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理学》第3版已经出版五年了。五年来 ,《麻醉药理学》在麻醉专业医学生理论教学以及指 导临床麻醉医师合理用药等方面发挥了积*的作用。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与生物医药领域的迅猛发展,带 来了理论的*新与进步。在迈入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之 时,我们对《麻醉药理学》进行改版,使其满足麻醉 学专业人才掌握专业药理学知识的要求。修订后的教 材在上一版基础上除做了适当的修改与调整外,还完 善了相关内容,以提升编写的水平与质量,适应麻醉 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飞速发展的医疗技术对 麻醉学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 由喻田、王国林主编的《麻醉药理学(供麻醉学 专业用第4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分十八章,其中包 括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计算机辅助输 注、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与拮抗药、吸入麻醉 药、
郭政、王国年主编的《疼痛诊疗学(供麻醉学专业用第4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分十六章,其中包括疼痛的基本理论、疼痛诊断学、疼痛的药物治疗、疼痛的神经阻滞治疗、微创介入治疗、疼痛的其他治疗方法、头面部痛、腰痛与下肢痛等内容。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危重病医学是一门较新的医学学科,是麻醉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在我国医学本科生教学中仅有麻醉学专业设有 危重病医学 专业课程。邓小明、李文志主编的《危重病医学》内容主要包括:与危重病医学诊疗相关的临床共性问题,如创伤后应激反应,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的诊治等;危重病医学常规及**监测方法和技术;危重病诊疗的基本技术;重要系统脏器功能障碍及相关高危综合征;心肺脑复苏等。在内容的编写上,侧重于围术期危重病的监测、诊断和治疗。
严敏、杨敬编著的《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第2版)/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与诊疗技术规范丛书》是第2版,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麻醉学发展的*成果作了修改和补充。主要介绍临床麻醉各级人员职责与技术准入标准,麻醉工作制度,麻醉操作规程、技术及质量等级标准。是各级麻醉从业人员临床操作的规范和指南。
麻醉住院医师生存手册 基于案例的学习 主编 Jesse M. Ehrenfeld Richard D. Urman Scott Segal 主译 仓静 方芳 凌晓敏 内容简介: 本书在很多方面具有独有的特点,主要适合在麻醉科轮转的学生,而对 于一些低年资住院医生也可能有用。这本书覆盖了基础和前沿的话题,还包括 了案例学习,目的是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真实的患者情境中去。为了充 分利用此书,我们建议您在阅读某一特定部分时,先浏览与该部分内容相关的 案例,然后再进行此章节的学习,并且在阅读我们的答案示例前,尝试自己回 答案例中的问题。每一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都会在相应的章节中提及,这会帮 助你将注意力集中到阅读材料中,尽可能多地记住关键信息。
知识辅助工具是一种重要的麻醉危机资源管理工具。该创作的目的是在麻醉医生平时用于夹放病历的板夹正方面印上麻醉评估量表和测量工具,形成适用于临床麻醉管理的麻醉专用板夹。夹板正反面附单腔管、双腔管型号及参数,气道评估工具,阻滞相关药物停用事件表格,血栓弹力图释义图,协和麻醉科常用药物配置表格,Glasgow评分表,ASA分级与围术期死亡率表,外科患者呼吸风险评估表,改良心脏危险指数评分表,序贯器官衰竭评分表和心功能分级表。
《2014版中国麻醉学快捷指南》凝聚了我国众多麻醉学专家的心血。各快捷指南的负责人、执笔人及诸位参与专家均是从国内麻醉学界知名度较高、学术造诣较深的众多专家中遴选而出,且都是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基础理论扎实,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在麻醉学临床和科研方面都颇有建树。在1 00余位专家亲自执笔或共同参与之下,确保了这一系列指南有很高的编写质量、权威性和临床实用性。
《麻醉机能实验学(第2版)》把麻醉学专业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危重病医学和临床麻醉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并突出麻醉学特色及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命名为“麻醉机能实验学”《麻醉机能实验学(第2版)》共分三部分。**部分为机能实验学基础,主要介绍机能实验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二部分为基础性、综合性实验,即精选7门课程中的代表性实验,重新组合,设计成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第三部分为学生自行选题、自行设计、自行完成的探索性实验,安排在学生完成基础性、综合性实验以后,进行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本科生自行完成查阅文献、立题、课题设计、实验操作、资料处理、论文撰写、宣读和投稿,从而接受一次虽较粗浅、但较为规范的科研训练,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广大民众对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完备的医疗质量需求不断增强。无论在大型综合型教学医院,还是儿童专科医院,或是基层医院,小儿手术的种类和治疗范围也日益拓宽,为了能帮助各级医院从事临床麻醉的医师较为系统地掌握小儿麻醉的特殊性,由曾因明教授指导、主审,并委托组织邀请全国在小儿麻醉不同专题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同道共同编写了《麻醉学高级系列专著》之一的《小儿麻醉》,以期待为临床麻醉专业人员,尤其是从事小儿麻醉工作的同道提供学习和参考。 本书共有22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与sbJL麻醉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解剖生理、心理学、药理学等,以及特殊技术、术中管理要点、各种麻醉方法,小儿各专科手术麻醉,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与近年的新进展。
