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园第一专著《园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全书以作者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之相应的园林营建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手法,更以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念,为好园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简约守拙、含蓄幽深、远逸超脱的至高的造园境界。
本书是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曹汛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本书收录《陆游〈钗头凤〉的错解错传和绍兴沈园的错认错定》《石涛叠山 人间孤品 :一个媕浅而粗疏的园林童话》等曹汛先生的代表性文章,材料翔实,证据充分,纠正了流传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大错案。 破旧 之外更长于 立新 。本书不仅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进行了精到的介绍,还将园林建筑纳入艺术的视角加以审视,对园林建筑艺术进行总结,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和国际地位,奠定了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的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还对一些造园名家加以介绍,本书收录的对计成、张南垣、叶洮和戈裕良等造园名家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的蓬勃气象,议论精湛,见解高妙,从中可领略一代学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的淳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从最初利用自然山川,到叠石理水人工造景,运用 移步换景 曲径通幽 柳暗花明 巧于因借 诸多手法,最终达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是将自然 天工 与 人巧 营造相融合达到的最高意境。本书收录了罗哲文先生多年研究中国园林领域的成果,从文献记载与现存园林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并以故宫内四大花园、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为例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辅以百余幅四季园林实景图片、手绘复原图、平面图、鸟瞰图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是系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读物。
咫尺山林 与 壶中天地 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两个重要特征,分别从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两个层面概括了中国古代园林虚与实两个层面。 咫尺山林 ,即有限空间的自然景致, 壶中天地 则更多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内核。本书以典型的清代皇家园林 西苑园林为研究蓝本,以中国传统园林匾额意境感知与实体空间的共构为设问,解构中国传统园林虚拟意境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对应规律与营造理法,并从发展沿革、理法规律、建筑群、单体建筑以及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对比等角度,对意境感知与实体空间的共构特征进行总结,并对其理论意义在现代景观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拓展和展望。为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现代解读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技巧。
园林是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它是一方宜人环境,是一种精神向往,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而成的艺术珍品,它被全世界公认为 世界园林之母 世界艺术之奇观 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本书分为八讲,通过轻松诙谐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插图,对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时代背景、园林简史和名园轶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设计手绘也随之更新,仅是教授传统的手绘表现技法并不能满足当代设计师的需求。作为一本景观手绘方向的提高类书籍,本书不仅讲解了基本的绘画技巧,还帮助读者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培养设计思维,并通过场景分类讲述不同场景模式下的绘画要点,读者可以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方向,进行专题性训练。通过在设计中注入新的思维方式,使用清新的上色手法,快速提升设计的感染力,给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书作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语言通俗易懂,绘画质量上乘,让读者可以做到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是一本适合景观园林设计专业在校生、考研学生及在职设计师阅读的书籍。
怎么种花?什么花好打理?按照卖花人说的方法来养怎么还养死了?为什么我每天精心照顾可花总是死? 相信每一个园艺新手都会有这样的心愿:能有一本不抄来抄去,实际一点的园艺指南来带我入门。 这本《掌中花园》就是科普作家张辰亮(无穷小亮)的植物养护心得,除了如何养护植物,无穷小亮还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原生地环境和习性,一次性、全方位了解你想要养的植物。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园艺书的亮点。 如何选择好看又好养的观赏植物?怎样做好植物不同阶段的养护?哪些植物造景只能短期欣赏,哪些可以长期炫耀?如何无压力养好捕虫堇、瓶子草甚至雨林缸? 关于这些很具体的问题,无穷小亮的也以讲述、手绘步骤图和实拍的照片等形式在这一版《掌中花园》中一一解答。 一起走入园艺的大门,获得属于自己的、更有想法的私家花园吧!
“西方园林史”是高等院校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书按照西方园林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系统地阐述了从古埃及到近代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及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园林艺术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典型特征、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助于读者系统地了解西方园林的艺术特点以及蕴含的自然观和思想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读者的专业素养和鉴赏能力,丰富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园林、风景园林等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城市规划、建筑学、观赏园艺、旅游等相关专业人员了解西方园林的参考资料。
随着全球文化多样性和新旧社区的持续发展,公共艺术承担着捕捉社区独特动态和能量的作用。新类型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发展的新阶段,强调公众的广泛参与和互动,强调对公众广泛关心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强调实施的过程性和社区的联系,以及强调环境的针对性。本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了社区新类型公共艺术的理论发展和营造实践,剖析了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路径,从营造社区公众生活与共享空间、构建社区可食景观与康复花园、规划生态场域与城乡新生活等三方面进行了介入模式的建构。
