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本书稿基于作者博士论文进行修改,主要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拥有代表性的几处江南山水空间切片,来阐述江南山水的特征、演变脉络和逻辑,以及江南山水演变历程中不断层积形成的江南文化。序和第1章,解释基本概念,并从政治层面以及空间特征层面解读“江湖之远”,2-8章为江南拥有代表性的7处山水切片:鉴湖与会稽山、苏州吴国苑囿山水(太湖、姑苏山)、始宁山居(谢灵运的庄园山水)、兰亭(文人心中的雅集圣地)、建业(龙盘虎踞的帝王山水)、西湖、浙东山水(山水文化走廊,天姥山)。切片的选取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空间即城乡二元结构,“城郊山水”与“乡野山水”,时间即秦汉、六朝及隋唐三个时间维度,也是江南山水的初步形成、高速发展与成熟期。7处山水切片通过山水特征以及传承关系来彰显江南山水的城乡特征与差异以
绍兴传统园林以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成为江南园林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选题主要研究绍兴传统园林(以古代山会平原地区为主)。运用文献归纳、田野调查、历史学比较法、数字化分析法等方法,通过梳理绍兴传统园林演进历程、收集整理绍兴传统园林遗存、实测或想象复原绍兴历史名园,最终解读绍兴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和艺术特色,分析园林空间布局特点,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绍兴园林造园意匠进行比较并分析,总结归纳绍兴传统园林的地域特色。题目拟定为《绍兴传统园林史》,全面展示绍兴传统园林产生、演变、升华、成熟的整个发展脉络,并重点介绍绍兴传统园林中的经典案例。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绍兴传统园林总论”体现风景园林理论与历史的专业性,推进遗产保护。下篇“绍兴传统园林实例(绍兴名园图谱)”以
园与囿,虚与实,静与动,兴与废 芥子可纳须弥,也容纳了长久的情结和梦想 时间不断镀色不断侵蚀,人事总在营造却也未停蚕食 穿越如画如诗的草木亭台,何在江南,何以园林 【内容简介】 本书以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产生、发展、维护的经济和社会动力。首先从本源的角度阐述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从何而来,为何出现这种建筑艺术形式,为何以这种姿态保持到现在,是何种经济和社会驱动力使然。其次,探寻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起落、流转、兴废根源,造价和维护的关系,及其代际保持面临的必然困境;分析各所名园的其人其园,分析其中的各个建筑要素,解读其艺术和审美价值。最后,揭秘江南古典私家园林能够在当下 焕发青春 的经济学及社会学原因。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各个角度阐述江南古典私家
怎么种花?什么花好打理?按照卖花人说的方法来养怎么还养死了?为什么我每天精心照顾可花总是死? 相信每一个园艺新手都会有这样的心愿:能有一本不抄来抄去,实际一点的园艺指南来带我入门。 这本《掌中花园》就是科普作家张辰亮(无穷小亮)的植物养护心得,除了如何养护植物,无穷小亮还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原生地环境和习性,一次性、全方位了解你想要养的植物。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园艺书的亮点。 如何选择好看又好养的观赏植物?怎样做好植物不同阶段的养护?哪些植物造景只能短期欣赏,哪些可以长期炫耀?如何无压力养好捕虫堇、瓶子草甚至雨林缸? 关于这些很具体的问题,无穷小亮的也以讲述、手绘步骤图和实拍的照片等形式在这一版《掌中花园》中一一解答。 一起走入园艺的大门,获得属于自己的、更有想法的私家花园吧!