古妙宁主编的《妇产科手术麻醉》主要阐述妇科手术、生理产程与各种病理产程及其麻醉前准备、麻醉药物与麻醉方法的选择,无痛分娩的原理、适应证及方法,新生儿抢救以及孕妇行非产科手术的麻醉前准备、麻醉方法和术后早期处理。读者对象为麻醉学专业学生、低年住院医师及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4年麻醉药理学进展》于2012年由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反响较好。这是中国药理学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出版的本该专业进展,它汇集了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在徐州召开的次全国学术会议(“徐州会议”)和2011年在张家口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张家口会议”)的大会报告和文献综述。由于麻醉药理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发展极为迅速,加上同道们积极性很高,于是,2012、2013年分别在西安、遵义召开了第三、第四次全国学术会议(“西安会议”、“遵义会议”),与会人数分别达到300、500人之多!会后,请专家们把他们在这两次会议上的大会报告和文献综述进行修改,汇编成《2014年麻醉药理学进展》,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奉献给大家。这也实现了我们的承诺:“今后,我们将不断推出《麻醉药理学进展》的后续
在现代化手术室中,往往有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 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体温监测与管理的作用,麻醉医师对围术期体温异常或意外低体温没有 重要的防范与处置策略,还有对体温 管理不当所导致的患者病情变化认识不足。因此,在围术期加强体温监测与管理不仅能及 时了解病情变化,而且有助于术中、术后、患者反应 的判断及合并症发生与否的确定,对保证麻醉安全、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出版一本关于 围术期体温调控与管理方面的专著。 郑宏、张源明主编的《围术期体温调控与管理策略》包括8个章节,主要内容有:体温生理与病理生理 、围术期低温及其管理策略、 围术期高热及其管理策略、人工控制性低温、常用的体温监测方式、围术期体温保护措施、 围术期体温调控设备以及经典病例与讨论。《围术期 体温调控
陈旭素、黄毓婵主编的这本《麻醉科护理基本知识与技术》共10章,系统阐述了麻醉专科护理的历史与发展,规划与建设,麻醉药品、物品、仪器设备管理,麻醉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护士培训与考核,麻醉患者护理,麻醉护理技术操作规范,麻醉后并发症的护理,术后镇痛护理管理,麻醉科常用药物、常见检验项目等。本书内容贴近临床,可操作性强,为便于理解与记忆,书中很多知识点归纳为表格,对提高麻醉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有效防范医疗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适于各级医院麻醉科、手术室护士阅读参考。
黄宇光、张俊华主编的《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效率手册》是以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工作常规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新指南编写而成的便捷速查手册。面向的读者主要包括刚入科的医学生、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该手册能够帮助他们迅速了解麻醉的基本知识及科室的工作常规,尽快进入麻醉医师的角色。麻醉前的评估、麻醉的药物、麻醉的实施、监测这几章重在介绍麻醉学中的基本知识,而麻醉相关技术、专科麻醉、疼痛和心肺复苏则是指导实际临床麻醉工作的快捷指南。
连庆泉主编的《麻醉设备学(供麻醉学专业用第4 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仍坚持前版的编写指导思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删或*改。麻醉设备学是医学和工程学相结合的学科,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缺乏相关工程理论基础,故对本教材全书的逻辑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先介绍 医学仪器基础知识 ,再按设备类别逐章介绍。对教材中难懂、难教的大量内容进行了改写;删除了一些过时的、不恰当的及与其他教材重复过多的内容;删除了人工气道管理器械部分内容及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将相关检验设备合并编写为 床旁检验设备 。与时俱进,本教材增加了 脑氧饱和度监测 和 心室辅助装置 等新内容。也考虑到麻醉学科的范畴包括疼痛诊疗,所以增加了 疼痛诊疗设备 这一章节。
《危重病症的诊断与治疗》(作者李文志)是麻醉学高级系列专著之一,是根据临床工作中诊治危重急症病人的需要,组织全国从事麻醉学及危重症医学专业、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编写而成。每篇均包括症状学、危重急症的诊断治疗和操作方法。各篇还根据不同需要编写了治疗技术、局部常用药物及有关正常值等。全书的编写着重于临床的实用性,结合近代各科的重要进展,系统地介绍各科危重急症的诊断和治疗。在每节的开始,均附有简短内容摘要,介绍该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要点,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