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视点,对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系统介绍和分析,为中国的城市治理决策、土地规划管理,以及城市交通、产业、环境和房地产等相关领域提供一份系统的对标城市深度案例。本书阐述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经验包含城市(国家)治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两个层面,且自上而下,多方面兼顾,形成城市治理一体化的合理格局,切实发挥了规划的引领作用。本书重点阐述了值得中国城市分析和参考借鉴的四个方面 公共住宅、产业发展、环境(水资源和绿化为核心内容)和城市交通。这四个方面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在新加坡城市(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个方面都有一套完整架构,又能在土地规划和建设实施上实现高度协调和相互支撑,体现出新加坡在规划上具有前瞻性和连贯性,而实施过程中又能保持动态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使城市物质空间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对城市空间进行局部、微小的改变往往能激发城市自身的能动性,避免了因大规模改变城市空间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后果。本书围绕城市微更新这一话题,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近年来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与改造实例,包括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老旧工业建筑改造、老旧独立居住及办公空间改造、商业空间及商用建筑改造、城市广场改造、学校改造等项目类型,通过改造前后对比、局部初设图纸、高质量的实景照片,向读者全面展示项目改造过程。 本书适合建筑师、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以及关注城市发展、对城市微更新感兴趣的人士参考使用。
本书共分为5篇26章,分别为道路工程基础知识、城镇道路路基施工,垫层与基层施工,路面联结层,面层,挡土墙,道路附属构造物,城镇道路工程质量检查与病害防治,城市桥梁工程,桥梁基础施工,模板、拱架及支架,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桥梁桥面系施工,城市地道桥和人行天桥,管涵和箱涵施工,桥面及附属工程与养护抗震,桥梁工程质量检查与病害防治,市政管道工程概述,市政管道开槽施工,市政管道不开槽施工,其他市政管线工程施工,附属构筑物施工及管道维护,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施工等。本书按照 线图 工艺流程精要 现场图注解 视频讲解 的形式针对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要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图表化的表达方式直观清晰,内容简单易懂,从而达到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学习并快
新版GB 50014-2021内容变化很大,包括校核的项目和水量计算,总变化系数提高、补充了污水污泥处理标准,新增了信息化、智能化等智慧排水的内容,删除了不再常用的工艺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等内容。 本书按《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2021条文为线,逐条进行解读,以问答形式,对本条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方便大家理解学习。 本书分为9章,分别为总则、术语、排水工程、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泵站、污水和再生水处理、污泥处理和处置、检测和控制。
《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城市再开发重大案例研究》在阐述东京城市形成演变过程、城市规划管理法规及再开发项目机制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12个城市再开发案例进行分析。阐明东京城市发展的背景条件和特征,呈现东京城市再开发举措的独特性和合理性,揭示确保再开发项目得以实现的政策支撑、资本参与、政府部门管控及专业机构发挥作用的项目机制。本书所探讨的是与城市决策、规划管理、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专业领域,以及房地产等行业都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城市发展问题。
本书详细讲解了利用GIS平台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的系列技术方法,涵盖了国土空间规划GIS应用的主要方面,包括:数据整理和信息建库、一张底图制作、总体规划编制、详细规划总平面图绘制、协同规划、双评价分析等。这些技术方法的学习,能极大地提高规划师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分析的能力。本书适用于广大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规划设计人员、研究分析城市的科研人员,亦适用于高等院校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
本书尝试应用评价体系和指标,对国内外轨道交通案例进行分析与解读;在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发掘轨道交通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价值。在总结各个发展时期各国曾经面临问题的同时,对当下中国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审视和反思。
本书分为理论篇、路径篇、案例篇:第 一篇讲述了智慧养老的概述、不同的养老模式对 智慧养老的需求及应用场景,以及实现智慧养老的关键技术;第 二篇讲述了社区居家养老的智慧化建设、养老机构管理系统的建设、智慧旅居养老、医养结合的系统建设、大数据平台助力智慧养老;第三篇讲述了智慧养老的具体实践。全书把智慧养老实践的理论和法规通过流程、图、表的形式呈现,讲解通俗易懂,读者可以快速掌握重点。 本书可供从事智慧养老实践的机构、智慧养老设备提供商、智慧养老方案提供商、相关从业人员、养老机构负责人阅读和参考。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切身体会到智慧养老建设构成的方方面面以及国内外智慧养老的建设成果,以及我国在智慧养老领域的努力方向及建设思路。
本书主要从设计学视域审视城市形象与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城市地标为切入口,融合了设计学、传播学、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设计学研究范式,坚持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按照城市形象理论的逻辑框架,选择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其中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讨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构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未来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发展的路径依赖。本书致力于从学理上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提供一种分析路径,力图超越个案,把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特殊性与理论的普遍性相联系,丰富和延伸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研究,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和回答。
