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出了关于交互设计的新观点。交互设计是设定一种人与物之间的交流模式,在人和交互物之间创建有意义的个性化互动。交互设计的个性化语言是将复杂的交互内容通过语言系统帮助使用者构建个人与交互对象的个性化变互。本书旨在让交互设计者对交互设计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对交互设计语言的认知与应用。书中详细描述了个性化交互语言的组成元素和基本结构,并通过对特定交互产品的解析来说明交互设计语言在实际交互设计中的应用。 本书适合不同层次的交互设计从业人员使用,包括研究人员、程序开发人员、交互设计师等,同时可以作为交互设计相关专业学生、教师以及对交互设计感兴趣的读者的学习参考书。
为了促进装饰装修标准实施,提升好房子内在品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编写了《住宅与公共建筑室内装饰装修产品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主要面对民用建筑,通过对室内装饰装修中隔墙、墙面、楼地面、顶面、室内门窗、厨卫各系统的产品和工程应用问题进行调研和研究,对设计要点、产品选型及相关标准、典型做法及相关标准进行研究梳理,打通设计需求、性能目标、产品选型和工程应用的链条,为产品标准应用在设计选型和工程实践中提供参考。
本教材立足于数字技术辅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结合适用性强且经典核心的数字技术,侧重于它们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应用,提供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各阶段工作内容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包括:①风景园林领域常用的数据采集,包括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地形数据、城市空间要素数据、生态环境数据等,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各项数据的基础分析方法;②景观设计及热门的分析方法,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进行场地三维空间建模,以此进行方案设计并构建设计模型;③景观规划及经典的分析方法,以GIS平台为主的分析评价,进行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范围分析、可达性分析与空间优化布局分析等;④风景园林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包括景观格局分析、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等。 本教材在相关理论简介的基础上,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方法流程,既包含规划设计实践,也囊括科学研究
、 本教材共由14章组成。第1章至第3章回顾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类型构成、演变脉络和现状概况;第4章对国家公园规划体系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包括规划演变脉络、规划特征、规划层次与内容、规划程序与方法、与其他规划的协调等;第5章 资源评价 阐述国家公园价值构成、价值评价方法、以价值完整性保护为基础的国家公园范围划定等,是后面的目标体系、战略规划和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第6章 目标与战略的确定 ;第7章分区规划是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统筹在空间上的综合体现;第8章至第13章是专题规划,包括环境教育、访客管理、社区协调、区域协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后,第14章是规划实施体制保障,阐述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的多方面保障。
本书是依据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等职业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的教 学基本要求、专业教育内容体系框架以及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有关职业院校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社会对 本行业领域的岗位知识技能需求而编写的。以知识能力、核心内容为主线,强调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课程 中基本原理、构图技法、案例剖析,常见设计手法以及注意事项等知识单元(点)的应用方法论。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环境艺术设计、园林工程技术、风景园林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 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自学和参考用书。
围绕园林理论、园林历史、造园技艺、园林文化,园林科普教育、博物馆学、馆藏文物研究、展览陈列研究等几个方面,系统总结国内在园林与博物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汇集并展现中国园林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园林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城市遗址公园的由来;北京城市遗址公园的历史沿革;北京城市遗址公园的发展历程;北京城市遗址公园的园林艺术特色等。
设计中易用性的运用包括控制器与显示器的对应关系以及控制器运动方向的设置,这与空间刺激-反应相容性关系密切。近年来,研究者采用Simon任务等范式研究刺激-反应相容性中的冲突控制与调节,以及这一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过程的神经机制。本书从刺激-反应联结学习与认知控制的角色出发,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刺激-反应联结学习调节认知控制的神经基础,以期揭示刺激-反应相容性的内在心理机制与神经基础,为认知科学和设计学提供经验性证据。
本书以北欧当代景观设计作品为切入点,研究自然化景观设计,这也是她在地域性景观设计领域的第三本著作。 本书内容包括:景观空间·从“此空间”到“无空间”;景观路径;景观要素;景观功能等等。