《中外造园史》(第二版)一书共分四大部分二十一章。其中,中国部分有九章,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与文化背景;东方部分有四章,主要介绍了东南亚地区及西亚地区的古代园林和发展史;非洲部分有两章,主要介绍的是古代埃及的园林和现代非洲园林景观的发展与建设;西方部分有六章,介绍了欧洲地区的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背景。后,对于中西方的古典园林的园林景观特点和审美思想、文化背景进行了对比和简略综述。
本书详细论述了福建、台湾私家园林的历史发展,勾勒出沿海地区的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及闽西、中国台湾的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从亭台楼阁、山水花木等方面论述了闽台私家园林的特征与艺术成就,并选取保存至今的、有代表性的30个园林实例,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描述与分析。
《园林谈丛》成书于1979年,收录了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二十多年来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文章共32篇,另有冯其庸、杨犁夫为本书与《说园》所作序,叶圣陶写的《说园》、《扬州园林》介绍,以及王西野(栖霞)为本书所作跋。作者立足于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以典雅的文字,将苏州、扬州、泰州、镇江、常熟、上海、杭州、绍兴、宁波、马鞍山、北京等地的园林建筑之美、其渊源和沿革以及独特的匠心娓娓道来,除对园林个例的专门叙述外,也有以园林概况、造园美学理论、假山和叠山家等为主题的文章,甚至还谈到了对当代新园林营造的建议、大观园的原型问题和园林绘画作品。丰富的插图为这场以文字为道路的园林巡礼更添精彩。本书不仅适合以知识和休闲为目的的阅读,也是可在实地游览园林前参阅的*佳指南。
嘉定自古多园林,称嘉定为园林之城也不为过。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嘉定的园林分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型。嘉定境内无名山大泽,地势一马平川,自然景观天然不足,但嘉定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环境,宜植物生长,多嘉木名葩,故树木花卉在园林中占重要地位,显得尤为突出。 嘉定的寺庙园林,以菩提寺、护国寺、南翔寺、吴兴寺、西隐寺、集仙宫、城隍庙及孔庙等较为著名。其中护国寺的牡丹,南翔寺的菊花,孔庙的桧柏、梅花,集仙宫的瑞竹、桃花更是名闻遐迩,今上海树王、排名001号的千年古*,其实也是当年老顾庙中的遗物。历代著名文人祝允明、唐时升、归庄、钱大昕等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文篇什。
作为辅助替代治疗方法,森林疗养的素材和手段都依赖于森林。森林的舒适,绿色的镇静效果,负氧离子和芬多精,五感刺激,无条件接纳的环境,森林中的自然隐喻,土壤微生物等等,都可以变成疗养课程,服务公众的健康管理。除此之外,森林树木资源支撑着森林疗养实践中草本茶、草木染、药浴、手作精油等疗养课程,是最不可忽视的疗养素材和疗养手段。按照实践中这一需求,著者将常见树科,在森林疗养中的压用潜力进行梳理,以资作业疗法、芳香疗法、药草疗法等类型森林疗养课程编制。
“私家庭院设计与植物软装”是一次别院空间设计的旅行,百种植物搭配,美丽庭院法则,让您愉悦地沉浸在大自然中。书中不仅全面剖析了设计亮点,还对植物软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图片精美清晰,文字简洁精炼,收录的庭院案例更是精品中的精品。《私家庭院设计与植物软装:欧式新贵》会让您发现打理庭院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学问,就是和植物们做游戏,让您的生活更丰富更有趣。《私家庭院设计与植物软装:欧式新贵》为欧式新贵,你在书中不难发现案例中有偏向欧美乡村风格的庭院,也有像欧美林园的规则和对称的特性,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庭院……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主要介绍林业主要产业树种的栽培管护、经营管理、加工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全书按植物资源的特性和用途分成经济林、中药材、速生树种、能源树种、珍贵树种等类别进行论述。书稿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论述简洁明确,可操作性强。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是中国林学会针对当前防疫状态下,人员流动还未能完全恢复正常,林业生产一线可能存在技术指导薄弱环节,利用学会较为全面掌握行业人才资源的优势,抓紧谋划,迅速组织林业生产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编写。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针对性强,在抗疫的特殊时期对补充生产一线的技术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公园是19世纪在西方产生的都市装置,是由西方特有的思想、制度孕育出的 “文明的装置”。作者认为日本都市公园的建立是其近代化的一个诉求,具有浓厚的“欧化”色彩,故此他以“欧化”为线索,以19世纪西洋(以德国为中心)都市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为背景,梳理日本都市公园诞生之际,思想、制度、设计、建造、形态等方面的史实,缕析日本是如何在都市公园这一领域落实其近代化的追求的。本书打破将公园史作为庭园史的延伸予以探讨的窠臼,以社会史的视角综合审视公园史,对当今中国的都市规划课题深具启发之功。
本书对北京公共园林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书中回顾国内、国外公共园林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中国古代公共园林的文化根基与空间特征,系统梳理出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脉络;并根据环境生成特点的不同,对北京公共园林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出北京公共园林的空间特色,从园林的公共性视角分析北京园林的公共化演变,探讨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演变对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影响。
作者浸淫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多年,有着很深的对园林意境的审美感悟。本书以晚明传奇中的园林意象为导引,结合曲词、戏文、典故、实景的穿插交融,为读者开启观赏园林的另一门径。全书分六篇,“《牡丹亭》:心扉?情境之始”;“《红蕖记》:山影?水影?船影”;“《西园记》:落花有无情”;“《燕子笺》:似曾相识燕归来”;“《梦花酣》:龙死藕花湫”;“《风流院》:新茧壳,旧情丝”。精选六部晚明传奇代表作,借助丰富的图像(中国传统园林摄影、明清古籍版画)、文献资料、以作者深刻的解读,给予读者轻松、知性的阅读享受。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是“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系列作品中的一部。本系列图书紧扣“中国”这一主题,从自然科学普及的角度出发,科学系统、面面俱到地为读者展现了全部中国本土观赏花卉植物,是一部极具知识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中国观赏花卉大典。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分为草本篇和木本篇2篇,介绍了530余种中国观赏花卉。每种均详尽地介绍了花卉名称、别称、主要分布地区、拉丁文,以及详尽的外表形态、繁殖及栽培管理要点。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所讲述的每一种花卉,都配有手绘彩色插图,包含整株图、各部位详细解析图。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在书后附有简明的内容索引,更方便读者查阅。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让读者朋友可以很直观、详细地了解中国观赏花卉知识,极具实用性,精美的精装装帧,更是适合家庭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