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自2001年首次出版至今,已修订4次,成为我国机械通气和危重症领域的权威经典著作,广受读者好评。本次修订,是在第4版的基础上,对章节和内容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和更新,包括优化章节编排,删减陈旧、应用较少的内容,增绘大量插图,更新呼吸危重症和机械通气领域的最新观点和研究进展等。 本书共四篇四十三章。第一篇为机械通气相关基础知识,重点是呼吸衰竭和氧气疗法的热点问题与合理评价。第二篇为机械通气的理论与技术,主要是呼吸机的基础知识、通气模式和通气效应、机械通气的生理学基础和策略、不同通气环节的问题和处理对策、相关应用技术的管理与监测,以及非常规呼吸支持技术等。第三篇为机械通气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第四篇为机械通气相关的综合治疗与管理,包括营养支持、康复和护理,呼吸系统的引流,呼吸机的
本书作者为原北京大学*医院介入中心护士长,具有长年、丰富的介入护理经验,本书由她组织国内大型三甲医院心血管介入中心医生及护士长参与编写,系统介绍了目前介入诊疗器材的原理、应用直至护理技巧,内容实用,贴近临床,便于学习和掌握。
医疗器械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是临床工程师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也是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浙江省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于2016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征集医疗设备维修案例,以促进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在医疗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方面的交流与分享。为了更好地传承经验智慧,本书吸纳了5年来所有的优秀维修案例,并按类别分为超声类、放射类、呼吸类、监护和输注类、手术麻醉类、消毒类、检验类、血透类、医用内镜类、牙科专用类及其他等设备,分别进行了介绍与案例展示,以期为医工同仁们提供参考,提供维修故障解决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医工同仁们技术提升。
本书为“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丛书”之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和丰富的科学内涵。本书从基础层面介绍高分子以及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用途,并且特别结合各章作者的特长总结了医用高分子的多个方面,在介绍国际学术前沿的同时,也适当突出我国学者的相关基础研究。为响应国家从上游基础研究和下游应用的全链条研究开发的号召,本书也适当介绍了面向临床应用的实例和相关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原则。
本书为“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丛书”之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和丰富的科学内涵。本书从基础层面介绍高分子以及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用途,并且特别结合各章作者的特长总结了医用高分子的多个方面,在介绍国际学术前沿的同时,也适当突出我国学者的相关基础研究。为响应国家从上游基础研究和下游应用的全链条研究开发的号召,本书也适当介绍了面向临床应用的实例和相关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原则。
本书系统介绍磁共振成像,是继CT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影像学新技术。本书把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方面的新技术、新进展整合进来,实用性强,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使用。在放射界广大同仁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下,以上海市三甲医院为核心,组成 了豪华的写作阵容,做到了广度和深度的结合。在内容上,文字数和病例数量均大幅增加,且图片、病例全部更新。在扩容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质量和 深度的提升,期望做到集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内容上,仍然坚持 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重点,临床、病理与影像紧密结合;对疑难病例、不典型表现和罕少见病 例也尽可能涉及,均配有一定数量的病例图片。本书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和工具书,希 望能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MRI是应用于临床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因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多序列成像能客观反映病灶内部的组织成分特征,动态增强扫描可以和CT一样显示病灶的血供,在肝脏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技术逐渐成熟和发挥重要作用。 磁共振成像是继CT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影像学新技术。姚伟武、王晨光主编的《现代体部磁共振诊断学 骨骼肌肉分册》是详尽介绍此项技术的专著。本书组织了医学影像学领域权威专家,把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方面的新技术、新进展整合进来,实用性强,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使用。
本书由多年从事手术室一线护理工作的专家编写,全书共20 章,前10 章为总论,主要介绍了手术器械的种类、用途、回收、清洗、消毒、灭菌、保养、包装、储存、使用及器械追溯管理系统应用等;后 10 章为分论,分别介绍了各临床专科手术器械的名称、用途,常用仪器的使用、维护及保养,手术器械包的配置、配套使用,手术器械台的摆放及布局等内容。共收集手术器械图约 600 幅,图片清晰,文字详细,图文并茂,直观易记。适用于手术室护士、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外科医生等辨认、正确使用和管理手术器械,是手术室护士、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读物,也可以作为医学生、外科医师及相关人员的参考读物。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常规医疗设备的原理、结构、功能和应用。内容主要分成五大部分:与医疗设备相关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诊断设备、治疗设备、临床工程师的职责和日常工作及医疗技术管理。其中,诊断设备主要包括生理监护仪、心电图机、血压计、血氧计、血糖仪、呼吸监护仪、脑电图机、内窥镜、眼底镜、关节镜、胎儿监护仪、体温计等检测仪器,以及X射线、CT、磁共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超声等成像设备。治疗设备主要包括心脏除颤仪、起搏器、人工心肺机、静脉输液泵、呼吸机、麻醉机、透析机、碎石机、婴儿培养箱、手术激光器、神经电刺激器和各种理疗仪等。书中采用了许多图片和真实场景的照片,还穿插了小故事,生动描述医生和临床工程师的工作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本书旨在促进医疗机构、科研院校、医疗器械企业等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研用融合,促进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和推广应用,切实推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为保障人民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本规范整理汇编了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导则和基本技术要求,药品和疫苗追溯的基本数据集和数据交换基本技术要求,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消费者查询等基本数据集,以及对药品追溯标准规范的解读。以统一大家对有关政策法规标准的理解,方便大家查阅药品电子追溯体系建设相关法规、标准、技术资料。