共生发展观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下中国生活方式与设计研究的变革途径 一书,以论著文献与电子资料检索为基础,建立在共生发展观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活用品与生活方式、设计之间的关系,指明新时代中国生活方式学科理论转型生产实践、设计生产实践转型学科理论的发展趋向,深入剖析了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下中国生活方式与设计研究的关联互动模式 ,适时阐明中国建立 生活方式设计学科 与 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 的构想与实施方案,同时通过信息时代先行数字互联系统、智能时代后续人机交互系统与绿色时代未来和谐共存系统下生活用品的功能与形式流变,提出共生发展观下生活用品在不同系统时代升级中的动态发展平衡机制,其将对 新生活革命 产生重要的理论引领与实践应用价值。
2006年,作者完成了国内实习案例的编写。时隔8年,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实习已从国内走向国外。为了应对这一教学需要,魏民、张晋石编著的《风景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指导书--欧洲篇》力图从国家与类型两条主线,构建整体的实习项目体系,以欧洲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丹麦、瑞典等国家作为实习目的国,选择各国优秀的120多个案例,涉及古典花园、城市公园、历史街区、会展园、居住区绿地、城市新区、旧区改造等多种类型。本书以图纸清晰和文字精练为宗旨,舍去实景照片与卫星影像,以强调平面图纸对于空间信息的表达与认知。同时,通过图纸与实景空间的对照,锻炼实习者在空间分析与设计表达等多方面的思维与提炼能力。
本书围绕建成环境舒适度进行分析与研究,选取了住区、下沉广场两类具有代表性的建成环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选取了北京市的部分典型案例,从舒适度评价体系的构建、影响因素以及微气候模拟数值分析的角度,采用了调研访谈、实测、模拟等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一定的舒适度营造策略。从城市建设的历史来看,人的建设行为都是对自然环境的人工化改造,使其变成建成环境。人们为自己的活动需求创造了建成环境,反过来,又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挑选能达到舒适度要求的建成环境去开展活动。如果从设计、建设、使用的流程上来看,设计和使用应该不会产生矛盾,但有时事与愿违。这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舒适度的营造。 本书的工作,正是希望从舒适度营造的角度来探讨建成环境,特别提出了容易被忽略的建成环境微气
本教材基于本科阶段的 生态公园规划与设计 雨水花园生态实验 遥感与空间分析技术应用 的教学积累而编写。这些课程是以 生态景观 为教学核心,围绕生态理化实验和3S技术实验,详细地讲述了相关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 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生态实验基础为主,讲述土壤结构实验、植物抗性实验和3S技术实验。下篇以设计课程应用为主,通过两个课程案例的分析,讲述生态实验如何支持设计课程的教学。 教材面向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环境设计及其相关学科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配有实验视频,可以通过在线途径进行直观的学习。
地球稀薄的土地镶嵌体及其有机组织正处在剧烈的变化过程中。当前急需新的方法和语言来理解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更好地生存。其解决方案将在景观这一尺度上进行 也就是说要以更大的格局开展研究,懂得它是怎样运作的,使景观设计与维持我们所有人生存的自然系统结构相和谐。每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特征。本书将给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手段,使你有机会与众多生态学家和景观设计师共同交流与协作。他们正致力于找到一种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土地利用所带来的挑战。
本书为新手识图入门与提高书籍。根据《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 2017)、《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 2010)、《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 2010)、《风景园林制图标准》(CJJ/T 67 2015)等标准编写,主要包括园林工程识图基础、园林规划设计图识图诀窍、园林建筑施工图识图诀窍、园林工程施工图识图诀窍以及园林工程识图实例。本书详细讲解了*制图标准、识图方法、步骤与诀窍,并配有丰富的识图实例,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强、内容简明实用、重点突出等特点。 本书可供园林工程设计、施工等相关技术及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园林工程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师生学习参考使用。 本书供园林从业人员、造价人员、新手使用。
本书为 建设工程识图与预算快速入门丛书 之一。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园林景观工程识图基础、园林景观工程图识读、园林景观工程预算基础、园林景观工程定额、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图预算、园林景观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和园林景观工程工程量计算。 本书可供广大园林景观工程预算、造价及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各层次院校的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尝试系统勾画我国进入城市化发展阶段以来,景观教育多元并存格局的形成路径。具体以教育活动、学科思潮、专业演变等时间线索为纵轴;院系建制、学科设置、专业分布等教育现状为横轴,统筹研究我国景观教育在1978 2008年三十年间的发展全貌。全书通过多种渠道广泛获取了全国景观教育资源的*手资料。以此为依据,从学校、院系、学科、专业四个层面分析了景观教育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全面了解,得以明确景观教育的发展定位,从而为解决学科与专业范畴争议提供了事实依据。此外,本书还对景观艺术设计教育的规模和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丰富了景观教育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