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时代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给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共机构的房地产、基建、资产、行政、后勤等领域传统业务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设施管理(Facility Management,FM) 旨在建成环境中整合人员、空间和流程,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核心业务生产率,是一门跨学科、多专业交叉的新兴学科。尽管我国设施管理行业发展比较晚,但市场对设施管理高标准服务和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综合设施管理理论与方法》是同济大学设施管理研究团队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为13章,系统的介绍了设施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阐述了设施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收录当前FM的很多热点话题,如整合设施管理模式、GMP合同机制、外包治理、工作空间变革、EHS、数据驱动智慧设施管理、业务持续管理(BCM)、基准分析、项目交接、客
无
无
本书重点介绍了立体花坛、高架路桥立体绿化、屋顶绿化、阳台和露台绿化、墙面绿化等五种新型绿化模式,并对广州市新型绿化案例从设计、施工及养护技术等层面进行了详细解析。重点介绍了立体绿化,因为立体绿化可以充分利用城市闲置空间,缓解地面绿化面积不足的局面,还能增加植物种植模式同时提高城市绿化量,改善人居环境质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美化城市空间等。此外,立交桥荫空间、沿江护坡等曾被视为人群活动的消极空间的地方,同样也可以用立体绿化装点,以丰富立体绿化的空间维度,满足大众对自然环境的渴求及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本书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设施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应用知识,设施管理在提升企业资产、工作空间和保障性业务价值中的作用。本书将结合设施管理全过程、各阶段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设施管理
本书系统介绍了当前主要类型的市政工程构造及识图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全书各主要模块均以典型市政工程图作为引入项目,并以其为案例进行讲解,主要内容包括市政工程及识图基础知识、市政道路工程识图与构造、市政桥梁工程识图与构造、市政管网工程识图与构造、其他市政工程识图与构造(挡土墙工程、涵洞工程、隧道工程)。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市政工程、路桥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及其他相近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市政工程管理、造价等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及参考用书,特别适合市政工程施工员、造价员等岗位从业者及初学者。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应用指南/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结合细化绿色建筑的技术和政策要求,对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关术语、评价对象、评价阶段、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文件要求等做了阐释,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包括室内车库、乡土植物、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等专项发展要求与绿色建筑评价的对应性。综合考虑各类型建筑特点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技术要求,提供数值模拟分析报告模板,进一步明确竣工、运行评价阶段的现场勘查要点与要求。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应用指南/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适合重庆市绿色建筑研究人员、工程设计人员、设计咨询人员、有志于从事绿色建筑工作的学者以及高校师生借鉴。
当代城市规划与设计面临人居环境危机、人文困境及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缺失的问题,怎样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之路,在新型城镇化理念指引下,李先逵、刘晓晖著的《诗境规划论》提出了“诗境规划”理论概念,意在推动规划理论创新,为建设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开辟路径。诗境规划具有六种特性:天人合一的本真性、精神安顿的归届性、情理相依的和谐性、承故托今的记忆性、与时俱进的持续性、意境升华的品格性。在规划设计实践上采用五个策略:山水美学策略;山水城三位一体环境相融策略;生态科学策略:文脉传承策略;风水借鉴策略;诗学修养策略。全书内容包括:诗之国度与诗境、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诗境营建、西方规划设计思想诗境意义评析、“诗境空间”的营造、“诗境城市”的追求、住区规划建设的“
《城市雨水控制设计手册》分章节介绍了调蓄池、植草带和植草沟、滤池、渗透设施、大颗粒污染物拦截装置等5大类型雨水控制设施。在这5大类型设施中又分别展开介绍各种不同雨水控制设施的典型装置、适用条件、条件、对水质水量的控制情况、对周边的景观影响和安全要求、运行维护要求。其中不乏一些设计案例,强调在设计时,应根据地区地形地貌特点、地质条件、气候特征、法律法规等具体情况选定设计标准及雨水控制设施。
《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是优选专享多学科交叉视野下关注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发展前沿的系列丛书。《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12(连接城市)》其中的2册,主题是“连接城市”,探讨高楼大厦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所发挥的作用,这对于关乎城市整体品质日益重要的度量指标——宜居性而言不可或缺。
“公园城市”重要理念的提出,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未来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指导。近年来,作为一名城市一线工作者,作者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集思广益,推动建成公园城市的基本框架,在公园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积累了初步经验。本书厘清中国古代园林和现代公园的区别,辨析中外城市公园的文化差异,探索当代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具有创新性地提出新城建设“公园 ”和旧城改造“ 公园”的实施模式,为各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参考。作者对古城、旧城、新城改造建设的体会,对公共空间伦理的哲学思考,对体育运动的反思,极具新意。全书案例丰富,语言平实,论理清晰,内容涉及诸多社会学问题,是一本基于实践、经过实证的城市规划建设的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践参考价值。
《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是优选专享多学科交叉视野下关注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发展前沿的系列丛书。《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12(连接城市)》其中的2册,主题是“连接城市”,探讨高楼大厦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所发挥的作用,这对于关乎城市整体品质日益重要的度量指标——宜居性而言不可或缺。
《中国城市密码》作者迪特·哈森普鲁格是一名德国学者,自2000年起,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作者在中国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哈尔滨、长春、吉林、大连、青岛、郑州、西安、宁波、深圳等多个城市,同时作者也参与了部分城市建设实践和决策。本书即是作者运用城市符号学、城市社会学等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并系统梳理该历程的结果。在跨越文化的对比视角中,作者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中国当下城市空间的种种现象,追踪其内涵和本质,包括界限模糊的城市公共空间、封闭的居住小区、色彩和灯光装扮的街道景观、欧式主题的新城建设、城中村、宽阔大道―垂直街区构成的紧凑城市等丰富的内容。作者努力探寻的是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中的“中国特性”。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其实根本不是在西方化,她的骨子里既有对于优选的、现代
本辑主题是“乡土建筑与乡村特色”,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居环境塑造的不同角度(栏目),深入探讨乡村建设发展领域的前瞻问题和热点问题,为实践者提供理论启迪,为研究者提供实践思考。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理论,下篇实践。上篇内容主要为过去发表文章的合集,很大程度是过去思想的记录。其中有的思想前后有所变化,有些观点被证实,有的则被证伪。只有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文章才能是由生命的,而瑕疵乃是与文章生命共生的一部分。下篇实践主要内容由两个真实的概念规划组成。上篇部分的多篇文章,都是基于这两个报告。结合这两个报告的上下逻辑,前面文章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这两个规划是由我执笔独立完成。历史名城保护与城市理论研究所的张兵、蒋朝晖等人分别参与了报告的讨论和后期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