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全球性视野,该视野延续了许多由“绿色工业革命”所倡导的内容,而“绿色工业革命”也是作者上一本专著的书名。本书讨论了许多新兴的创新技术以及新的、超过了过时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模式。作者展示了来自中国、美国、欧洲、中东等世界各地的诸多案例,讨论了各种绝妙的绿色技术——从可再生能源发电到在场的智能电网开发项目。书中描述了非凡的城市化进程,分析了诸多的国家计划,以便我们再当下就可以开始设计、建造和运营未来的城市模式而不是等到50年以后。
本书尝试用口述历史的方式,为山东建筑教育界的十五位专业开拓者进行口碑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再现山东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早期教学工作的情况。 在长达一年多的访谈、整理、撰写、影像口述采集的过程中,形成访谈逐字稿近百万字、采集影音素材数百小时、照片数百张,将“人”的成长(生命史)与专业的建设发展有机结合,并将两条历史的线性叙事线索,放置在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最早开办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构成的历史语境下,还原时代变迁中老一辈建大人为师、为学、为人的态度,以及六十年专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城市双修”理念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与治理的新思路,其目的是平衡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构建生态与城市的和谐共生,促进城市的修补与生态的修复。本书通过对城市双修、历史街区、城市绿心等相关概念和规划理论及案例的梳理,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实地踏勘与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得出武汉中山大道历史街区与莆田城市绿心两个研究对象的现状问题与其成因,探讨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历史街区城市设计手法与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与规划策略;最后,对研究案例进行总结,丰富与拓展“城市双修”理念的内涵与应用。
《天津近代自主型工业遗产研究》先从历史研究入手,对天津各个时期工业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选择每一时期的典型工业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包括历史沿革、选址、格局、建筑功能、结构、风格特征、生产工艺、管理、培训,涉及了工业遗产研究的方方面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抓住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遗产的价值,探讨工业遗产价值评估的方法,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中对文物价值、社会价值的评估要求和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估进行探讨,从系列提名的角度对工业遗产“群”不同系列组合进行探讨,提出工业遗产保护的最终目标——“创意城市”。在案例研究方面,对两类具有不同价值、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研究,探讨了如何建构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为工业遗产保护提供参考案例。
本书针对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区小城市受环境条件制约而被动形成的带状形态在生态安全、功能联系、交通组织、景观环境等方面呈现出的诸多问题,结合外“适宜性”城市形态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等理念与目标,研究提出该地域小城市适宜性形态内涵,并以子长县城为例,在区域层面通过建构生态安全格局提出基于生态安全底线约束的城市形态生长思路,在中心城区层面通过指标测度与形态生长分析基于绩效提升的城市形态形态生长思路,继而构建城市形态综合生长阻力模型,最终通过归纳分析,演绎出适宜该地域小城市动态可持续生长的指状(环状)组团城市形态模式与优化路径。
雨水径流污染治理在我国城市中尚未全面开展,诸多概念和理论还存在争议,治理经验和方法也相对不足。本书在介绍城市雨水污染治理相关概念以及政策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城市雨水污染治理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编制指引、规划方法、模型应用、工程技术以及管理措施等内容。同事分类选取了多个相关规划研究典型实例,力求增强本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约未来——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与实践
本书介绍了绿色建筑后评估标准体系构建的目的意义、理论基础、基本要素、技术路径、标准体系及工作建议,将为我国绿色建筑后评估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内容包括:概述,绿色建筑后评估标准体系构建基础,构建绿色建筑后评估标准体系目的意义,绿色建筑后评估标准体系构建理论, 绿色建筑后评估基本要素标准化与技术应用,绿色建筑后评估标准体系构建,绿色建筑后评估标准体系,绿色建筑后评估标准化展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
本系列丛书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工程质量安全手册(试行)的通知》的要求,在工程质量安全手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细化有关要求,制定简洁明了、要求明确的实施细则,帮助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认真执行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将工程质量安全要求落实到每个项目、每个员工,落实到工程建设全过程。根据工程质量安全手册的具体要求,统筹考虑专业、篇幅安排,共分为9个分册。
本书以2019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湖泊水网地区传统村落的创新营建》的申报、立项、实施的全过程实录与总结为线索,以江汉平原环境及空间演变的基础研究为路径,通过对湖泊水网地区独有的传统村落风貌调查,以及在相关地域的乡村实践,梳理成湖泊水网地区村落创新营建的研究成果。 适用于响应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的号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的广大基层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相关学者、学生,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