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视点,对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系统介绍和分析,为中国的城市治理决策、土地规划管理,以及城市交通、产业、环境和房地产等相关领域提供一份系统的对标城市深度案例。本书阐述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经验包含城市(国家)治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两个层面,且自上而下,多方面兼顾,形成城市治理一体化的合理格局,切实发挥了规划的引领作用。本书重点阐述了值得中国城市分析和参考借鉴的四个方面 公共住宅、产业发展、环境(水资源和绿化为核心内容)和城市交通。这四个方面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在新加坡城市(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个方面都有一套完整架构,又能在土地规划和建设实施上实现高度协调和相互支撑,体现出新加坡在规划上具有前瞻性和连贯性,而实施过程中又能保持动态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使城市物质空间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对城市空间进行局部、微小的改变往往能激发城市自身的能动性,避免了因大规模改变城市空间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后果。本书围绕城市微更新这一话题,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近年来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与改造实例,包括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老旧工业建筑改造、老旧独立居住及办公空间改造、商业空间及商用建筑改造、城市广场改造、学校改造等项目类型,通过改造前后对比、局部初设图纸、高质量的实景照片,向读者全面展示项目改造过程。 本书适合建筑师、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以及关注城市发展、对城市微更新感兴趣的人士参考使用。
《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城市再开发重大案例研究》在阐述东京城市形成演变过程、城市规划管理法规及再开发项目机制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12个城市再开发案例进行分析。阐明东京城市发展的背景条件和特征,呈现东京城市再开发举措的独特性和合理性,揭示确保再开发项目得以实现的政策支撑、资本参与、政府部门管控及专业机构发挥作用的项目机制。本书所探讨的是与城市决策、规划管理、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专业领域,以及房地产等行业都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城市发展问题。
《从城镇体系到国家空间系统》内容有国家系统研究的基本问题——进化与创新、研究国家系统的意义、我国“国家系统”现状基本特征——农业时代、延续而来、我国“国家系统”现状基本问题、国家系统变革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变革、国家系统变革的微观基础、国家系统变革的方式——多体系联动进化等。
本书主要从设计学视域审视城市形象与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城市地标为切入口,融合了设计学、传播学、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设计学研究范式,坚持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按照城市形象理论的逻辑框架,选择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其中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讨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构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未来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发展的路径依赖。本书致力于从学理上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提供一种分析路径,力图超越个案,把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特殊性与理论的普遍性相联系,丰富和延伸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研究,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和回答。
本书内容系统化讲解了城市与城市中的水系,滨水的处理,如何利用城市水系达到海绵城市设想。图书共分为四个板块,引言部分对城市和水的关系进行了概述,水体在城市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城市水系建设内容,列举了唐宋元明清对城市水系建设的历程,并以西湖为例进行详述。第三章分析了当下城市水系建设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解决原则,第四章以案例的形式对解决方法和解决原则进行详细解析,对中国当下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意义。
......
本书主要由同济大学社会学 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共同推出的系列学术讲座所邀请的国内外著名城市社会学家的发言讲稿构成,分为 后空间社会学系列讲座 和 城市与社会学系学术活动 两部分。国内外的社会学专家与城市规划学学者就人们关心的城市、文化、空间、社会等话题展开讨论,通过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从不同的视角在对都市消费、趣味、时尚等 后空间 进行城市社会学考察。 本书适合社会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研究者阅读。
《跨语际的空间:当代中国城市广场的语言学视角研究/同济博士论丛》以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 一体双面二维多层 逻辑关系分析法为研究架构和向纵深拓展的技术平台,以洪堡的语言世界观理论为正视古今、中西城市外部空间差异的理论支撑,围绕着广场、中国城市广场、中国近现代历史、东西文化交流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进一步解读当代中国城市广场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跨语际的空间:当代中国城市广场的语言学视角研究/同济博士论丛》适合高校建筑规划相关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阅读。
本书是国内以商业地产产品为主题的书。商业地产的成功,不能只靠单一条线的单打独斗;需要产品定位、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全条线、多专业的协同作战。全篇将商业地产的类型划分、开发逻辑、产品价值取向、困境与解题、趋势创新等进行全方位解读,以期给广大建筑设计师、地产开发人员、商业运营管理人员、资产管理等从业人员,提供商业地产产品端的全景式呈现。从商业地产的类型原点出发、将纷繁复杂的项目根据关键维度,归纳成标准原型,并对各种商业原型进行适用匹配;以期搭建商业地产产品端的完整架构语言。从当前商业地产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出发、探索商业地产的困境破局策略以及创新发展的趋势。
