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医 内证 的领域。 这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著名学者、病理生理与药理学家韩启德院士以 医学的温度 为主题,结集了近些年对医学的本质、医学史、叙事医学、精准医学等的人文思考,阐述了对癌症、传染病、中医、死亡等的独特看法,对癌症应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人们习以为常的医学观点提出质疑和建议,对全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技术及其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提出应回归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医疗、不能忘记医学的来路和归途等观点。本书对人们重新认识现代医学乃至重新认识自我都极具启发意义。
该书的主要贡献为:总结了明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特别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本书内容丰富,有系统完整的针灸学理论,并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杨氏对针灸学造诣精深,理论精辟,能广收百家之长,充实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对针刺得气、手法、透针刺、疗程、晕针等具体问题有一定的发挥。《针灸大成》对于针法、灸法理论是相提并论的。杨氏对于刺法理论的一个*贡献是将针刺补泻分为大小两类,他认为"刺有大小",一是手法较轻(平和)的"平补"、"平泻";另一是手法较重的"大补"、"大泻"。他将针刺补泻进行大、小分类,实质是对刺激量的定性分类,开启了针刺补泻分强弱的先河,对后世
1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是伤寒论的诸多传世版本之一,系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先生的家传秘本, 相传共有十三稿 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 。后张氏将该书传于桂林左修之(盛德)。左于同治三年,在岭南遇到其师张学正(即张绍祖),张自称为仲景的四十六世孙,传授左盛德仲景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盛德将此书传于同邑罗哲初并为该书作序,且冠以 桂林古本 名。 该书论述详尽,内容丰富,文辞畅达,说理真实,用之有效。既可补宋本文献之缺失,又能借以订正不少条文因错简讹脱所致之谬误。如通行本太阳篇下谓: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按脉证不合,其理难通。长沙古本作 表有热,里无寒,白虎汤主之。 此说似较为胜。而本书作 里有热,表无寒,白虎汤主之。 比长沙本就更进一层。再如虚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由谢锡亮编著的《谢锡亮灸法医案》介绍了著名老中医谢锡亮教 授数十年来用直接灸法治疗乙型病毒 性肝炎、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多种疑难病的独特经验以及直接灸法的操作要领和技巧。全书共分五章,、二章简要介绍灸法基本知识,第三章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直接灸法治疗医案,第四章为免疫性疾病医案,第五章为其他疑难病医案。这些医案是运用灸法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是传统医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生动范例,也是学习灸法的可靠借鉴。《谢锡亮灸法医案》内容简明实用,通俗易懂,所述方法便于掌握,医案记载翔实,疗效确切,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也适合肝炎、风湿免疫性疾病及疑难病患者阅读。
陈潮祖先生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教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其学术代表作为《中医治法与方荆》。他一生以求实、求真、求新为追求,以方剂研究为依托,以临床实用为立足点,对中医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潮祖临证精华》以“人生精华篇”,“临证精华篇”,“医话、医论精华篇”,“病机、治法、方论精华篇”四个篇章,对陈先生的人生风范、学术成就、临床诊疗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尤以突出其临床诊疗经验为重点。 “人生精华篇”主要介绍了他洁身自好、刚直不阿的正直人品;惜孤怜贫、扶危济困的慈悲情怀,孜孜以求、谆谆以教的治学态度和名师风范。“临证精华篇”主要介绍了他对咳嗽、水肿、紫癜、暴盲、暴聋、暴哑等病症辨证、用药的诊疗经验。“医话、医论精华篇”主要介绍了他在疑、难、顽、怪病症诊疗过程中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修订版)》由中国中医研究院朱步先、何绍奇研究员等朱老之弟子们整理,1989年出版以来深受欢迎,先后4次重印,仍难满足需求。《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修订版)》语言精炼,行文畅达,内容不袭陈言,不人云亦云,突现出一代名医独到的辨证思路和精当的用药绝技,以及超过前人的老药新用经验。读者可从中熟谙先生临证独特的用药诀窍,继承灵活的配全秘传。