为系统性发现和解释医疗器械在使用中发生的故障的根本原因提供实用指导,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和临床环境中使用的医疗设备,总结人们在使用医疗设备时经常犯的使用错误、潜在后果和基于设计的预防措施的信息丰富的案例研究。具体涵盖了使用错误产生的基本原理并进行了分析,以及监管机构对使用差错分析的期望;介绍了如何识别使用错误,并通过具体的采访用户来总结这些使用错误,以及修复可能导致使用错误的用户界面设计缺陷;介绍了如何根据人因工程中的最佳应用,形成可用性测试。 本书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可以实际指导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为人因工程专家、产品研发专家以及医疗设备制造有关的从业人员提供宝贵的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磁共振成像是继CT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影像学新技术。周康荣教授主编的《体部磁共振成像》是中国第一部详尽介绍此项技术的而专著。本次再版,组织了医学影像学领域权威专家,把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方面的新技术、新进展整合进来,实用性强,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使用。本书为体部磁共振系列的胃肠道及腹膜后分册,重点介绍胃肠道、腹膜及腹膜后、肾上腺等器官疾病的磁共振诊断,主要介绍MRI的诊断方法和要点,包括诊断和鉴别诊断。全书图片丰富、清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价值。
《医疗设备使用质量检测技术指南》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编写,全书共分为十章,首先介绍了医疗设备使用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技术要求、参考标准及规范,然后分章介绍了影像设备、生命支持与急救设备、放射治疗设备、内窥镜设备、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设备、集成化与智能化设备和实验室与体外诊断设备的分类、原理、进展,以及其质量检测技术标准、要求、检测项目、指标及检测方法。本书深入分析了当前医疗设备使用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经验,列举大量实操案例,内容全面翔实,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本书可作为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医院管理人员、医疗设备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和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质量检测技术人员等参考使用。
为便利药品监管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了解、把握、遵守、执行药品监管相关法规文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新修订出台的 两法两条例 及配套规章、重要规范性文件和指导原则等汇编出版系列丛书。药品监督管理常用法律法规文件汇编(综合卷)收录现行有效与药品监督管理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及重要的政策规定。全面覆盖药品监督管理的方方面面。法规编排注重其相互间的关联性、逻辑性,体系清晰、查询方便。
本书内容涵盖监管和产业大数据两部分,包括 药品监督管理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 化妆品监督管理 监管资源 药品行业 医疗器械行业 化妆品监督行业 专题分析 等章节,对我国 两品一械 监督管理及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数据展示和分析。
《临床实用神经超声诊断》内容:近年来,脑血管病成为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头一位,并且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年龄提前,呈年轻化趋向;老龄化来临,老年人口增多,故发病年龄段大大延长;我国脑血管病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仍将保持着较高发病率。超声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存在无创、简便、可重复、价廉等优点。因此,广大医师能够正确规范应用超声诊断脑血管疾病尤为重要,一本好书对学好神经超声必不可少,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神经超声方面的书籍,但至今已有十年左右,都是超声科医师编著,主要涉及超声基础及应用,但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上述书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临床实用神经超声诊断》拟主要有神经内科医师主编,邀请知名神经超声专家主审,内容包括超声基础理论、脑血管解剖、神经科相关疾病超声诊断的
本书在工程设计和医疗器械开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意在帮助医疗器械设计开发人员解决开发新产品或改进旧产品时遇到的大量设计问题。本书内容符合医疗器械的监管(FDA和欧盟)要求,展示了医疗器械设计人员必须了解以确保其产品满足要求的基本方法,并汇集了经过验证的设计规范,从而使工程师和医疗器械制造商能够快速将新产品推向市场。 本书可供医疗器械设计开发人员、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医疗器械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主要对圆锥角膜的Pentacam及Corvis ST的图像进行集合解析,同时提供了一部分角膜屈光手术术前筛查中的临床实例解读,以及一些可疑圆锥角膜的特殊病例,特别是对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地形图、角膜厚度等进行读图分析,与角膜生物力学测量仪Corvis ST结果进行结合,相信对筛查屈光手术禁忌症和分析特殊病症、制订手术方案及保障手术安全性等 有益。本书在前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Pentacam及Corvis ST新功能及新参数的解析,并新增了多个具有临床代表意义的案例解析。相较同类书籍,提供 详实的Pentacam及Corvis ST应用指导,结合临床实际病例,成为角膜形态评估特别是角膜屈光手术及角膜病诊治的实实在在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