本书作为城市地理学教科书,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城市研究领域的 进展。全书以城市与经济、城市与社会及城市自身的成长过程为主要切入点,结合以 不同城市为对象的案例分析,将城市研究中的经典模型、新近理论及后现代观点融合为一体。其突出特点是对与城市相关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了阐述,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同时期城市研究领域的 理论成果。本书的理论观点、研究视角和方法,对我国的都市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不仅结构清晰,文字也十分流畅、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于城市问题的深切关怀。
很多人都对城市区域的设计和重建感兴趣,但人们的关注重点往往集中于建筑形式,而忽略了开放空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海伦?伍利将景观设计领域的广泛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为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机遇和益处。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讲述了城市开放空间在社会、健康、环境、教育和经济等方面所能提供的益处;第二部分讨论了可供个人或社区日常使用的各种开放空间形式;第三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十六个优秀的实践案例,包括伯明翰的维多利亚广场、克罗伊登的雷德格次学校花园,以及贝尔法斯特的斯托蒙特庄园等。
《上海市建设工程结构创优手册》作为指导建设工程结构评优的专门书籍,是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监理单位质量监理人员、监督机构质量监督人员的用书。
本书主要针对城市更新中既有建筑的地下空间开发这一社会热点需求进行探讨,通过几个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绍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的技术体系和发展历程。其中,上海外滩源33号改造工程为紧邻保护建筑的地下空间开发工程,上海爱马仕之家改扩建工程为紧邻保护建筑的地下室拓建和保护建筑的内部结构置换工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既有建筑增设地下空间这一类工程的设计、施工要点,核心技术发展和先进装备研发,为今后城市更新中的类似工程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与管理》为国家 十三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与管理》结合上海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实践,系统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的目标、意义、技术基础、关键技术和实施方案,分析了地下空间信息化的特点,探讨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的基本构架,涉及的技术方法和基本的管理与服务功能等。本书适用从事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拓展参考书。
王云江主编的《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市政工程 专业适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是市政工程专业高职 高专规划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概论、市政工程定额、 市政工程预算、预算定额计量与计价(工料单价法)、 工程量清单计量与计价(综合单价法)、通用项目计量 与计价、道路工程计量与计价、桥涵工程计量与计价 、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利用广联达计价软件编制市 政工程造价(工料计价法与综合清单法)。重点介绍了 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和定额的套用,并列举了道路、排 水、桥梁等市政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的完整实例。 本书可作为大中专院校市政工程、工程造价管理 、给水排水等专业的教材,特别适用于从事预算工作 的市政专业工作人员学习使用。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城市地震灾场控制的概念、方法、模型和算法,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灾场的系统特性,地震灾场系统仿真的基本思想,地震灾场模拟控制的基本模型,城市地震灾场复合仿真模型和综合模拟算法,城市地震次生火灾模拟控制实例分析等。本书可供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工程师、科学技术人员与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21世纪初,人们开始关注城市地震韧性(Resilience)问题,2009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 韧性城市 的理念: 我们的居民、社区和经济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够抵御各种突发事件带来的动乱并且能从中迅速恢复过来 。*近5年,韧性城市研究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早在20多年前,本书作者即开展了城市地震灾场控制研究,这一工作,可视为今天国际抗震韧性城市研究的一个起点。作者提出的
由徐敏生主编的《市政BIM理论与实践/BIM应用实例解析系列/建筑信息模型BIM丛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市政行业BIM应用的意义和现状分析、企业级EIM实施和应用介绍、市政行业各专业FIM技术应用探索、国内外BIM标准介绍以及实际工程B1M应用案例分享,并对BIM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市政工程建设行业希望了解和开展BIM技术的企业和个人,对于正在实施BIM技术的专业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建设工程关键环节质量预控手册建筑分册中的装饰篇,主要围绕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外墙渗漏、门窗渗漏、外墙脱落、保温层脱落、墙面开裂、卫生间漏水、水管漏水等问题展开,按照 问题描述 原因分析 预控措施 三大模块对装饰工程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手册适用于建筑工程建设现场管理人员的日常质量管理,既可作为现场质量管理的工具书,也可作为参建单位的内部质量培训教材,对设计、监理、供应商等参与工程建设的各相关方提升质量管控水平都有较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本书介绍了城市的来历以及城市从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到智慧化的整个过程;从技术、管理、建设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构建智慧城市;从系统构成、人才、政策等方面讨论了智慧城市如何能够在新时期发挥其作用,达到人、环境、社会和谐共存;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IPv6、数据安全等多个技术视角,探讨了如何利用已有的技术和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针对智慧城市的不同应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典型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