这本书反映了马克 哈特对城市社会学的学术造诣和他毕生对体验城市生活的热情。他在芝加哥社会学学院有着深厚的学术根基,有助于了解和欣赏城市结构和过程的多样性及其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本书通过将芝加哥学派的传统与象征互动产生的社会心理视角相结合,并结合政治经济学对城市语境中的社会组织、社会变化、分层和权力的宏观考察,扩展了芝加哥学派的视角。
本书内容包括多中心城市的概念解析与分析框架;国内外多中心城市发展案例解读;多中心城市空间演化的微观机理;多中心城市空间绩效评估与影响因素研究;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多尺度优化策略等。全书可供广大城市规划师、城市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内容系统化讲解了城市与城市中的水系,滨水的处理,如何利用城市水系达到海绵城市设想。图书共分为四个板块,引言部分对城市和水的关系进行了概述,水体在城市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城市水系建设内容,列举了唐宋元明清对城市水系建设的历程,并以西湖为例进行详述。第三章分析了当下城市水系建设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解决原则,第四章以案例的形式对解决方法和解决原则进行详细解析,对中国当下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意义。
现阶段, 在社区治理转型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进程中, 如何提高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效率, 注重协同供给的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适应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多样化、复杂化、动态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创新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框架、模式和机制, 是近年来公共服务领域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热点议题。 本书力图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融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立足城市社区治理特点、规律和条件 从理论到实践对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治理创新主题展开深入研究, 系统性地解答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治理理论与现实基础、实存样态状况、治理内在逻辑、相关利益主体关系、现实动因及机理、模式与成效、引导策略和管理对策等问题。
在城市环境建设面临挑战的时刻,绿墙、建筑墙面绿化与屋顶绿化的出现开辟了一种让人们在城市中能够感受自然的新途径。竖向绿化对可持续景观的维护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主要分为技术指南和案例分析两大部分,通过40多个国际知名的景观案例,说明了竖向绿化的优势、现场规划、施工与维护等。本文阐明了竖向绿化的概念以及能够产生的效益,针对未来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把“水泥城市”变为“森林城市”的构想。
我国是自然灾害大国。随着我国 新型城镇化 战略的实施,城市在人口和财富不断聚集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但是,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 系统的系统 ,无法开展灾害过程的物理试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真实城市的数字孪生模型,进而开展城市在多种灾害下的情景仿真与韧性评估,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这种技术路线可以称之为 城市综合数字防灾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而日益完善,成为防灾减灾领域的新趋势。 本书在 城市综合数字防灾 的新理念下,系统阐述了城市地震及次生灾害情景仿真与韧性评估的研究,为城市防震减灾提供了一套 数字防灾 方案,同时也对国际防灾领域关注的 多灾害 、 地震韧性 等热点问题也结合信息技术进行了新的探索。全书共包括十一章,分别为:1 绪论;2 城市建筑数据获取与建模;3 城市
本书针对我国当前社会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面对未来城市发展进入中后期阶段,通过对当前社会养老模式、养老问题、养老服务需求等分析,提出了建立一种适应未来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养老模式构想 集体自助养老模式(CSE),并构建了超大城市自助养老服务设计框架,从整体系统的角度研究了超大城市自助养老服务设计实现过程及关键技术,建立了集体自助养老服务系统模型、服务设计评价体系及自助养老服务应用系统原型实例,为政府养老服务提供更多选择,为社会养老服务创新提供有益思路。 本书可供从事服务设计、工业设计、社会保障、社会工作者或者人口学研究工作者阅读参考。
面对资源紧约束的发展困境,城市更新已成为挖掘空间发展潜力、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中外城市更新的实践证明,大规模拆除重建式的城市更新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综合、内涵丰富的渐进式城市更新才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转型发展的正确选择。本书以深圳为例,结合城市发展历程,分析当前城市更新的特征及存在问题,从城市更新的评价体系、社会结构变迁、低碳生态实践、规划编制内容等多角度,对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探讨了城市新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
本套书以 城乡发展基本规律和绿色发展基本原则 为总论,围绕人与自然、指标体系、支撑体系、区域一体化、城乡关系、规划体系、居住保障、城市形态、社区建设等10个主题,向住建部管理人员普及绿色发展理论。本书基于 一张蓝图干到底 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以 统筹规划未来 和 规划统筹行动 为主线,论述构建规划体系的工作理念和方法途径。
土地使用规划或许不是空间规划的全部过程,但至少是空间规划的全部结果,因为任何空间规划*终都必须落实到土地使用上,其对土地用途和发展权的管制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依据。本书将各类空间性规划统称为 土地使用规划 ,并细分为七种等类型, 围绕着这一核心概念,探讨 土地使用规划 的类型演变、编制方法和*实践原则,阐述了 土地使用规划 在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中的成效、机遇与挑战,并综合考虑地理区位、地域类型、行政层级和空间尺度等因素选取了9个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和十五个章节。 *部分包含三个章节。*章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研究进展回顾,分为三个领域,包括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社会公平正义理念演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社会绩效评价研究。第三章是上海中心城区社会空间分异,包括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和演化、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空间匹配和演化,为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社会绩效评价提供基础。 第二部分是上海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网络的社会绩效评价和分析,包含四个章节。第四章是轨道交通网络的地域公平绩效评价,第五章是轨道交通网络的社会公平绩效评价,第六章是轨道交通网络的社会正义绩效评价,第七章是轨道交通网络的公平正义绩效比较。 第三部分是上海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分布的社会绩效评价和分析,包含三个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