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时代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给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共机构的房地产、基建、资产、行政、后勤等领域传统业务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设施管理(Facility Management,FM) 旨在建成环境中整合人员、空间和流程,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核心业务生产率,是一门跨学科、多专业交叉的新兴学科。尽管我国设施管理行业发展比较晚,但市场对设施管理高标准服务和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综合设施管理理论与方法》是同济大学设施管理研究团队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为13章,系统的介绍了设施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阐述了设施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收录当前FM的很多热点话题,如整合设施管理模式、GMP合同机制、外包治理、工作空间变革、EHS、数据驱动智慧设施管理、业务持续管理(BCM)、基准分析、项目交接、客
《中国城市密码》作者迪特·哈森普鲁格是一名德国学者,自2000年起,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作者在中国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哈尔滨、长春、吉林、大连、青岛、郑州、西安、宁波、深圳等多个城市,同时作者也参与了部分城市建设实践和决策。本书即是作者运用城市符号学、城市社会学等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并系统梳理该历程的结果。在跨越文化的对比视角中,作者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中国当下城市空间的种种现象,追踪其内涵和本质,包括界限模糊的城市公共空间、封闭的居住小区、色彩和灯光装扮的街道景观、欧式主题的新城建设、城中村、宽阔大道―垂直街区构成的紧凑城市等丰富的内容。作者努力探寻的是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中的“中国特性”。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其实根本不是在西方化,她的骨子里既有对于优选的、现代
《镇长》从地理、边界、居住者、集市、信仰、秩序、镇长等板块,来展现蓝城小镇的发展历程和小镇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蓝城集团深度自我剖析和反思作品。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需要就地城镇化,让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政策是指导科学发展的重要蓝图,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只有深入学习理解政策,才能规划建设好特色小镇。为满足各单位在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施设备分技术委员会、华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安联合认证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牵头编撰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指南——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规划建设100问》。《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指南: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规划建设100问》共分为四个部分。部分采用了问答形式从基础理论、政策归纳、规划建设、产业发展、体育专项、标准指南、综合评价七方面对运动休闲小镇规划建设进行问答解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汇总了与特色小镇、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休闲健身设施标准相关的政策文件。第四部分呈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项目案例简介。
本书以“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为主题,围绕着实际落地的经典项目,集中展示了当下中国在乡村建设方面的精彩成果,非常具有时代意义,同时图书内容殷实,也非常具有借鉴参考意义,是一本难得的乡村建设实践的精美图书。
本书基于我国污水处理现状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特性,强调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系统地介绍了过程控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常用仪表、过程控制系统及控制策略,生物脱氮除磷的过程控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厌氧处理系统的过程控制以及运行优化,污水处理系统智能控制,数据处理和污泥种群优化等内容。另外结合作者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与过程控制的多年科研成果和技术改造实践,对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与过程控制的前沿技术也进行了论述和介绍。水书具有系统全面、内容新颖、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作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管理人员的指导教材,也可作为给水排水、环境工程专业的科研、设计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书。
《公共设施网点布局规划》内容简介:公共设施网点布局在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城市和乡镇、社区和村庄等不同大小能级的城镇和聚居区中,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公共设施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此外,公共设施布局规划不仅要考虑社会的公平共享,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与供应间的平衡;不仅要考虑距离上的便利、数量上的满足,还要考虑质量上的优质供应。在很多时候规划仅仅依据国家相关规范来做是不够的。本期专辑以“公共设施网点布局规划”为主题,以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商业设施、文体设施等设施的网点布局规划为案例,剖析了不同层面规划中设施网点布局规划的原则、关键点及核心内容;研究了不同能级城市中的设施选址、设置标准、量化指标、集约化配置等方面的规划途径和创新方法
“绿水青山”的战略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一脉相承,它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和具体体“绿水青山”核心是“水”,浙江的“五水共治”及全国的“水生态治理”是万亿元的新经济。推动“绿水青山”,必须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要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配;要加大湿地建设,扩大水域面积,减少地表径流,促进雨水就地下渗,保护洪泛区面积,实现“一片天对应一片地”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以及落实“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水生态治理原则。“绿水青山”的本底是“青山”,必须竭尽全力搞好河山和矿山的生态修复,推行良好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好水源林、原始林、生境林、防护林,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库,保护好当地原始植物种和动物
本书通过对行动规划相关理念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阐述和研究,结合对新时期规划价值和效用的认识和分析,总结归纳了“行动规划九条”作为重要的行动规划理念和技术方法,结合案例进行了生动演绎,对未来规划2.0时代进行了畅想。
本书是燃气、供热及地下管网运行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之一。通过调研大型城市地下管线的运行与管理现状,利用多种风险管理方法对其运行状态进行分析评估。选用的方法包括系统安全理论、统计分析法、指标体系法、专家评议法、风险矩阵法等,对不同评价方法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提出适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以北京市地下管网为例,用各种风险评价方法开展风险评价,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实际的地下管线运行安全管理工作;并提出针对典型区域和重大活动期间的快速风险评价方法。
本书共计十二章,部分。部分为章到第五章,主要论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原理、技术与方法。第二部分为第六章到第八章,主要介绍了植物景观设计制图、评图、施工的技术与管理要点。第三部分为第九章到第十二章,以案例形式阐述了各类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的原则、规范和特点。本书运用大量图示语言,理论结合实践,力求贴近行业工作实际,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风景园林、园林、环境艺术等专业的,也可以作为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资源综合利用》是一部系统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技术措施的学术专著。内容主要包括外海绵城市建设现状与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基本理论、海绵城市构建技术、城市雨洪资源开发利用理论与计算方法、海绵城市总体规划、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基于LID的城市公园雨洪管理系统设计方法等。为了便于读者掌握海绵城市建设的各类技术措施,《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资源综合利用》采取了实用数据支撑、图文并茂、理论与实用技术相结合的编写方法,每个核心技术都给出了实用案例,后给出了典型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案例。《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资源综合利用》涵盖了多项学科技术,可以说是一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集成。《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选修课程用书,也可作为从事水资
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对策。城乡绿地及其自然生态空间是海绵城市技术实施的主要场所,城乡绿地的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是实现海绵城市构建的主要手段。车生泉、于冰沁、严巍编著的《海绵城市研究与应用(以上海城乡绿地建设为例)(精)》明确了海绵城市概念、意义和价值,梳理了海绵城市发展历程,总结了海绵城市研究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海绵城市绿地雨水调蓄能力调查、评估、分析方法,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绿地格局优化策略、建设指标体系,并筛选了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此基础上,经过降雨模拟实验,结合具体应用和建设案例,提出了适合上海地区气候及土壤条件的绿色屋顶、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的多种适应性模式,提出具有高雨水截留能力的绿地植物群落构建途径,为我国海绵城市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本书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