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室通常被理解为是以静态的艺术效果作为彰饰权威的工具,因此已进行了大量关于宫室本体兴造的方法论研究,而对于其空间运行角度的探究尚有空白。本书选题通过对唐宫殿的研究,将从仪式行为的角度进行宫室认识论层面的探索,从空间的使用即政治运行和仪式行为的角度,解读中国古代宫廷 特别是外朝区的建筑空间格局。建立空间塑形与权力发展、政治实践、仪式活动之间的联系,形成仪式空间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古代宫殿和都城的空间模式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思路,结合新的遗址考古发掘,从权力空间使用的角度丰富对官式建筑的认识研究,对历代宫廷空间生成和发展的问题进行系统解析。
城市虽然几乎与每个人相关,但即使是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 城里人 ,也未必对城市很了解,城市对大部分人而言也都会 说不清,道不明 。 这本《图解城市规划》力图用简洁而艺术的方式来解说城市, 城市就是一座容器,它容纳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历史。 本书通过全手绘图纸与深入浅出的文字解读城市发展历史、城市规划的工作体系和内容、城市规划师,让大众读者和初入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青年规划师对城市规划工作有一个基本认识,理解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对未来城市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作者山崎 亮通过归纳整理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从事社区设计的约翰 罗斯金、威廉 莫里斯、阿诺尔德 汤因比、奥克塔维亚 希尔、埃比尼泽 霍华德、罗伯特 欧文、托马斯 卡莱尔为代表的早期 社区设计 师的思想,作者从英国的社区设计和社会主义者出发,阐述了自工业革命后在英国发生的历史变化,期间以罗斯金为代表的诸位先驱们如何将自己的理念融入到社区设计之中,以及这些理念和实践对于例如山崎亮经营的studio-L等当代社区设计工作室和社区工作者们带来的影响和启发。书籍内容详实脉络清晰,包含大量考证和引据,有志于社区设计工作,对于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作为研究英国社区设计发展的历史的参考文献之一,本书收录的内容对当代的社区设计师带来一些积极影响。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与城镇化,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城市规划职能、体系与内容,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城市生态与绿地景观系统,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以及村镇规划,分八章阐述。在内容组织上本着偏于简而不失之于详的原则,对规划理论与思想部分适当简化,仅提供理论性纲要﹔指导实践操作的理论和案例则比较详尽。本书的使用对象是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本书可作为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中规划建筑类专业使用的核心课程教材,也适合于全日制规划建筑类本科教学使用,以及作为在职人员岗位培训、自学进修和岗位证书考试的教学用书。
本书的编写建立在笔者编著的《城市规划管理教程》基础之上,同时整合了《城乡规划法规概论》的内容。 城乡规划管理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①城乡规划的行业管理:②城乡规划的法规制定:③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④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管理;⑤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国家、省(自治区)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能主要是前三个方面,直辖市城乡规划管理职能涵盖了全部的五个方面,市、县城乡规划管理职能集中在后四个方面。本书围绕这五个方面安排了八个章节的内容。
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是使用普及率*高的城市规划标准之一,旨在保障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质量,规范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本书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以图示、表格等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使条文内容通俗易懂。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章目与条文顺序编排,逐条展开详细图解,方便读者直观、全面地理解专业内容。本书是学习《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力求满足规划设计、规划管理、规划教学等多种需求。 本书适合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的人员阅读,可供建筑管理与设计的技术人员、房地产开发从业者参考,也可作为城乡规划、建筑类、房地产类大专院校学生的常备学习资料。
为更好地贯彻《城镇供水行业职业技能标准》,进一步提高供水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南京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主编了《城镇供水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系列丛书》。本书为丛书之一,以自来水生产工岗位应掌握的知识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基本知识入手,系统地阐述了该岗位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以及安全生产知识。
《生态乡村规划 普通高等院校 十三五 规划教材》一书*章至第三章回顾了乡村的概念与乡村划分,提出了生态乡村规划的学科支撑与理论基础,简述了生态乡村规划及发展历程,介绍了生态乡村规划的方法和程序;第四章至第十章重点围绕生态乡村战略规划、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居民点布局与节地控制规划、景观规划、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环境规划、旅游规划等主题逐一介绍了生态乡村规划的主要专题规划内容;第十一章围绕生态乡村规划的编制依据、成果形式与要求、 多规合一 对生态乡村规划编制的 新 要求、 乡村振兴 对生态乡村规划实施的 新 要求、生态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等进行了阐述。 本书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系统阐述和专题探讨相结合,经典知识与前沿热点相结合,既具有教材的普遍性特点,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属性,可作为全国高
