,提供逐步说明。 ★突显常见的街道设计挑战,并提供通过场所营造来化解这些挑战的方法。 ★涵盖500多幅彩色和黑白照片。 ★涵盖行业中20位重要的设计专家的文
本书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基于在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变迁过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及远景目标,剖析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瓶颈,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提炼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总结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建议。
《全球街道设计指南》: 《全球街道设计指南》作为美国国家城市交通官员协会街道设计指南丛书的总领,是一本关于重新定义世界各国街道设计要素方面的书,旨在总结新的街道建设实践经验,与时俱进地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改善公共卫生和安全条件,提升生活品质,完善交通系统,激发街区活力,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全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关于街道、街道设计导则和街道改造。*部分 关于街道 ,重新定义了街道以及街道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颠覆了街道设计的一些旧有知识体系和结构认知。第二部分 街道设计导则 ,针对街道的使用对象,从需求出发,分析街道设计要素,采用量化、图例化的方式来解析各要素的设计特点,从而展示不同使用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第三部分 街道改造 ,引入具体案例,通
我国*个五年计划时期西安、太原、兰州、包头、洛阳、成都、武汉和大同等8个重点城市的规划,是建国初期*为重要、*代表性的城市规划活动,对新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发挥了至为关键的奠基性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本书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许多亲历者的访谈,对八大重点城市规划的时代背景、技术力量状况、规划编制内容、规划技术方法、规划方案特点,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规划的审批、实施和评价等,进行了全景式的系统性研究。书中首次披露一大批极为珍稀的*手图文规划档案,具有极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中心区是城市很核心的空间,也是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重点方向,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下城市服务产业和空间结构的发展。从体系构成、空间形态、系统规划等多方面出发,探讨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剖析空间结构规律,从而提出针对性策略,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杨俊宴编著的《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在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六项省部级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科研成果和全国的中心区规划实践经验所形成。本书理论与方法并重,图文并茂,系统阐述城市中心区的等级体系、区位分布、总体定位、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交通组织、景观形态、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建构中心区整体理论框架,注重结合设计的理论阐述;同时结合规划实践前沿,讲解中心区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和很好案例,具有系统全面性、贴近规划前沿、反映近期
《三规合一:转型期规划编制与管理改革》重点搜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和业界探索三规融合方面的近200篇论文,从中精选出67篇,以“体系变革”、“规划协同”、“制度创新”、“技术探索”和“编制实践”为提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科学整理,经原作者授权,编辑出版了《三规合一:转型期规划编制与管理改革》。《三规合一:转型期规划编制与管理改革》收录的文献主要来源于《城市规划》、《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研究》、《城市规划学刊》、《经济地理》、《中国土地》、《地理研究》、《规划师》、《上海城市规划》、《地域研究与开发》、《国际城市规划
在过去的50年中,社区建筑的进程迷失在了城市建筑的进程中。城区和城郊设计让社区中的我们彼此分离,破坏了自然的生境,也无法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令人愉悦的环境。在《生态民主设计》这本书中,伦道夫?赫斯特为城市的这种混乱状态提出了一种治疗方法。他概述了城市设计的新原则,遵守这些原则可以使我们与各位同胞以及我们的自然环境建立联系。他通过大量配图的案例论证了这些原则 来自40年的设计和规划实践 展示了我们能够如何设计城市,让它具有生态恢复能力,增进社区关系,并带给我们快乐。 例如,位于市中心邮局的一把简单的长凳就提供了一个连接和分享经验的机会。城市应该是具有生态恢复能力的,而不应具有生态破坏性;应该适应于周围的生态环境,而不是依赖于技术修复。举例来说,具有弹性的形式能够把不断增长的城市密度转变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