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适应国家海绵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情况下提出的,通过精美的图片、细部图纸和详尽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城市立体绿化的建设成果。图书分为两个部分,从基础知识到案例解析,从概念介绍到细节剖析,分析了影响立体绿化的各个因素,介绍了屋顶绿化和垂直花园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解析了每个案例的设计理念、设计过程及其实现效果。本书对于一直致力于和即将投身于城市立体绿化建设的人士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城市设计手绘快题作为一个高级职业化的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其目的是使参加的设计师或者毕业后准备进入设计职场的学生们,在解决问题和设计技法上达到一个相当高的职业化水准。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期以来坚持低年级学生徒手草图能力的培养,本书将近年学生作业结集出版,以促进各建筑院校学生徒手草图绘制技巧交流,加强徒手草图基本功训练。
虽然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一直都是城市规划的中心议题,但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中的设计元素扮演着相对次要的角色。由于人们对现代高效的高容量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传统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在显著地改变着城市肌理和地形及其周边的景观,基础设施已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效手段。本书通过多座城市不同规模的案例探讨了基础设施在空间设计方面的含义,强调了基础设施与城市设计的关联性,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城市设计手绘快题作为一个高级职业化的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其目的是使参加的设计师或者毕业后准备进入设计职场的学生们,在解决问题和设计技法上达到一个相当高的职业化水准。
本书利用现存的1855、1865、1876、1947等年代历史地图及不同时期历史照片,通过扫描、拼合、描绘、复原等技术措施,针对近代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制作了大量的历史空间分析、示意图纸,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演进进程进行了研究。该书对公共租界中区的初期发展进行了城市规划解读,根据经整理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片,分别对公共租界中区的城市功能、住宅布局、空间形态、道路桥梁、市政水系等空间元素的历史变迁进行阐述,反映了外滩地区空间形态的来龙去脉及其缘由。
《深圳改革创新丛书·规划探索:深圳市中心区城市规划实施历程(1980-2010年)》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主一副”两部分:主要部分为深圳市中心区规划编制与实施三十年历程回顾及其经验教训的总结,通过梳理中心区规划编制及实施的演变历程,记载中心区规划建设资料,为社会广泛研究深圳市中心区规划建设提供素材。辅助部分为深圳中心区规划实施的初步评估,重点在于中心区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评估。并期望通过探索深圳市中心区规划实施后的评估方法,最终以规划评估成果反馈对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改进建议,探索更加适合中国国情、与市场经济密切接轨的详细规划编制内容和实施方法。以规划评估推进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改革,这是作者的初衷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行动规划相关理念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阐述和研究,结合对新时期规划价值和效用的认识和分析,总结归纳了“行动规划九条”作为重要的行动规划理念和技术方法,结合案例进行了生动演绎,对未来规划2.0时代进行了畅想。
《中国产业园区研究与规划设计》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对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研究尝试。希望通过对产业园区的历史发展回顾、理论成果汇集、规划策略分析以及实践案例介绍,可以为当下城市转型中的产业园区升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建议。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2035”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对接“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为上海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规划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将坚决按照努力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要求,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
本书从城市空间体系论出发,以日本有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大谷幸夫在东京大学城市工学专业和千叶大学建筑学专业授课的内容为基础,系统梳理与解读东西方古往今来经过历史洗涤的城市与建筑的关系,通过对城市变迁与发展的原理和规律的探索,力求构筑以市民为主体的基于建筑构建城市的城市设计理论,为城市研究与设计实践提供了独特的视点和方法。书中还结合现代城市的发展与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如何使现代城市空间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状态提出宝贵建言。
内容简介
《山地城市设计适应性理论与方法》建构了基于地域适应性的山地城市设计理论,从理论研究层面创新了适应性思维的三种典型模式,即从动适应、协动适应和能动适应在山地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在该方法指导下,《山地城市设计适应性理论与方法》进一步通过对山地城市地域性影响因素以及山地城市设计要素的梳理,从与“地形”“环境”“文脉”三个方面相适应出发,将山地城市设计方法归纳为“顺、用、改,防、调、解,保、承、扬”九种具体操作方法,将地域适应性理论应用到山地城市设计中,更具现实意义。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2035”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对接“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为上海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规划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将坚决按照努力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要求,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
本书为无障碍设计的综合性读物。全书共分10章,章为绪论,介绍无障碍环境的内涵和使用对象;第2、3章为调研和行为观察部分,采用了访谈法、问卷法、现场跟踪观测法和行为模拟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肢障者进行调研,对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第4-6章是将调研结果从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指导无障碍设计;第7章是肢障者辅助器具和交通工具的无障碍设计,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结合人机工程学,对步行车、护理床、移位机等辅助器具进行功能、结构和形态尺寸的无障碍分析;第8章是根据以上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的研究结果,分析生活居住空间、公共交通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从室内空间形态与组织、室内界面处理、室内采光照明、室内色彩与材料质地、室内家具与陈设、室内设施和室内绿化七个方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第9章
《聚合氯化铝絮凝形态学与凝聚絮凝机理》基于传统Al—Ferron络合反应动力学(Ferron法)与27AlNMR光谱联合应用,以及改进提出的新型电喷雾质谱(ESI—MS)定性定量表征技术,系统探讨碱化度连续变化的典型羟基聚合铝溶液中羟基铝团簇(尤其是Keggin结构和平面Mogel结构Al13)的形态、结构,阐述不同结构铝(六元环结构与Keggin结构)的双水解转化模式;在此基础上,从界面吸絮凝过程、絮凝动态过程及絮体结构变化、絮凝过程颗粒物间的相互作用能变化等角度深入研究羟基聚合铝的凝聚絮凝作用机理,并以传统混凝剂硫酸铝为对比,综合分析羟基聚合铝的絮凝特点、适用条件及其化学计量特性。
本书是在适应国家海绵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情况下提出的,通过精美的图片、细部图纸和详尽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城市立体绿化的建设成果。图书分为两个部分,从基础知识到案例解析,从概念介绍到细节剖析,分析了影响立体绿化的各个因素,介绍了屋顶绿化和垂直花园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解析了每个案例的设计理念、设计过程及其实现效果。本书对于一直致力于和即将投身于城市立体绿化建设的人士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书主要介绍了地面出入式盾构法的装备、设计和施工核心技术,该系列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南京地铁机场线秣陵站—将军路站区间隧道工程中。地面出入式盾构法突破了盾构法隧道对覆土的传统,实现了地下隧道与地面道路连接的一体化设计与施工,规避了暗埋段大开挖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隧道工程出入地面的建设难题提供了一种全新解决途径。全书共分为6章,首先介绍了地面出入式盾构法在靠前外的发展情况;随后介绍了该技术的设计、试验、装备、施工等各方面的内容。全书内容全面、系统、创新,提出了诸多技术原则和要点,形成了地面出入式盾构法施工技术新体系。该施工技术可在城市道路隧道、轨道交通隧道、地下通道匝道等工程中应用。本书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设计、施工人员学习和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校高年级大学生查阅、参
城市空间研究越来越转向以人为本的研究视角,人文化与社会化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开书系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研究》以城市居民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案例中城市居民活动日志的定量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来挖掘日常活动空间的时空特征、模式分异及社交维度,并深层次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城开书系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研究》特别强调了构建活动空间的测量体系,并分析了活动空间的社交特征,同时还进行了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活动空间的直接比较。《城开书系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研究》可供城市地理、城市社会、城市规划与管理、居民或游客时空行为等研究的相关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