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疼痛?如何应对疼痛?沃尔夫森历史奖与弗兰克尔奖得主重磅著作,一部跨越三百年的疼痛文化史。 在逃避痛苦的时代,让我们看到疼痛自有其意义。 从牙痛、头痛、痛经、肌肉痛,到精神痛苦,每个人都为疼痛所扰,都试图用各种形象的隐喻来描述它。从“积极的情感体验”到需要战胜的“邪恶”,人们对于疼痛的认知和讲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有些人借此展现英雄气概,有些人则无权喊疼;有些人被认为对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则似乎特别耐疼……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异?人们在痛苦时如何自处?本书讲述了18世纪以来关于疼痛的故事,横跨医学、文学、 、生物等各领域,考察人们对疼痛的讲述发生了哪些变化,信仰、性别、种族、阶级等意识形态因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展现了身体、意识、文化、语言之间的动态联系,为我们理解
我们很难想象,患者的生死有时会掌握在“精神病人”的手里,但根据相关机构的调查研究,不少救人的医生,自己就有精神心理疾病。工作强度大、肩负重任,导致他们 24 小时处于紧张或焦虑状态,久而久之自然容易罹患精神疾病。 本书对当前医护人员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旁征博引,立足于大量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讲述,并提出了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案,便于医护人员自我诊疗。 如今,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来源越来越广,压力程度日趋增长。究其根源,既有重要的外部因素,包括医院工作环境复杂、情境变化剧烈、社会舆论影响等,也有关键的内部因素,如导致负面情绪的驱动因素、对患者痛苦的共情和被迫做出的牺牲等。 为此,需要政策制定者、医院管理者、媒体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在各方支持下,营造健康良好的医院环境,帮助
本书通过对抗战时期中国疫病流行情况的梳理,探讨抗日战争时期疫病流行的特点及其发生的原因,理清“战争-疫病流行”模式的基本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为了应对疫病流行所开展的各种组织建设和采取具体应对措施,进而讨论抗战时期疫病应对的成效与不足,并讨论这些应对策略对中国卫生防疫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融入现实世界的诸多经验教训,通过讲述圣?米迦勒医院改善安全文化的故事,向人们诠释了如何在医疗机构完成安全文化变革的过程。本故事毫无煽情的桥段,故事的主角们,无论是改革者还是持怀疑态度的访者,无一例外均为强硬的现实主义者,他们都奋战在医疗行业一线,而医疗一线人员往往自负、传统、难以改变。因他们深知改变很难,且改变往往会自揭其短。但难得的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已表明改变并非不无可能。你想一窥医疗卫生行业安全文化之貌吗?那么就请阅读本书吧!约翰?南斯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安全文化的经验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