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十七章,約五十三萬字,呈現西方戲劇的演變,從公元前八世紀開始,至二十世紀末葉結束。主要內容概由以下三方面循序鋪陳:一、戲劇史。呈現每個時代戲劇的全貌,探討其中傑出作家及其代表作,對於許多次要作品也盡量勾勒出輪廓。二、劇場史。介紹各個時代與戲劇表演有關的場地、設備與人員,並配合適當圖片輔助理解。三、戲劇理論。擇要介紹西方從遠古至當代的主要戲劇理論,並且針對它們的文化特徵與歷史淵源作全面的探討與深入分析。例如,古典希臘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以及法蘭西學院關於「新古典主義」的論述,均曾發生過劃時代的影響,遂以相當的篇幅予以詮釋;至於其它時空的理論,也多有著墨。 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多聞闕疑的治學態度,寫就這部規模龐大、體系完備的巨著,實為探究西方戲劇的經典之作。
人生最大的否定莫過於荒謬和不定,迪迪和果果歷經漫長的等待仍等不到果陀。假如果陀是自我,他們互相依存的關係,把他們推向一個永遠難以獨立的處境,他們等待的是永恆失落的自我。假如果陀是個空缺,他們的生命是個永遠無法填滿的空隙。假如果陀是上帝,也許就如波赫士所言:「他的上帝早已經棄他而去。」 《等待果陀》 哈姆和克羅夫在狹窄的空間裡做最後的生死鬥,他們面臨的是一再被延宕的終局。一位是腿殘必須依賴僕人卻掌握語言權力的冷酷主人,一位是可以自由行動卻缺乏想像力的奴僕;因此他們的決鬥像空中揮舞的拳頭,永遠碰不到對方,勝負也就難以分曉。然而只要一息尚存,他們仍將繼續參與鬥爭,直到 《終局》 《等待果陀》和《終局》被英國學者John Pilling視為現代西方劇場演變中從現代主義轉入後現代主義極重要的過
紀念因熱情而生的音樂工作者、永遠的指揮明星 見證大師.楊頌斯 奉獻藝術的精彩一生 珍貴照片、生平、錄音作品資料全收錄 ★繁體中文版獨家內容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品牌總監 彼得.麥瑟(Peter Meisel) 精選臺灣巡迴演出照片 親撰懷念楊頌斯私房隨筆 馬利斯.楊頌斯曾經表示,比起蕭斯塔科維契、柴科夫斯基、普羅高菲夫與理查.史特勞斯這些作曲家,像他這樣子的一個樂團指揮,是不需要一本傳記的,在書中也沒什麼特別好說。然而,對於持續不斷徵求出版傳記同意的作者、或是著迷於他所創造詮釋音樂的世人,楊頌斯卻是無比值得一本傳記的 除了刻劃他傳奇指揮生涯的經歷軌跡,更流傳下他對藝術與音樂的堅持與精神啟發。 對樂團來說,楊頌斯始終以謙遜並平等的態度、與樂手們共同雕琢出更完美的音樂;對聽眾而