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道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志为鉴,可以知得失。修志的意义就在于此。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走向文化强国、生态强国的时代,在行进中,历史和传统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急切呼唤文化建设,如何深化园林文化,提升园林文化影响力,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苏州园林风景绿化志丛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此,我非常乐意为这套即将陆续出版的志稿丛书再序言几句,面对博大精深的园林历史文化,我们要敬畏它,保护它,同时也要利用好,建设好,既为当代造福,也使这些宝贵的财富完整地传给后人。由此,我们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历史就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发展。2012年即将过去,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刻,在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5周年之际,党的十八大胜利
由赵晓峰著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禅学基因--兼论清代皇家园林之禅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依照禅学的发展阶段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至清三个历史时期系统地疏理了禅学的思想历程和文化特质,澄清了禅学与儒、道、玄学等思想的文化关联,探究了其对社会文化心理、山水艺术精神的影响,分析了各个时期禅学影响下寺庙园林、皇家园林以及私家园林特有的文化现象,并宏观地归纳了禅学对古典园林造园意匠、园林风格、审美境界几方面的诸多重要影响。下篇则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个案进行研究,考察了禅学与清代皇家园林的关联,揭示了禅学对清代帝王的“大隐”理想人格及园林观的影响,并按照不同的类型特征具体地归纳了禅学对清代皇家园林造园意匠影响,探析了皇家园林中塑造禅境的建筑单体、群体设计手法以及自然环境设计手法,讨论了禅学主体
《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修订版)》从建筑家的独特视角对福建土楼进行审美观照,将清新的文字、美丽的照片和独特的手绘线描图相结合,多方位勾画出福建土楼发展的壮丽画卷。书中分析了大量土楼建筑和聚落的典型实例。对福建土楼的聚居方式、防卫系统、建筑技术、空间特色、楹联文化及历史成因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将福建土楼这一世界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完整地呈现给世人,是中外建筑师、建筑史学工作者、文物工作者、美术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也适合广大游客阅读和收藏。
公园是19世纪在西方产生的都市装置,是由西方特有的思想、制度孕育出的 “文明的装置”。作者认为日本都市公园的建立是其近代化的一个诉求,具有浓厚的“欧化”色彩,故此他以“欧化”为线索,以19世纪西洋(以德国为中心)都市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为背景,梳理日本都市公园诞生之际,思想、制度、设计、建造、形态等方面的史实,缕析日本是如何在都市公园这一领域落实其近代化的追求的。本书打破将公园史作为庭园史的延伸予以探讨的窠臼,以社会史的视角综合审视公园史,对当今中国的都市规划课题深具启发之功。
《建筑四书》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建筑理论著作之一,也是流传范围广、影响时间远的建筑学著作之一,是古典主义建筑原则的奠基之作。它从1570年出版以后就获得巨大成功,并在其后数百年间被普遍接受,多次再版或翻译为欧洲主要各国语言。它不仅被看作一种历史资源,也被看作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它是欧洲绅士的必藏书,也是学人通向古典主义的桥梁,更是执业者不离手的行业宝典。作为一部图文并茂、非常“养眼”的读物,它的木刻图极其精美清晰,文本的组织编排颇具匠心,仅就这一点而言,此书也称得上文艺复兴时期精美雅致的印刷出版物。 帕拉第奥是文艺复兴建筑师中罕见的、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两方面都成就非凡的人物,其作品综合展现了帕拉第奥作为建筑师、工匠、学者和考古专家的诸多才能,赢得了像美国总统杰斐逊、德国诗人歌德这
《福建土楼 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修订版)》从建筑家的独特视角对福建土楼进行审美观照,将清新的文字、美丽的照片和独特的手绘线描图相结合,多方位勾画出福建土楼发展的壮丽画卷。书中分析了大量土楼建筑和聚落的典型实例。对福建土楼的聚居方式、防卫系统、建筑技术、空间特色、楹联文化及历史成因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将福建土楼这一世界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完整地呈现给世人,是中外建筑师、建筑史学工作者、文物工作者、美术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也适合广大游客阅读和收藏。
《古建筑日读》在出版形式上主要采取“日课”的形式,即一日一课,将系统的古建筑知识进行拆分,读者每日读一篇图文结合的小文章并从中了解一点古建筑方面的基础知识。本书在内容上主要选取王其钧老师绘制的中国古建筑图画,并将其进行筛选及系统的编排和分类,将其分为“古建筑构件”、“宫殿建筑”、“园林建筑”、“中国民居”四大部分。
2010年,由嵩山地区8处11项历史建筑组成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第3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讲述,配以生动的图片,向读者介绍规模庞大的历史建筑群的丰富内容。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及中岳庙8处11项共367座建筑。并回答了“天地之中”这一核心,指的到底是什么?有何魔力能将这彼此各异的文化遗产聚集于此?读懂了“天地之中”,读懂的也许不仅是这建筑群,不仅是嵩山,更能从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