热敏灸是作者历经30余年临床研究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系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穴位,激发选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应用热敏灸技术治疗20余种病症,如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推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面瘫、慢性腹泻、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盆腔炎等,大幅度提高了临床灸疗疗效,开创了一条治疗疾病的内源性热敏调控新途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编写,突出实用,着眼普及,不但适用于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也适用于针灸临床、教学、科研、保健工作者阅读。
本书以 标本 为中心,重点描述人体相关结构的位置、形态特点及观察方法和要点。结合教学内容,分章节设置练习题,可帮助学生具体且形象地认识、理解和掌握人体的重要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新修订的教材知识点与体系更加集中,模块之间分类清晰,方便学生理解和练习,配有实验视频、电子图片等数字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本书可供高等院校临床医学、影像医学、麻醉学、护理学、预防医学、药学等专业学生使用。
本书为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药理学》(第9版)的配套教材《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主要包含学习目标、习题及参考答案等几部分内容。本配套教材是在上一版的基础上,根据新版《药理学》的相关修订内容进行更新,并改进上一版习题的题目与备选答案的设计,使之更贴近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本课程和今后进行执业医师考试的指导和辅助作用。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第2版)》编著者王洪图、贺娟。 本书在1版的基础上,对文中的错漏文字及译文中不够准确、或不够通俗的语句进行修改。在版式上,力求适合现代人的阅读要求等。修订后的白话读本,不仅学术上更严谨,而且会更贴近大众及初级中医学习者的要求,并与市场上其他的《内经》白话本形成对照,呈现出权威、科学、易读的特色。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 众方之祖 。本书以明 赵开美刻本为底本,全书共十卷,卷一为平脉、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本书为白文本,不载历代注文,读者可直接领悟张仲景原著的风貌,适合有一定中医学习基础者、临床医师深入学习。
全国高等学校预防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的配套教材,用于指导教学与学生复习。习题题型模拟院校考试与国家考试,便于学生复习参考全国高等学校预防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的配套教材,用于指导教学与学生复习。习题题型模拟院校考试与国家考试,便于学生复习参考
作为一本深受读者喜爱,也是年轻超声医师的参考书,《超声正常值测量备忘录》初版5年后,终于迎来了第2版的出版。第2版沿袭初版的写作体例,对前5章内容做了局部调整和增删,根据临床应用增设了新的,即第6章肌肉骨骼系统的内容,使其更加贴近临床需求。《BR》 全书共六章,分腹腔脏器与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妇产科、心脏、血管及浅表器官、肌肉骨骼系统六个方面,阐述了正常情况下,腹部各脏器的标准测量切面、正常测量值、扫查方法、解剖知识复习及相关知识链接等内容;子宫、卵巢的正常测量切面和测量值及妇科多普勒超声的相关知识;早期妊娠、中晚期妊娠的各个测量切面正常值,以及胎盘和脐带、羊水、宫颈等的测量;二维、M型、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心功能评估以及肺动脉压的测量知识;腹部血管、颈部血管以及乳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公众健康体检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 肺部小结节 在体检时被发现。公众们经常拿到体检报告时被医生告知肺里发现有一个 阴影 或 小结节 。听到这样的消息,很多人会惊慌失措,顿时感觉心头被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也有些人不以为然,对体检报告中的定期复查不重视,等 小结节 长大变成了 肿块 ,往往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那什么是肺部小结节,它就是肺癌吗?应该怎么正确对待肺部结节呢?本书将详细解读大家所关心的结节问题,希望给老百姓提供健康的观念和知识。参编人员上海胸科医院主任,上海肺科医院主任,瑞金医院主任等。
张士杰 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针灸学会荣誉理事、鼓楼中医医院京城名医馆主任医师,因善用太溪穴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故得名 张太溪 。 张老擅长针灸兼通方脉,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遵循《易经》、《老子》、《黄帝内经》等著述,运用阴阳离合、开阉枢等理论,结合临床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