随着社会对城乡规划实践中村镇规划研究型内容要求的不断提升,村镇规划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成为城乡规划教学中日益重要的部分。本教材通过相关村镇理论体系梳理与研究、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新技术分析应用解读等相关内容的系统讲授及典型实践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指导学生了解村镇规划的研究领域、目前我国村镇规划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中外研究的重点与阶段性差异比较,掌握村镇规划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并应用到实践中。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训练,实现在村镇社会认知、村镇空间设计、村镇设计语境表达及沟通协调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实证研究-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对城市空间增长演变的效用检验。2.1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首先分析讨论国内外城市空间治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工具和实施效用,试从空间规划体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视角对城市空间增长这一现象进行重新解释和梳理,以国内外*新理论研究动向和成果为基础,并在中国当前 新常态 下的制度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总目标的分析框架下,完成了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部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增长阶段特征及趋势分析;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体制设计;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制。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1999年开始研究住宅的健康性,并牵头主编了《健康住宅评价标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在健康住宅领域有着丰厚的技术积累。健康住宅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版《健康住宅解析》,将健康住宅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作回顾和总结,以推广健康住宅,共筑健康中国梦。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在全国44个城市,开展了66项健康住宅创新实践项目,建设面积近3000万平米。
本书建构了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社区生活圈概念体系,科学探索了城市社区生活圈的多种划分方法及其空间模式,并创新性地提出城市社区生活圈规划系统及其实施方案,同时利用GPS轨迹数据与活动日志调查的手数据,剖析社区生活圈与城市生活圈的规划实践案例,进一步指出城市社区生活圈规划的现状问题与未来方向,是国内关于城市社区生活圈研究的著作。 本书面向的读者为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社会学、城市交通行为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与工作者、高校师生,也可为时空间行为与社区感兴趣的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本书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依据,分四个部分阐述了不同目标需求的教育历史建筑升级改造过程,即建筑修缮、建筑规划与设计、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与应用及建筑的现代化改造。其中,部分侧重于修缮方案分析,第二部分侧重于功能诉求与改造方案分析,第三部分侧重于社会影响与方案分析,第四部分侧重于社会影响与应用价值分析。本书内容涵盖教育历史建筑升级改造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与特点、不同情况下的功能需求、不同的方案设计和不同的社会影响等内容。
《从城镇体系到国家空间系统》内容有国家系统研究的基本问题——进化与创新、研究国家系统的意义、我国“国家系统”现状基本特征——农业时代、延续而来、我国“国家系统”现状基本问题、国家系统变革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变革、国家系统变革的微观基础、国家系统变革的方式——多体系联动进化等。
密度作为一种物理属性,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形成而存在。但同时,密度也是一种具有经济和社会意义的文化属性,密度概念的定义本身反映了人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和使用方式。该书就是通过密度视角来理解城市的集聚本质。书中提到,人类城市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大多数人口的居所。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全球化的发展触发了新一轮城市化的进程。世界城市人口在不断增长,城市生活所影响辐射的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大,前所未有的城市现象在不断出现,城市化过程已经从生产的结果转变为再生产的手段。因此,人们需要重新认知资源、物品和信息等要素的集聚方式,并对城市空间的集聚和分异状况作出新的阐释。该书从不同历史时期、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的诸多城市空间形态实例及理论中,选取标准研究单元样本来进行研究,
随着城市的全球化竞争,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复兴和发展的重要的新战略驱动力。智慧城市正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寻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新的集体生活形式。这使得智慧城市成为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和政治家以及很多企业的重要关注点。本书试图将智慧城市与文化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解读其对城市空间和经验的影响来采取真正的批评立场。这种文化和批判的视角尤为重要,因为智慧城市既是一种渗透着乌托邦信仰的理想,也是一种具体的城市转型过程。这本书一开篇就考察了智慧城市赖以建立的技术现实,从使我们能够监测基础设施内发生之事的芯片和传感器到连接个人的智能手机。通过这些技术,城市空间似乎被激活了。这种激活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愿景:一方面是以*有效的方式引导城市的新控制论的野心;另一方面是自下
《城市动物园更新设计: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本专门介绍和讨论当代城市动物园更新设计尤其是传统城市动物园改造提升的书。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为我国城市动物园提升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迄今为止,本书是国内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方面,兼备丰厚的理论基础以及详细实践案例的专著。可供风景园林、设计学、生态学等专业相关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学习参考。《城市动物园更新设计: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本专门介绍和讨论当代城市动物园更新设计尤其是传统城市动物园改造提升的书。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为我国城市动物园提升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迄今为止,本书是国内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方面,兼备丰厚的理论基础以及详细实践案例的专著。可供风景园林、设计学、生态学等专业相关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学
本书从城镇排水管网检测与评估技术和方法发展及应用出发,结合排水管网理论基础、排水管网信息化系统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相关检测案例,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城镇排水管网检测与评估技术和方法。全面的介绍了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进排水管网检测技术手段,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检测数据智能分析方法,并以实际案例介绍了相关技术的应用情况。 本书可供城镇排水管理部门、排水管网公司、规划设计院、排水检测公司外业检测人员、检测数据内业分析人员学习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