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特学手册(2版)》为经典心血管病诊治手册,由欧美几代心血管病专家鼎力合作编写和修订,深受欧美心血管病医师欢迎。自20世纪60年代出版版以来,已经出版至2版。1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深受内科医师欢迎,重印3次。本版按照ACC/AHA指南增删30%以上内容,分62章,系统介绍各种心血管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多种综合治疗方法、预防和预后。内容丰富,语言凝练,图表精美,极具性,是心血管科医师和医学生非常珍贵的经典参考专著。
本书是关于心血管外科术后ICU诊疗的书籍。心脏外科高、并发症多,需要医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床旁监测及观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规范操作。本书对心胸外科术后处理常规、预后判断、常见并发症等进行详细论述,条理清晰,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具有指导意义。本书总结了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病理生理学的变化特点,对如何观察患者、早期识别并发症的出现、如何进行治疗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并对临床使用的先进诊疗仪器设备进行了明确的讲解,对临床医生解读数据具有指导作用。可供临床医生、相关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临床心律失常与电生理学:姊妹卷(第2版)》广泛收集了的用于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临床心律失常与电生理学:姊妹卷(第2版)》的专家团队提供了清晰且聚焦临床实践的各种心律失常指南,并提供了复杂病例技术操作的实战经验。·新增的章节充实了全书的内容,包括心脏电活动的分子机制、心脏离子通道、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肥厚型心肌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并发症。·新增一系列热点问题的讨论,包括:心律失常的机制、电生理检查、标测和导航、消融能量、窦房结功能失调、传导异常-房性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及各种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全书各章节写作形式连贯,对各种心律失常的阐述风格相似,便于读者
《先天性心脏病经胸微创封堵术(精)》由邢泉生主编,作为本技术的发明人,主编邢泉生教授应广大同道的要求组织此领域的专家编写了本书。希望为广大心胸外科医生提供详尽的技术操作参考,同时与已开展本技术,但仍存在困惑的同行们共同分享经验和体会。
苏业璞、周其文主编的《实用心脏外科解剖图解(精)》是一本学习和掌握临床心血管外科疾病应具备的心脏解剖知识的重要基础参考书籍。本书从心脏正常解剖、先天性解剖、获得性解剖,心脏临床应用解剖四个方面。全书共分32章、1556幅图,全面详实地将有关心脏解剖以图解的方式进行介绍,将心脏三维立体空间形态解析为多方位切面的二维平面像,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去观察研究心脏这一人体循环系统核心器官。在绘制和描述心脏形态结构的同时,以临床实用的形式指明了心脏各部位的结构特征,以及在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治、放射诊断及手术技术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具有可靠的临床实用性和明确的示意性,能够更有效地引导读者对心脏结构及的理解和掌握。
杨程、张世栋、单世民、阚永星、陈宁编写的《心肺脑复苏技术》是一部全面介绍心肺脑复苏技术的专著,系统阐述了心肺脑复苏的理论与技术,全书共24章,重点介绍了心肺脑复苏的基本生命支持、 心血管生命支持及其相关技术、心搏呼吸骤停及各种心律失常的处理和儿科心肺复苏等,融合心肺脑复苏指南 进展,并结合了我国的具体情况,其内容新颖,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用性强,适合各级医院I临床医师使用,并可作为心肺脑复苏技术师资培训教材,以及作为心肺脑复苏教学、进修和科研的参考读物。
本书介绍了心律失常理论、心脏电生理导管室设置,重点介绍了心脏电生理基本操作、心脏电生理检查以及射频消融等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简明实用,不但有老技术的回顾总结,而且有新技术的现实写照。此次修订再版,增加了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等内容。适合于广大心脏电生理医师和心血管内科医师学习参考。
本书由美国心肺康复协会编写,介绍了的有关康复和预防方面的指南。编者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和多幅图标,介绍心脏康复的相关内容和二级预防的实施,重点在于医院、社区、家庭等多角度整体管理、监护和急诊处理。同时在危险因素分层管理、运动监护的指导等方面,提供了更全面的指导,是帮助心血管康复专业医师面对这一挑战、实现新的持续性医疗中赢得一席之地的有用工具。通过这些指南,可在降低心血管危险、费用负担以及公共政策等领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的工具和必要的信息。可为心血管医师、心脏康复医师、全科医师、营养科医师、基层医院医师提供指导。
心房颤动又称心房纤颤或房颤,是一种以快速而不规律为特征的心律失常。很多情况下,房颤被描述成一种无生命威胁的疾病,但房颤引发的并发症却可以威胁生命。对许多病人,房颤可在2-5年内从短暂间歇性发作变为持续甚至永远存在。房颤的反复发作给病人带来身体不适,心理上抑郁和恐惧。而房颤并发症带来的偏瘫痴呆失语症等,严重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使病人苦不堪言,甚至威胁生命。多年来的理论和技术突破,已使房颤变成可以治愈的疾病,病人由此可获得20-30年的幸福生活。《心房颤动防治指南》从两个方面满足读者:搜集和阐述有关房颤的全新研究资料和理论,适于医学同行和公共卫生相关人士;大众化语言阐述的内容,病案实证、病情问答、亲身经历以及特别附加的“病人须知”适合于房产病人、家属和公众。
David L.Joyce、Lyle D.Joyce、Matthias Loebe主编的《机械循环支持原则和应用》以“全景”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机械循环辅助装置从开始发展到成熟完善的历史过程。同时,又从辅助循环所涉及的生理、与植入有关的麻醉及手术技术、并发症的治疗等多个层面,向读者提供实施这些治疗所必需的理论指导。本书还以较大篇幅介绍了目前临床主要运用的各种循环辅助装置,包括短期辅助装置、长期辅助装置等,详细介绍了各种装置的特性、植入要点和临床使用范围,方便读者为不同类型的患者选择合适的辅助装置。 本书尤其适合心血管外科医师及体外循环医师、相关的麻醉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师、心脏外科监护室医师和护士等阅读。
本书是为了给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和紧急医疗服务提供者解析心律失常的基本知识。学习完本书,学生将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治疗等方面获得优选指导。
本书共分五章。靠前章对心衰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精准化诊断、预后评估等做了详细的分析论述;第二章为心衰的药物治疗,强调了指南指导下的规范化治疗策略,对每个基础药物都详述了规范化用药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用药必须达标的理念及评价疗效的标准,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为心衰的非药物治疗,讲述了各种方法的病例选择、适应证、忌证、利弊、疗效评估等;第四章为心衰特殊情况的处理,如对右心衰竭、急性心衰及顽固性心衰等都进行了具体的救治介绍;第五章是与心衰相关的问题,对特殊人群的心衰管理、心衰并发症及其治疗、心衰与相关系统的疾病的关联等进行了分析阐述,并介绍了祖国医学对心衰防治的贡献。
......
......
为了 全面地了解心肌炎诊治与转归的现状、发病机制及其有关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临床少见心肌炎等特殊情况,结合文献资料和从事心肌炎临床诊治的点滴体会,王聪霞编写了这本《心肌炎临床研究与进展/西安交通大学经典学术专著系列》,希望对临床医务工作者有所帮助。 本书共分16章,从病因病理与流行病学、模型建立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分类与分期、中西医治疗与转归、饮食与保健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心肌炎的发展概况与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