河洛地区是华夏文化的源头,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其他各区域性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也都起到了促进和交融的作用。作为建筑文化遗产之一的传统民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生活在河洛地区的华夏部族、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人民群众共同创造,虽历经沧桑,但河洛民居中所蕴含的精湛的技术和艺术,直至今日,仍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接受。 本书共九章,分别是绪论、民居文化与建筑语言研究、聚落选址与院落形态研究、河洛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研究、河洛传统民居空间设计组合研究、河洛传统民居景观环境的设计演化、河洛传统民居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聚落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审美文化研究以及河洛民居数字化保护与发展。
本书按照季节推移,从春到冬,选择合肥富有代表性的古树名木,对其生长特性等逐一进行详细描述和考证,串联、反映合肥古树名木的概况,充分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人文故事和历代保护情况,展示其影响等。本书对于宣传合肥人文历史知识和绿色发展生动实践,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书适合大众阅读。
本书称得上是一本“大师小书”,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在本书中,染思成先生以随笔的方式,漫谈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话题性强,文笔优美,深入浅出。本书的上编“拙匠随笔”收入梁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多篇建筑科普作品,寥寥数语,解释清楚了建筑学是什么、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等来自公众的疑问,并饱蘸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撰写了“祖国的建筑”“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与建筑的艺术”等文章,阅读这些文章,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跃然纸上。本书中编“城市与规划”收入了梁思成在城市规划领域有代表性的几篇名文,如具有历史价值的“市镇的体系秩序”“梁陈方案”“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等,集中体现了梁思成从1946年至1951年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学术创见,这几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北京城的规划、
这是一本讲述亭子文史故事,并将“亭子”写到极致的专书。收录各地名亭130余座,涉及相关建筑、历史、诗词、楹联、书法等门类。作者通过实地踏勘“采风”,穷尽相关资料,虽旁征博引,信息量巨大,但简繁得当,图文互动,引人入胜。 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将东西南北的亭子集中在一起,按照自己独特的分类方式,将其列为“北京园林亭子”“古道上的亭子”“泰安泰山上的亭子” “御碑亭及其他碑亭”“诸葛亮与亭子”“蒋介石与亭子”“各地名亭撷萃”等诸多专题,并详加介绍。其中的“苏轼与亭子”,作者沿着苏轼当年的足迹各地寻访,采集和苏轼相关的亭子多达26座,可谓蔚为大观。
怎么种花?什么花好打理?按照卖花人说的方法来养怎么还养死了?为什么我每天精心照顾可花总是死? 相信每一个园艺新手都会有这样的心愿:能有一本不抄来抄去,实际一点的园艺指南来带我入门。 这本《掌中花园》就是科普作家张辰亮(无穷小亮)的植物养护心得,除了如何养护植物,无穷小亮还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原生地环境和习性,一次性、全方位了解你想要养的植物。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园艺书的亮点。 如何选择好看又好养的观赏植物?怎样做好植物不同阶段的养护?哪些植物造景只能短期欣赏,哪些可以长期炫耀?如何无压力养好捕虫堇、瓶子草甚至雨林缸? 关于这些很具体的问题,无穷小亮的也以讲述、手绘步骤图和实拍的照片等形式在这一版《掌中花园》中一一解答。 一起走入园艺的大门,获得属于自己的、更有想法的私家花园吧!
《园艺的世界》科普教材由活跃在科研、教学、推广一线的资深农业专家精心策划和编创,采用全新视角融合科普的创作思路,内容针对科学理论、生产实践和农耕文化等诸多方面,立足科普培训,助力科学种田,服务农业产业,传承农耕文化。教材分为蝴蝶兰、西瓜、桑葚、辣椒、番茄、苦瓜等六个板块,每个板块下分理论知识类、实践类等节段。这本书既能作为科普趣味读物,实现传统农耕文化“生命”的延续;又能作为农民培训教材,提升新型农民职业素养。
随着全球文化多样性和新旧社区的持续发展,公共艺术承担着捕捉社区独特动态和能量的作用。新类型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发展的新阶段,强调公众的广泛参与和互动,强调对公众广泛关心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强调实施的过程性和社区的联系,以及强调环境的针对性。本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了社区新类型公共艺术的理论发展和营造实践,剖析了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路径,从营造社区公众生活与共享空间、构建社区可食景观与康复花园、规划生态场域与城乡新生活等三方面进行了介入模式的建构。
由邵凌著的《库切作品与后现代文化景观》是2012年立项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历史?当下:J.M.库切与后现代文化景观”的研究成果。 J.M.库切出生于南非,两度获得英国文学优选奖――布克奖,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享誉当今世界文坛。本书力图将南非内外殖民的国史和20世纪后半叶发生在欧美国家的后现代文化思潮结合起来,从创伤书写、身体叙事、残疾书写、生态吉说、政治观、历史观、特别化不可靠叙事、女性视角、自传写作和对现实主义的态度转变等重要命题,来观照库切的创作,探讨后现代文化语境对库切创作的影响,以及库切小说的意义与美学特征。 本书可供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师生阅渎参考。
本书提出了湿地生态修复的施工原则,动植物生态系统建设、以及修复技术的创新,也包括工程的管理、评估和维护、责任与法制等全面的知识。全书阐明了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原理、湿地生态修复施工、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管理、湿地修复工程的评估与维护等工程原则。本书可供广大湿地生态修复工作者、城乡规划师、风景园林师、城乡建设管理者和相关大专院校的师生等学习参考。
本书首先对历史性城镇景观的产生背景、文件概念、方法实践、思想理念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提出历史性城镇景观对城市发展、城市特色以及遗产保护三者融合的积极意义,以及对城市历史空间研究的三个切入点,即从历史层积的关系研究城市历史空间的构成、从发展资源的角度研究城市历史空间的价值、以管控空间变化为手段研究城市历史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最后,在上海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中对前述理论及方法进行实际应用,作为城市历史空间保护与地区发展相融合的试点案例。
作者为英国注册景观建筑师,通过本书分享超过20年的公共景观设计经验。作者通过运营自己的景观公司,倡导团队合作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来推动景观设计事业发展。从评估自身设计预期,评估项目,评估客户,选择团队,了解法令法规,设计工作规划,设计过程,团队协作,施工,项目管理和维护这几个方面,详细讲解如何发展个人或公司的景观设计事业。她主张从设计师个人的设计目标来选择项目,希望设计师能站在个人价值,社会影响,法规制约,成本等方面去做设计。
一套三册,包含《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
公园城市理念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理念,强调以绿色空 间和公共公园为核心,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公园城市理念中,城市规划 会更多地考虑绿地的布局和保护,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活动和沉浸在自然环境中的 机会。这一概念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自然生态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为宗旨, 追求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空间。通过公园城市理念的实施,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文 景观会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会得到提升。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作《洛阳名园记》“开专题园录之先河”,所载园林,述、考、论、史相结合,一字千金,并蕴含了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理论专著体系。本书从园林美学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和剖析了《洛阳名园记》中蕴含的宋代园林审美理想、园林景观营造和园居生活审美等问题,提炼出宋代园林审美的“兼六观”,并从环境美学角度构建了宋代以“燕居”和“嬉游”为经典表征的两大园居生活审美模式,有助于打开《洛阳名园记》研究的新局面。
W.塞西尔.斯图尔德、莎伦.B.库斯卡所著的《可持续性计量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设计规划和公共管理》展示了一条测评产品生产和建成环境的新道路,用以指导人类的行为活动。它的逻辑性和建立过程都是为了帮助人类的社区实现可持续性(或者说生存下去)而形成的。 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技术的、经济的、公共政策的,可持续性计量的这五个领域融合在一起,能够全面地指导人类需求和自然资源消耗的平衡发展。 为了定义可持续状态的发展过程,《可持续性计量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设计规划和公共管理》介绍了一种新的评价工具――EcoSTEPSTSM,用来在各种形式的设计、规划、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供帮助。这个工具能够很有效地在下列过程中发挥作用:项目前期设计、地区环境评估、针对既有工业建筑的占用后评价,以及相似建筑的综
本书分为认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和实践论研究3个部分。在认识论中,本书从哲学视角挖掘风景园林过程的内在特征。从科学与美学视角探寻风景园林过程的认知方法。按形成机制将风景园林过程区分为自然过程与建构过程。在方法论中,本书通过历史及案例研究,确立了“自然催化”与“弹性建造”两种核心设计方法,从形态、建造、材料、功能层面构建出这两种设计策略的实现途径。在实践论中,本文通过3个不同尺度的研究设计探讨了两种核心设计策略的可操作性。 本书探寻了风景园林自演化、自调整、自适应的过程属性。为风景园林设计实践提供了一个选择性、开放性、补充性的设计理论。
本书对苗圃的建立与管理和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做了阐述,同时详细介绍了园林苗木的传统繁殖方法和育苗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对84种传统园林苗木和新优园林苗木(传统乔木树种30种,灌木20种,藤木7种;新优园林乔木15种,新优园林灌木8种,新优园林藤木4种)从学名、科属、形态特征及习性、繁殖育苗及栽培管理技术四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全书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并配有700余幅图片,直观易懂,是园林苗木育苗技术人员、园林企业技术人员、苗木育种大户、园林专业师生等的良好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